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年味飘香”】清湫营北塬的变迁(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年味飘香”】清湫营北塬的变迁(散文) ——营北塬古今


作者:南海儿 布衣,129.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18发表时间:2019-12-20 11:37:12
摘要:推想古原的成因,介绍营北塬及营北的历史人文。

清湫营北塬,是清湫村的一道风景,也是一本古今历史教科书。
   这个高原,横亘南北,310国道横穿东西。
   它南头与崔家庄交界,北至营北队北端。站在塬上,南望秦岭;东看槐芽;西眺教坊塬,邻接工业园区;北依渭河,遥望渭北。西宝公路几经重修改造,把高陡的大坡不断往下降落,清湫坡渐渐平缓,但还是有一定坡度,所以叫清湫梁。塬西边陡直,约有一二十米高。东坡斜缓。清湫营北的村民,都依东坡形成村落。塬西是一大片河滩,即所谓的西霸王河。
   西河流域和霸王河以及饮马河,属于同一发源地,都发源于红河谷里边的秦岭山脉。东边是东沙河(也叫清水河),站在塬顶,环顾四周,倍感自豪,秦岭,园区,渭北高原与自己特别亲近,脚下的村庄,河流,楼房似乎很渺小。
   营北高塬,实际指营南营北背后的高原,这塬实际不算很高,大约十几米吧,南北长约有一公里,东西宽约近千米。清湫人把公路以南叫南岭,北岭,把公路以北叫营北塬。
   远古时代,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冷却后形成山脉,地壳内部,火热的岩浆涌动,引起地壳隆起,形成高原。毒辣的太阳炙烤了高山岩石,突降的暴雨将滚烫的岩石激化,山涧顿时暴雨横溢,山洪闯关夺隘,冲出山外。洪流携带着分化的岩石,沿平缓低槽滚滚而下,冲击成河流,河滩。清湫高原,东西霸王河以及它的大小支流,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里是黄河流域的一部分,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人文始祖尧舜禹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最早的人以草皮,树根,野果开始了人初期的生存,后来,出现新石器,铁器,人类有了耕作和狩猎的本领,一部分由山洞穴居进入了用木料,茅草搭房,出现部落和村落。因为,清湫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先民由生食到熟食,由独居到群居,人类步入初期文明阶段一一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步子加快了,由仰韶文化到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近代出现了钢铁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我们清湫营北人也在这条变迁的轨迹上迈开了大步。
   自元朝后,清湫,营北才在历史的画卷中才渐渐清晰了。最早的人在营北的窑洞一直延续到70,80年代,现在顺营南营北的城下行走一程,在塬下可能还能见到土窑的遗迹,绝大多数人在窑洞前都建起了高楼。我的父亲是从外地迁徙到营北的流浪者,起初是以窑洞为栖息地。我的爹十五岁来营北,就曾住营北队的一处窑洞,第二次来带着我妈还住在窑洞里,生下我的哥和一个姐。营北塬下无数窑洞,曾经是先民和逃难人的栖身地。由于营北处于关中八百里秦川腹地,风调雨顺,土地肥沃,远离战乱,营北成了典型的移民村。他们都来自河南、山东、安徽北原或商州等多灾多难的地区。时光荏苒,先来到此塬下的人利用当地资源,财富积累充裕了,就搬离洞穴,置地兴业,繁衍生息,形成一定的家族体系规模,便把后来者称之为“客家人”。他们在一起,相互包容,相互依偎,渐渐容为一体,最终都成了营北村人。
   元朝的大汗(蒙古族首领,元距今700年),派大将镇守西北,把军营驻扎在营南营北,以太白庙为核心筑堡垒,借助天然屏障,扼守西北。营北高原曾旌旗猎猎,刀光剑影,战马嘶鸣,塬上塬下,军帐连片,炊烟袅袅,人声鼎沸。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依然还把营北最北头叫城壕呢,这些足以证实,古代的营北就是蒙军大营所在地。
   营北塬西边很陡,那是因为塬土被河流冲击而垮塌,后被流水冲走,故而显得陡直。
   营北塬是古今兵家争夺之地,远古的征战无从考证,近代的扶眉战役中,国民党官兵被西北野战军追赶得穷途末路,纷纷跳入渭河中,淹死打死,不计其数。其余负隅顽抗,企图南逃深山,结果被解放军在营北塬上阻击,被打打得溃不成军,四散逃窜。曾有一名战士在激战中,光荣牺牲,后来在当地买棺材就地安葬于塬上。
   营北城壕口那儿有一座独立的像山丘一样的大土疙瘩,和高原分离。“大疙瘩”上面有一亩地大,顶部平坦空旷,视域宽阔,这可能是古人修建的作战工事,易守难攻。这个土疙瘩,我小时候爬上去过,周围有许多窑窑洞洞,直到60年代,壕口处的洞里还住着人。如今,有些窑洞被现代人修整利用了,作为自己家园的一部分,僻背处的小洞还保留着原始的样子,口狭幽深,里面黑咕隆咚,空空如也。这些洞都悬在半空中,显得很神秘,传说是狐仙洞,有神论者传言里面住着狐仙,有人还见过狐仙出没呢。所以在此,偶尔能见到有善男信女祭拜焚烧的灰烬。小时候被神话愚弄着,每次经过这里都很害怕,却不由得偏过头去要窥探一下,于是赶紧加快脚步,匆匆走过,生怕不测。终于在前几年,县上垫土造田中,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疙瘩”消失了!
   现代人一直都有城壕,城背后的说法,可见这个塬的确有过城堡的历史,印证了元军在这儿屯兵的史实。
   所谓城壕,就是塬的最北头整体与这座孤立的塬之间有一块相当大的空地,西北边与整体相连,在东边开了一个口,叫城门口。这个凹形城壕,估计就是战斗激烈的时候,藏人的工事。敌军来攻,只要把好城门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这个“城壕”是用来打仗的,是古人刻意挖掘的工事。“土疙瘩”消失了,“壕”也就不存在了。
   大约80年代,公路改造中,在清湫梁上出土过好多石磙,碌杵。60一一80年代营南营北队马房,瓦窑在塬上大量取土,在半崖下挖出好多古墓,墓穴中还可见故人的头发,人骨。还发掘出大量的铜钱,陶罐,器皿,铜钵,这些足以证明这里远古人类的生存的繁荣状况。在平整土地中还挖掘出刀戈剑戟,炮弹,长矛,可见,这高原也经历过不平凡的伤痛啊。
   最近我一直在塬上的樱桃地翻地,铁锨总被瓦渣,瓷器碎片,陶皿的片渣干扰,捡起来细看,瓦渣器皿的碎片有些光滑,有些纹线很清晰,有砂红色的,青色的,蓝色的,我想,这绝不是天然生成的,肯定是先民烧制的。这座古塬经历了好多朝代,已经由仰韶文化经历过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杰作。据网上查阅资料,陶器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距今有9000一一14000年,可推测:这座营北塬在1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座塬不同于周围别的塬,这塬顶上基本平坦,面积有100多亩,这塬上几米以下的土层全是灰土,灰土下才是黄土,在塬上还出现过大的方形灰窖。这些现象都说明,这塬养、孕育过很多人……
  
   60年代,营北塬靠北边,离塬边一,二十米的地方有一个木塔,是个好几丈高的木架子,中心位置的底下,深埋着石柱样的石头,石头中心有个金黄色铜芯子,露出地面。不知道这木塔是做什么的,有人说是测量台,有人猜测也可能是飞机的地面导航标志吧,直到70年代后期它们还立在塬上,大概80年代才不见了踪影。现在想来究竟是观测台,还是导航塔,都不能确定,只觉得很神秘。在木塔这儿是营北队的苜蓿地,那些年,由于生活还在困难期,队里的苜蓿会被人偷撅,特别是头茬苜蓿鲜嫩好吃,最易被偷,队里派王敬亭(单身)看管苜蓿。王敬亭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见不得人有意咳嗽,一听见咳嗽他就受不了,精神病就发作了。所以,每到不上学的时候,村里半大的男孩子成群成群地到塬上挑逗王敬亭,男孩子装作偷苜蓿,引诱他撵,这时孩子们就跑,还边跑边咳嗽。这时的王敬亭就不能再追赶了,他立马倒在地上打滚,开始满嘴胡言乱语了。这个恶作剧一直演绎了好多年,直到60年代中期,王敬亭死于城门洞里后才算结束。王敬亭瘦高个,常穿军大衣,蓬头垢面,生产队开群众大会,宣讲清理阶级队伍,揭发批斗革命队伍里潜藏的特务和国民党残余,清查地、富、反、坏、右。他吓得很不自然,不久他就死了,有人说:他的死亡与他神秘的过去有关系。
   过去,塬上都种小麦,玉米,因为是高原,全靠天雨;现在,都一家一户了,塬上都遍栽各种杂果,站在高处看四周,果树苍茫,一片生机。塬上新打了两眼机井,实现了水利建设全覆盖。
   这高原孕育过生灵,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今天的高原周围工业园区崛起,现代化农业设施明明白白,鸟语花香,道路纵横,车辆穿梭。塬下高楼林立,弥显繁荣兴旺,美丽景象正在历史的画卷中流淌。
   我的父母,依托高原,偎依窑洞,走完了艰辛而悲壮的一生,在生活刚有转机转之时,却相继作别。他们留下了像高原一样的人格,留下对高原、对乡民的深深沉情义。从老父亲走的那一刻起,“老李叔”的称谓和他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了营北高塬,定格在了几代营北人的心中。我感恩父母给我们选择了这片高天厚土,让我们把根深深扎在了泥土之中。
  
   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一个故事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看,千古烟波浩渺,奔流着梦的希冀;听,万民百世清唱,只留下高原的传奇和时光的传说。
   日出日落,长长的岁月,悠扬的歌。一个时代就是一本奋斗的史册。看似平静的高原,其实深藏着刀枪剑戟的歌谣,飞马奔腾的月夜,留下寒鸦悲壮的诉说。西风虐过高原的窃笑,那是生命不息的歌谣。
   风起风过,千年岁月,不老的歌,每一声歌谣,都飘摇着历史的清香,每一片黄叶都记录着高原的天地和日月。听营北人百世清唱,奔腾着营北人的热血,留下千年的传奇,还有时代给予高原的新景象!……
  
  
  

共 3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清湫营北塬,是清湫村的一道风景,也是一本古今历史教科书,从远古时代,自元朝后,元朝的大汗,直到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一个故事就是浪花一朵,一个神话就是泪珠一颗。看,千古烟波浩渺,奔流着梦的希冀;听,万民百世清唱,只留下高原的传奇和时光的传说。一个时代就是一本奋斗的史册。看似平静的高原,其实深藏着刀枪剑戟的歌谣,飞马奔腾的月夜,留下寒鸦悲壮的诉说。西风虐过高原的窃笑,那是生命不息的歌谣。风起风过,千年岁月,不老的歌,每一声歌谣,都氤氲着历史的清香,每一片黄叶都记录着高原的天地和日月。听营北人百世清唱,奔腾着营北人的热血,留下千年的传奇,还有时代给予高原的新景象!历史深沉,乡情感人,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时光静好。【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南海儿        2019-12-23 08:49:01
  感谢老师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