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拒绝洋节(散文)
今天是12月24日,依西方某些国家的传统,这个晚上是平安夜,明天(12月25日)就是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中国香港和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布很快,曾流行一时。它影响了一个时期国民的生活,在我们的土地上留下了印痕。中国人过起了洋人的节日,在圣诞节,吃苹果,戴圣诞帽,送圣诞卡,开圣诞派对,参加圣诞购物等。我们知道,外国人在这一天是狂欢的。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确实不小。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西文化在交流中有过碰撞和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和发展,形成中西合璧的优势文化。异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以“求同存异”“共存互补”。不过,在文化相融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守,落后以及衰落除了有一些隐忧外,就是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很是不满。过去,西方列强的侵略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现在,他们改变策略,大搞文化侵略,企图慢慢的侵蚀我们国民的灵魂,在我看来,这更为可怕!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洋人的节日肆无忌惮的跨过浩瀚无垠的大洋,来到彼岸的亚洲和中国,而且,盛行一时。我们的国民思想在禁锢了多年后,忽然解封,对异域的文化特别好奇和追捧,所以,一些“洋节”传到中国后,成为国人盲目追求的目标。他们大肆宣扬,热情很高,往往不顾民族的尊严,表现为一副“奴颜卑骨”,令人不寒而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此情此景,直让人义愤填膺!
近些年,一些洋节在中国安家落户,我们的国民也心安理得接受了下来。虽然对此有不同的声音,反对者不少,但是,洋节还颇具一定的市场,要怪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不然,它何以在中国能够立住脚跟?像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刚开始,人们出于好奇,对洋节特别热衷,那重视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传统节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自主意识的增强,文化自信力的提升,人们对洋节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已经由那种“热”渐渐转为“冷”,由感性越来越理性,而且我们听到了一种不同的声音,拒绝过洋节,这对于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
中国国力在不断的攀升,国民的自信力在提高,首先表现在文化自信力上。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文化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代文章到唐诗宋词,从元明戏曲到清代小说,文化经典可谓浩如烟海。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表现内容,在世界文化史上可圈可点,卓越非凡。就传统节日而言,不仅丰富,而且氛围浓厚。像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端午节、七夕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在节日里,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或庆贺,或祭祀,或追思。传统节日最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纪念意义,成了国民精神的寄托。
中国人喜欢过节,喜欢节日里热闹的气氛,喜欢在节日里寄托哀思。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一些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人们才把它当成节日。像春节等传统节日,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传统节日代表了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承载的心理需求,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的传统节日,自然有中国的特色,这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可以说,每一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在里面。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这是为了纪念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无不与屈原有关。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人们迎接新年的最隆重的方式,除夕,贴门联,响炮仗,吃年饭;春节,穿新衣,拜大年……是一年中最悠闲最快乐的时候。作为国民,我们要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所传承,而不是忘本,不是厚“洋节”而薄“传统”。丢掉了传统,我们就丧失了文化的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思想就被架空在楼阁里,那也只是“空中楼阁”。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一面,这样,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并逐步融合。中国不再是清政府时期的闭关锁国,而是以全方位的开放状态迎接西方国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像洋节的渗入,便是如此。
洋节,洋人的节日,代表的是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形态。中西文化本来差异就很大,在中国的土地上过洋人的节日,哪里有过传统节日那样的驾轻就熟,而且,洋节在中国,似是而非,弄得不伦不类。洋节的渗入,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冲击,它对国民的文化自信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也是对民族自尊的考验。我们常问,你爱国吗?起码,对洋节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做洋节的俘虏。我们要大声的对洋节说“不”!
过不过洋节,也许不能说明爱不爱国的问题。但热衷于洋节者,是令人不愉快的!我不喜欢那些动辄以外国为豪的假洋鬼子,因为,从头到脚他们被奴性包裹着。
不可否认,崇洋是一些国民的奴性心理。近代中国,备受西方国家欺凌,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使得我们的国民精神受压抑,不思反抗,甘心为奴,造成了国民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失掉了民族自信力。在他们眼里,西方国家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因此,惧怕洋人,敬畏洋人,洋人的一切都了不得,甚至认为,西方的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比中国的亮。
鲁迅有篇杂文《拿来主义》,其中写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就很精辟。他的三个主张,一不全盘接受,二不全盘否定,三是扬弃,即有选择的继承,“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这不正是我们对外开放时应该选取的正确态度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有此独特的认识,不得不令人惊叹而佩服!鲁迅不愧是大思想家,他的目光是敏锐的,意识是超前的。
洋节是西方人的节日,被陆续带进了中国,成了一些国民热衷的节日,是舶来品。对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审慎的态度对待,不然,就会受到热衷者的谩骂或指责,难以安宁。
洋节的渗入肯定有一些文化背景在里面。中西文化并存或相融,这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也是交流中的正常现象。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落后,很多方面在西方国家面前是亦步亦趋。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中国。比如,西方大片输入到我国,带来异域文化风情,涉及到道德宗教传统等内容。比如,在多年前,西方国家的动漫产业在中国形成的巨大市场,影响了我们的孩子。文化的渗透很可怕,它就像白蚁一样,无孔不入,啃噬、摧毁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改变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中国人具有盲从心理,缺乏对外来事物的辨别力,往往不问是非,加以吹捧,推波助澜。4月1日是西方所谓的愚人节,“愚弄人的节日”。到了我们这儿,有的人乐此不疲,东施效颦,搞出很多笑话。犹记得在八几年,我看过一个很权威的《中国xx报》,竟然有一个专版刊载的是愚人节的内容,上面发了好多新闻,让人信以为真,结果,在某一处刊出一行字,大致是说今天是愚人节。你说可笑不可笑,一个大报竟让愚人节捉弄,受人以话柄。在学校里,学生想方设法愚弄老师,怪招频频。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在搞这种无聊的愚人游戏。愚人者自以为聪明,其实,很蠢,因为我们都被那些洋人愚弄了。中国人喜欢跟风,西方的东西一旦传入中国,就像明星一样的抢眼,像明珠一样的珍贵。顶礼膜拜者虔诚至极。
中国人自身免疫力不强,对外来事物缺乏抵抗力。美女蛇为什么会让一些人痴迷,就是因为它的外在很美,人们只看到美丽的外表,被色情所惑,而看不清蛇的恶毒本质。洋人的东西,有很多就是这样的,它对国民危害性很大,但极其隐蔽,会伪装。鲁迅对此在《拿来主义》文中是举了例子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道出了西方文化对国民的毒害。这些洋玩意,有时招牌很亮,内里却很肮脏,可恶的很。改革后,西方文化“泥沙俱下”,精华和糟粕一齐涌来,使得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辨别其真伪、优劣。
洋节的渗入,不是一个节日的问题,而是文化的渗入,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就说宗教信仰吧。我们信佛教,道教,相信冥冥之中有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所以,我们拜如来佛祖,拜释迦牟利,拜观音,拜神仙。西方人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他们把耶稣称为救世主。基督教传入中国后,有过一些影响,但以前受众并不是特别多。可近些年来,国民信仰基督教的越来越多,虽然说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们丢掉了自己的信仰,中途易辙,去信仰西方的宗教,甚至我们并不明白上帝是什么。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排斥西方异教。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只是反对那些“洋人至上”、妄自菲薄本国文化的崇洋媚外者。
对于洋节,我们国民要理性对待,敢于说“不”。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有起码的民族自尊感,尊重本国文化传统。就拿情人节来说吧,西方以2月14日为白色情人节,这一天,男女青年互相表白,送花,送物,以示庆祝。这些年来,国民竭力模仿,把这个洋节搞得很热闹,我不以为然。我们中国就有一个很浪漫很唯美的传统情人节——七夕节。七夕,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互道别离之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多少动情的诗文,使这个情人节令人想往。最主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的感人以及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这个节日,既有神奇的传说故事,又有浪漫和激情,多么富有诗意。
迎接新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隆重——过年。你无论身在何处,在春节到来时,都想到要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吃年夜饭。过年,贴门对子,放烟花爆竹,拜大年,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这样的年,你难道不喜欢吗?何必去学圣诞节那些洋玩意儿!
感恩节也是西方的节日,现在也搬到了中国。其实,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感恩的例子不胜枚举。文化典籍,就有乌鹊反哺,结草报恩之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孝道的。
在洋节面前,我们要理智对待,做到不卑不亢,甚至要勇于拒绝,向洋节说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