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 价 格 与 消 费(杂文随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维吾尔小姑娘在集市路边卖杏子。一个路人站住了,低头问:“多少?”小姑娘伸出一只手,张开五指。路人稍显犹豫。小姑娘立刻又伸出另一只手的一根手指。他们虽然没说话,当地人也都知道他们这是在作生意。路人问杏子怎么卖。小姑娘用手势回答:一角钱五十个。见路人犹豫,她马上加码:一角钱六十个。于是路人蹲下来挑杏。
讲这个故事,是要说一说涨价的事。去年社区通知,因锅炉烧煤改烧气,冬季暖气费上涨了一千多块钱。今年社区又通知,南水北调之水已在本市投入使用,因此水费每吨上调五角钱。许久以来,人们对于涨价已经习以为常了。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涨价,连废品都涨价。除上面提到的水和暖气涨价是有特殊原因之外,其它方面的涨价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没有人解释,没有人问,也不知道上哪里去问,反正也不在乎那点钱。正像孩子生下来总是要长大一样,习惯了。
跟随物价上涨的,是货币流通量的增大和人民币面值的提高。现在人们出门在外花钱购物,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常常是数张百元大钞。不小心掉下一角钱的硬币都懒怠弯腰去捡。五、六十年代那时候,身上带的零用钱不过几元十几元,硬币有一分、二分、五分的。北京人管那叫钢蹦儿或蹦子,五角钱的纸币算是大票了。据说曾有人提议发行千元大钞,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然而,这只是涨价的一个侧面。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观念的转变。
一代人有记忆的经历不过几十年,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那时候,写字,用沾水钢笔,后来是自来水笔,再后来是碳素笔。现在是键盘,是屏幕,提笔忘字。
那时候,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后来有了电动车。一辆自行车几百元,一辆电动车数千元,可自行车还是被电动车取代,成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现在是汽车,满大街飘着尾气。
那时候,买东西上百货商场和食品公司,有店员站柜台,要买什么他给取。现在购物去超市,顾客自己上货架挑选,付款刷卡不用钞票,花钱更方便。对了,还有网购,逛淘宝、看直播,还无理由7天退换货,花钱用“借呗”。
那时候,满大街的邮筒和电话亭。打电话得插卡或者投币,打长途得上邮局,还得加钱,打电报按字数付费。现在一个手机打遍天下,不但有声,还能见人,微信聊天还不花钱。
那时候,有钱人听留声机,最初的留声机是用手摇上弦的,锅盖一样大的唱片,一张只能唱几首歌,还得不断地换唱针。后来有了磁带和袖珍录音机,一盘盒带也不过几十首歌。现在用声卡,指甲盖一样大的声卡能存储数百首歌,而且声音清晰,没有杂音,还是立体声的。手机听歌更方便,下载个APP就行了。
那时候,人们外出旅游用照相机,一部普通照相机好几百元,高级相机好几千甚至上万元。照相用胶片。两种规格的胶卷,一种能照36张,一种能照12张,还得洗印。后来的数码相机用录像卡,一张卡能照数百张照片,不用洗印,直接上电脑观看,可以放大,还能像幻灯一样自动翻片。现在,手机照相、录像,上快手、上抖音,上直播间,拍照发朋友圈更是一键点击就OK。
那时候,家庭的“四大件”是“听听(收音机)、看看(手表)、蹬蹬(缝纫机)、转转(自行车)”,这“四大件”甚至是谈婚论嫁的必备条件。现在,有房子、有汽车才算得上是“大件”了,而且这两个大件的价值又是没有上限的。
那时候,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除了星期六,另几个晚上都有集体活动,包括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党团活动、工会活动等等,这是雷打不动的。没有集体活动的时间则用来加班工作。后来每周工作五天,每天早九点至晚五点,包括吃中饭在内八个小时;除特殊情况外,下了班之后再也不用到办公室去。再后来又有了小长假。职工们休息的时间多了,于是旅游开始兴旺起来,先是国内游,后来是国外游。世界级旅游胜地越来越多的出现中国游客的身影。
电视让这一代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最初是小小的黑白电视,后来是彩色电视;先是电子管的,后来是液晶的,屏幕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轻。清晰的图象可以在全球各地传送。
另一个让这一代人的生活发生重大改变的是计算机(电脑)。最初的计算机是用来计算的,现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功能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些也仅仅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一般事物。
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在消费问题上道理也是一样的。收入的增加不仅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消费观念的转变。
回头看看那个卖杏的故事。1角钱买60个杏的时候,企业里普通员工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现在这些人的月薪一般都有几千元,上涨了一百倍。当年你花1角钱买50个杏觉得不值,小姑娘给60个你才肯买。现在再要买50个杏,可能得10元,价钱比当年上涨了100倍,你还会犹豫吗?不会的。因为你在意的不是花多少钱,而是你需要那些杏。当你只有10万元存款的时候,你不会拿出存款的一半去买一辆汽车。而你如果有了100万存款,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半存款去买一套房子。这一切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消费观念。
观念的改变取决于国力。中国在建国初期自己造不了汽车,造不了卡车,更造不了轿车。后来我们优先发展了卡车的制造,因为全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卡车。若干年后我们的轿车制造也发展起来了。这不仅因为我们具备了制造轿车的条件和技术,更因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庞大的轿车市场。同时也因为我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
观念的改变还取决于人们的经济实力。以前去饭店吃饭叫下馆子,那是高消费。工薪族轻易不会去。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去过。现在满大街都是饭店,不但随时有得吃,还讲究吃什么风味,什么菜系,什么营养。衣不蔽体的时代早过去了。现在穿衣比吃饭还要讲究得多,讲究布料,讲究款式,还要讲究做工。不久前有了夜间消费的倡导。这都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寻求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消费。过去消费计较的是花多少钱,现在计较的是有什么价值,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
身居闹市,偶尔回想起1角钱买60个杏的年代,会隐约生起一缕温馨,一缕惆怅,觉得是那么的遥远,类似于乡愁。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这一代人独有的精神财富,保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时代总在前进。生活和建设总在发展在提高。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到月球去旅行,上火星去定居,现在说是梦想,说不定到将来的某一天也就梦想成真了。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们自然管不了那么多。我们关心的只是物价而已。就算物价,我们又能管得了什么?谁知道去一趟月球得花多少钱?等到能上月球旅行的时侯,地球上的物价不知道又涨成什么样了。如果说涨价是历史的趋势,在一般情况下,它必然是与生产的发展,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相关联相适应的。
所以,我们只要管好自己的钱包就行了。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政府有责任有担当,也有能力管好物价。我们只管安心消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