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 鹅髻峰下后眷楼(散文)
南靖县金山镇鹅髻峰下,郁郁葱葱的溪洲弯对面——后眷村,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四角大楼,称“后眷楼”。这座古民居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呈长方体二层结构,整体犹如一座小城堡。总占地面积2261平方米,楼院前埕946平方米,均铺设有整洁红色地砖;院前设有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水池、花草、渠道和景观树等;倘若连同后续开发,连接溪畔的凉亭、景道、护栏和花木等景区,至少也有6000多平方米。该楼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公元1787年)孟春(即农历正月),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了。
步入院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宏伟的建筑,它时时给人一种威武、宽敞和壮观的感觉!宅院内设有九道大门,前外墙是一个高2.1米,宽1.5米的正中主大门,两个高2米,宽1.3米的边门;后外墙左、右各有两个门。前外墙两列窗门,上层15个窗户,下层12个窗户;后外墙2列窗门各有14个窗户;左、右外墙上层各8个窗户,下层各7个窗户。大宅院内有18个厅堂、共108个房间。
如此巨大的建筑,墙宽也不一般。正大门的墙宽就达0.95米,上方镌有“岐峰拱秀”四个大字,门匾左边石刻小竖字“乾隆丁未孟春”字样,右边石刻小竖字“范阳”、两枚刻有“云起刚阳”“腾飞修甫”的四方印章以及一个小字“建”。该楼虽历经漫长世纪沧桑,但整座大宅院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
说它是“基本完好”,是出于对历史文物的原样保存和保护。从进入一千多平方米的内院主厅,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切。看左右两边墙壁上的大黑标语“忠孝仁爱”和“信义和平”字样,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省立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曾搬到此继续传播革命薪火的原故。为保存抗日星星之火,这座大宅院成了当时闽南抗日师生救国存亡的临时学堂,是传播知识,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弘扬先辈与先烈思想和意志的根基。而此后题上的“学习毛泽东思想,贯彻毛泽东思想;捍卫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一看就十分清楚,这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毛泽东文革时代的功过,于此不再做评论,但文革十年必竟已注入了中国历史,是不可否认,也湮灭不了的。再顺着北面十五级木质楼梯一步步缓缓而上,大楼二层后排的房间一共有15间,中间设有一个四十平米见方的大厅堂,这也符合闽南“楼中设梯,梯立正中;梯上设厅,厅中摆灵”的习俗;从北往南左右各6个房间,同样中间设有一个二十多平米的小厅堂;而最前排的中间有一个与后排一样大小的厅堂,不同的只是二楼前厅堂没有设楼梯,因为前厅的下面就是大楼的主门,主厅堂的左边房屋有7间,右边为8间,如此设计与从院埕看到的15个一米见方的窗户配置刚好一致。而楼下的十二个窗户,也刚好与12间房屋搭配十分合理,因为一楼有三间开设为左、中、右三个大门。从二楼走廊往里看,一楼除正中主厅外,左右还配置各两套厅堂,共四个厅,呈“丁”字状“楼包厝”结构。有幸的是——于此,我们还发现孩提时才见过的石磨,割稻的打谷桶,以及扬谷的木质鼓风机(即闽南语“风柜”)……
走出这座大楼,我欣喜之余,也心生疑惑:要建一座这么高,这么大,这么气魄雄伟的大楼,且是砖石结构,在清乾隆年间一定要花很多银两才得以建成的!看来,卢氏先人不是达官贵人,也一定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从正大门上方“岐峰拱秀”这四个字眼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它蕴含极其丰富而深奥的历史渊源和知识!我远观近赏一番后,再仔细琢磨:这四个字,除了意味着它相携高高耸立的鹅髻峰,于此独秀一方,“拱”出一处秀丽的舞台外;同时也可以发现建这座大楼的不易,因为在古时,“岐”同“崎”,即“崎岖”之意。看来,此楼的建成,不仅要花巨资,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一时半会就落成的。它当该有一段风风雨雨的沧桑岁月……
为进一步了解该楼建成的来由,我从建造者卢项的后裔那里得知,他的先祖卢项年少时和母亲在下庵卖凉茶。有一天,一位路过的外地中年人在草栅内喝凉茶,匆忙中将一只装有金银的“双头袋”忘了拿。三年后,这位外地客又路过,问卢项的母亲:“印象中你三年前就在卖凉茶,怎么还在卖?”卢母告诉他:“我是在等一位客户回来寻找忘拿的东西。”“是一只‘双头袋’吗?”“正是。”原来,这位外地客是位南洋经商的富翁,当时喝凉茶时把“双头袋”挂在墙上忘了拿,他以为卖凉茶的人早就捡回去改行了!,没想到卢母一直在等失主回来认领。此举,令这位经商富翁深受感动。他认为卢氏母子忠厚老实,是其平生遇到的最诚实守信的人,便将“双头袋”内的金银全部赠送卢母做安家费,又将其子卢项带往南洋经商。
二十多年后,卢项在外经商,不断打拼,几经周折后终得以发迹。相传那时他已“富为七邑,财通三省”(即当时漳州府七县最富,财源通广东、江西和福建三个省份)。于是,便于乾隆丁未年(公元1787年),回乡“再”建了这座后眷楼。说它是“再建”,是因为在建这座楼之前,他已经建了一座“前眷楼”,相传在前眷楼建成之后,在宴请亲朋好友喝茶聊天,无意中一位地理先生在品茶时说:“前罐还不大好,后罐会更好!”(闽南语“罐”与“眷”同音)卢公一听,心头为之一怔,心想:那我何不再建一座“后眷楼”?于是,便决定在前眷楼的背面再建一座“后眷楼”,但如今的前眷楼已不见了,那是因为前眷楼落成后,虽然卢氏家境年年红火,卢公在外经商更是日兴月旺,但同时故乡水旱灾也连年不断,后来前眷楼就被巨大的洪水冲毁了……哦,这不就更加印证了那位地理先生“前罐(眷)还不大好,后罐(眷)会更好”的事实!说来也奇怪,直至后眷楼建成之后,闽南这一带再也就没有出现过水旱灾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了当地最高、最大、最有名的一座楼,所以该村百姓后来便改村名为“后眷村”。
卢公性格开朗,乐善好施,尤其是村名如此一改,他也成了村里最有名气的人物。于是,但凡村里要修桥铺路或有困难人家,他和他家的后人都慷慨解囊有求必应,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同时,也资助了不少年轻人苦读诗经,认真求学……据悉,卢项后裔从后眷楼就走出的就有许多举人、进士,甚至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新中国成立后,后眷楼还住有40多户,1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楼里的住户便陆续搬出,并在附近新建了许多新房。目前,仅有2户居住楼内,但整座大宅院风范犹存。楼内增设有许多体育设施,便利了当地百姓娱乐和健身;楼外建有厕所、停车场等,让来往游客深感十分方便和称心。使得楼内外呈现出一派清新鲜丽,其乐融融的景象,成为鹅髻峰下最显眼的一个音符,最古老的一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