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草原昆虫二则(散文)
一、蝈蝈
蝈蝈是有智商的昆虫,它们选择又高又密的草丛唱歌求偶。当发现危险靠近时,它们会以静制动,凭借绝佳的伪装就在人眼前,任你睁大眼睛搜索眼前的每个叶片,也找不到它们的绿野仙踪。当终于被你发现时,蝈蝈不会横向跳远逃避,而是发挥敏捷的身手,奋力加速度垂直落体后,在草根部隐身潜行做到无迹可寻。根据自身条件,对外界地形的选择,制定出的逃亡方案,就算人类的智慧装进蝈蝈的身体,这也是最正确的。
蝈蝈被人捕捉,就因为对它们来说“自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爱情的歌唱,是它们被人捕捉的祸根,也是它们致命的缺陷。人们捉它是要在家聆听它们的声音,它被捉是因为歌声暴露了自己。雌性蝈蝈绝少被人发现,就是因为它们永远深沉。合唱中的蝈蝈是很好捕捉的,它们耐不住寂寞。明知危险临近,保持沉默就会安然无恙。但在周围的鸣叫声刺激下,它们生怕异性全被勾引走,留下自己做光棍,所以沉默不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发声。全不顾危险就在身边并没有离去,正耐心地等待它在歌唱中现形。越是向往爱情的蝈蝈越容易被抓。
对玩虫的人而言,声音高亢洪亮的却不是好蝈蝈,那样的蝈蝈太聒噪扰人心烦。好蝈蝈的标准是蛤蟆音,声音浑厚、节奏慢、音质干净不聒噪。这样的虫,草原漫游偶有斩获。夜深人静时蝈蝈的声音更显清晰,却不扰人睡眠。自然的声音与人和谐,人不能忍受的都是人类创造出的声音。
曾在中秋时节,草原开始枯黄,捉得蝈蝈一只。一日发现蝈蝈少了一条大腿,以为是天凉命穷脱落。清理养蝈蝈的瓶子,没有它掉下的腿,也不当意。几日后,蝈蝈的另一条大腿也不见了,依旧是断腿无踪。恍然明了,蝈蝈的两条大腿被它自己咬下吃了。有几日没喂菜叶给它,而是摘得吊兰与绿萝投入给蝈蝈当粮。蝈蝈不吃,又无可食之物,只好自噬其身。没了两条大腿的蝈蝈,依旧日日鸣唱,听不出喜悲伤痛。若不被捉早已冻死荒野,被捉虽然延寿多活,却落得自裁自噬。幸与不幸于虫是幸。虫不懂绝食,求活为大,活着就是目标。同等境况加之于人,则是不幸。思想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会疯会绝食不忍活。
二、三特拉
来锡盟的外地客人入乡随俗,用“百灵鸟双双飞,一个翅膀挂两杯”的劝酒词提酒。就此聊及草原特色的祝酒词。我本人家乡就是“狼图腾”所描写的东乌旗。但这句百灵鸟的劝酒词我真是没遇到过,也是看书才知道。
有草原特色的倒是听过一句“草原的蚂蚱——仨仨的”,提酒连干三杯的劝酒词。这里所说的蚂蚱,专指“三特拉”,一种很能飞的蝗虫。“三特拉”本地人听着名字很土,外地人听着名字很酷,感觉像“特斯拉”。“三特拉”是根据草原蝗虫飞行时翅膀发出的声音所起的拟声名。“草原的蚂蚱——仨仨的”,取其谐音,提酒三杯。
“三特拉”学名叫什么,本着严谨的精神,酒热之际,上网查询。才知道世界上竟有一万多种蝗虫。中华稻蝗、宽翅曲背蝗、毛足棒角蝗、大垫尖翅蝗、亚洲小车蝗、轮纹痂蝗、宽须蚁蝗、白边雏蝗、黄胫小车蝗、花胫绿纹蝗、大赤翅蝗、东亚飞蝗。细看图片对比记忆,图片对的没标注名称,标注名称的图片都不是。没法确认,只好作罢。
严谨不足,故事补充,母亲讲过“三特拉”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马文才。梁祝化蝶双双飞,马文才痴心不死,化作“三特拉”紧追不放。一边追一边喊“咱们仨,咱们仨”,像极了金岳霖“择林而居”,非得做林徽因、梁思成家的邻居。
(百度检索: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