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演好教师角色(杂文)
统编教材推行,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无所适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严
重的焦虑、恐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感,用哲学的语言来概括,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出现了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如何使教师自身的角色与角色行为协调一致?如何使教师的威信、教学能力等建立在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上?如何使教师对教师角色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传统的教育在中国己是根深蒂固,多数教师已适应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改的洪潮,我们任重道远。
一
教师对话。
杨小洪 :
昨夜陪夫人、女儿看电影,今日练功刚回。正在回读大家的讨论。
陕西师大去杜郎口实习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愿意留在杜郎口的。这恰恰反映了杜郎口模式背后的法家意识。这种意识,再通过一位位前来局长、校长的放大,容易成为扼杀教师自我选择自我承担的意识。杜郎口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高效课堂的旗手没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赞同彦超和晓斌,教师一方面需要向他者开放和学习,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不丢失自己,才知道如何去认知,如何去选择。学习,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丢失自己。
“慢”与“高效”是一对悖论,大家的讨论启发了我。竹子说:慢有时候就是高效。我在想,为什么?文佳说:小学就应该“慢养”啊,步履太快,会让很多孩子掉队。我依然在想,为什么?丽玲说: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文化的积淀,而积淀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引导!同样一个问题依然在我脑海的漂浮。我自问,慢在什么时候是高效?快让孩子们掉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引导,应该着力在何处?
讨论中,大家呈现了许多经验中的现象,如何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因果链条?
知识是经验符号化过程的一个产物。书本上所谓的知识,其实就是符号组成的链条。一个符号,在不同的符号链中,其代表的经验会有差异。对同一符号链中的同一符号,成人之间存在理解差异,教师和学生之间差异就更大。且以我们讨论中的“慢”与“高效”二字为例,在线的朋友,不妨各自打下自己对它们在符号链“慢有时候就是高效”之意义的经验阐释。等上传者达到五人之后,我们再继续讨论。否则,讨论容易落空。
大家且各自思考,上传,我做饭去,回头继续。
郑昌军:
响应小洪老师。竹子的“慢有时候就是高效”,文佳的“小学就需要慢养”,丽玲“更倾向于慢”,反映出三位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有相似的理念。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比以高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短期看来考试分数上肯定有所不如。但从长期效果看,这个考试分数的差距,不仅不会证明学生的优劣,反而会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为将来应对更激烈的竞争打好物质(身体)和精神(心理抗压及适应能力等)上的良好基础。开始的“慢”正好成为了远期的“高效”。
现在的小学甚至幼儿园,孩子们学的知识越来越超前,本该一年级学的拼音计算等,幼儿园基本都学了,学不好还要花钱到辅导班学。文佳说的“冀教版”比“人教版”提前半年,有点太客气了,我刚从教时的很多四五年级知识,冀教版已经放到了一二年级。本来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写作文,一二年级只是写句子写话,但因为判卷标准一再提高,现在要求二年级学生写一段话至少150-200字,分开段落就是完整的作文了。这样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教师累学生累,各校各班比的是考试分数排名,从来不管教师学生感受。而教师由于恐惧头上的那把“剑”,而不得不牺牲自己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去听话服从,同时连累家长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南怀瑾先生说: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一直在伤害我们的幼苗。俞敏洪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家长在帮助老师摧残自己的孩子。所言不虚呀……教师累,学生累。
陈新娟:
教育孩子就好比种庄稼,依四时而种,根据庄稼的不同特性施肥、浇水、除虫……现在有的采用温室栽培,错季蔬菜琳琅满目,但吃到嘴里变了味儿!教育亦是如此,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可怜的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本末倒置者有之,拔苗助长者不缺。教育就是一个“慢”过程,是一生之教,那种快餐式、填鸭式、模型式的,都偏离了教育之道。走一条教育中正之路任重道远,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且不说高效)是我们每个热衷于自己事业的关键。(说的不妥之处请大家原谅[抱拳])
郑昌军:
教育教学,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可以适当研究一下动物植物的科学养殖,但前提是尊重、不违反动植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以别的为标准。否则,即便短时间看不到大面积死亡,其毒害也已经深埋。就像对雾霾和转基因食品,开始追求高效不控制,等你明白过来再挽救已经来不及了。“学从远古就在讲因才施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是每一个教育人应有的基础知识。”
五彩石竹:
我觉得慢就是高效,因为看到太多只管教,只管塞给学生,根本不太在意学生现在的年龄,认知能力是不是可以接受,也当然不管学生现在的年龄可以把多少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所以,塞,快快的塞的结果,轻点是教了也白教,学生囫囵吞枣,根本没纳入他的知识体系中去,更谈不上成为他继续学习的基础;严重点的,新的是真没学到什么,原来的习惯方法反而丢了。看看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边写作业边听歌还不耽误聊天就知道了;更严重的是对学习的严重逆反,越来越普遍的厌学,焦虑。这种焦虑,我觉得简直是戕害。各位大家,真正共同体凝聚力量的来源是个体的思想和感觉的力量及伟大事物的魅力,也是个体的思想和感觉的力量、伟大事物的魅力及共同体中的相互关系。
二
我的反思。
“我是谁”?——教师的自我定位。
大家的谈论,特别是五彩石竹强调的,真正共同体凝聚力量的来源是个体的思想和感觉的力量、伟大事物的魅力及共同体中的相互关系,让我产生“我是谁”的疑问。
社会期待中的自我。
社会总是期望教师成为理想的多重社会角色,成为学生的好老师,父母的好子女,子女的好父母,良好的社会公民等等。
具体来讲,社会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角色期待:
1.素质期待。
社会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体条件等方面提出了预期要求。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良好素质,比如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拥有学科的专门知识、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广泛的社会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能力等。无疑,这些素质是教师角色成功的重要条件。
2.形象期待。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对教师的风格、气质、言行习惯、长相衣着等方面,都有预期要求。人们普遍要求教师语言清晰易懂、仪态大方、举止文雅、衣着整洁等,这些构成了鲜明的教师形象特征。
3.职责期待。
社会对教师所要承担的职责与应尽的社会义务也有要求。一般说来,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切实为人师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倾注热情、爱心、才智。这是教师角色期待的核心要素。
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我在思考“慢”的教育和“高效”课堂。
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却令教师们大伤脑筋。首要的,“传道”摆在教师们面前;其次,如何科学合理地“授业”、“解惑”也成为难题。为什么?
其一,“德”,国家强调再强调、社会呼吁再呼吁,而后者,各方面关注又关注,哪一样教师们都不敢放松。而来自家长的压力是,一方面要求老师让自己的孩子考出高分,一方面又对教师求全责备。比如,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家长会埋怨;老师宽松了,人性化管理了,家长又认为老师不负责任。教师很无奈:管理的‘度’究竟该怎么把握?
其二,教师职业角色完美的标准,构成社会对教师的角色定势。教师犹如“完人”,应该各方面都做到完美。事实上,教师各具个性,对教师角色有不同的意识与价值定向,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更不可能十全十美。这势必带来教育理念、教育风格上的差异,“慢”也好,“高效”也罢,我们应该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因差异而定,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来量,说到底,还是“因材施教”。
说到底,教师个人的角色行为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总是会出现差距的,而这种差异又往往使不少教师遭到非议和社会指责,所以,教师们自我认同迷失是一种自然现象。
很赞同杨小洪老师的“法家意识”。法家强调“和谐”。教师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才是教师应该实现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说: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
而我,想演好教师角色,我想说:
仁者能仁,能影响别人仁爱他人;义者,能爱护他人,能感染他人再爱护他人。
这是我作为教师的自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