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板胡(散文)

精品 【丹枫】板胡(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411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6发表时间:2020-01-11 22:48:41

在家乡戏秦腔的乐曲伴奏中,板胡是最主要的乐器之一。一台戏的伴奏,可以没有鼓瑟笙箫、笛号唢呐,但绝不能没有板胡。
   板胡至于秦腔,犹如演员至于舞台,须臾不可或缺。
   而拉板胡的人,常常被人关注,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头把弦”。
   一台精彩的秦腔戏,除了演员的精湛技艺外,最受关注的就是“头把弦”的独领风骚了。
   我的父亲和叔父,就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头把弦”。
   虽然他们不是正规剧团的伴奏者,也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学习和训练,但对于板胡的热爱、对于板胡技艺的熟练程度,绝不亚于专业剧团的板胡伴奏者。
   记忆中的父亲和叔父,好像从年轻时就喜爱板胡。这在方圆百里的农村,有着同一爱好的兄弟俩,着实不很多见。可以说,在我整个的人生旅途中,是陪着他们的板胡伴奏一路走来,也是在尖细清脆的板胡声中陪他们慢慢变老。
   父亲较之于叔父,除了文化程度相差甚远外,在乐曲的熟练程度上也远不在一个档次。只有小学二年级水平的父亲,不要说对五线谱一窍不通,就连最简单的乐曲拼音也很难认全。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板胡的热爱,敏感的音乐细胞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加之固定套路的秦腔乐曲,让父亲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全部掌握了和叔父同样水平的板胡伴奏技巧。
   曾记得,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父亲只能对着收音机的秦腔片段,一遍遍练习板胡的伴奏技巧,一次次琢磨尖细清脆的抑扬顿挫,今天学不会,明天再学,一个曲子学完了,又学另一个曲子,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很多次,为了学习,忘记了吃饭,为了一个指法的熟练掌握,反复练习到深夜。
   曾记得,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父亲只能购买录音机和一盘盘磁带,白天夜晚播放,声音大得如唱戏一般,招引的秦腔爱好者一个个走进家来,听他把一段唱腔反复播放,看他把一段伴奏反复练习,起和转成,运用自如,与剧情同悲喜,与唱腔通共鸣,
   曾记得,在电视机普及的年代,父亲又随着秦腔节目的演唱,一遍遍练习,一次次伴奏。不管什么时间,只要电视上有秦腔戏播放,他都要随着演唱伴奏,其默契程度,足可以以假乱真。引得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也陶醉在父亲精湛的板胡伴奏之中。
   曾记得,村子的每一次唱戏,坐在一侧伴奏的,准有父亲和叔父,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戏曲爱好者,也是技术娴熟的业余伴奏者,戏唱几天,他们就伴奏几天,不知辛劳疲倦,只图放飞心情。
   多少次,人们从我们家门前经过,总能听到父亲伴着唱腔拉板胡的声音,技巧娴熟,音纯腔圆;多少次,村子里的自乐班演唱,总能看见父亲和叔父坐在最显眼的位置,承担着最主要的板胡和二胡伴奏,主宰着一台戏的圆满成功;多少次,我看见,在父亲和叔父的眼里,视板胡如生命,精心呵护,百般保养,不是定期更换弓弦,就是常常擦拭板面。即使外出伴奏,也要装进盒中,轻拿轻放,绝不随意外传。多少次,我看见,只要哪里有好的板胡,好的马尾,好的弓弦,父亲和叔父总要跑去看看,鉴赏评价,高价购买。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和叔父,对板胡伴奏的执着和苦练,真正达到了“曲不离口,弦不离手”的程度。
   也正因为如此,退休前的父亲和叔父,对板胡伴奏的熟练程度,已经达到了令人仰慕的水平。虽然父亲不像叔父那样,有着很丰富的板胡理论知识,但父亲凭借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反复实践,也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板胡伴奏经验,让他在和叔父说起板胡的伴奏技巧时也是头头是道。比如,板胡在秦腔的伴奏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所有伴奏乐器都要听从板胡的指挥。比如,板胡的伴奏,和演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和演员配合默契,对演员的情感起到烘托作用。板胡和演员的关系犹如鱼与水一样须臾不能分离。比如,板胡的伴奏方法丰富多彩,慢、快、连、抖、顿、掘、抽等不同弓法和技巧的运用,直接起着烘托剧情、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给听众一种“声在戏中,音在情里”的美感享受。比如,在秦腔乐器伴奏中,板胡不仅能体现出满怀激烈、高亢悲情的气氛,也能营造出热烈奔放、欢乐喜庆的气氛。比如,优秀的板胡师与某个演员合作久了,会根据环境的突然改变、演员身体状况的变化,随机应变,调整伴奏方法,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等,虽然这些经验之谈,对我来说一窍不通,但却从叔父的肯定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苦练才能生巧”的真正含义。
   后来,父亲和叔父退休了,也自由了。但又似乎更忙了,日程安排的更满了。他们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秦腔乐曲的伴奏上,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承担着“头把弦”的作用。炎炎烈日下的树荫底下,有他们自娱自乐的秦腔演唱和伴奏;阴雨连绵的活动室内,有他们激情飞扬的演唱和伴奏;寒风凛冽的冰天雪地,有他们点燃寒冷的演唱和伴奏。他们的伴奏,不分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只需一个约定,便会场场不落。他们就像一把燃烧的火炬,永不停息地照亮着晚年的生活,他们更像一抹燃烧的晚霞,把“桑榆未晚”的含义诠释的艳丽无比。
   如今,父亲和叔父都已是70多岁的人了,但他们对秦腔伴奏的热爱却一直没减,依然在各自的小圈子里,发挥着应有的“头把弦”作用。我曾无数次的担心,身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的父亲,会因不间断的唱戏伴奏而累坏了身子,我也曾无数次的提醒父亲,要适可而止,劳逸结合,不要把唱戏伴奏当成事业去干,可是,十几年过去了,这种担心和提醒好像是一种多余,他依然和我的叔父一样,不间断的来回奔忙,天天活跃在各自喜爱的秦腔伴奏中,并未因为身体劳累而倒下,反而越跑越精神,越跑心情越快乐。有好几次,因为父亲身体不好没让出去,非但感冒没好,反而病情加重。最后还是被朋友叫走,参加了几次活动,才让病情慢慢好转,心情也大放晴天。
   和父亲同龄的几个朋友,不是没有固定爱好,就是整天呆在家里,因家务琐事生闷气想不开,造成健康状况不佳,有的重病缠身,有的仙逝而去。只有父亲,在板胡伴奏的爱好中,健康地运动着,快乐的生活着。
   于是我想,一个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不但能强身健体、快乐生活,更可以放松心情、延年益寿,它就像一剂长生不老的良药,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始终换发出勃勃生机。
   我庆幸父亲和叔父的板胡爱好,不但丰富了他们晚年生活,也让板胡这种传统乐器在他们的传承下发扬光大。
   愿父亲和叔父在板胡的伴奏声中,走得时间更长,走得路程更远。
  
   二0二0年一月八日
  

共 25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板胡在戏剧秦腔当中有着“头把弦”的美誉,的确如此,板胡声音高亢,尖细,就犹如京戏京剧当中的京胡。作者的父亲和叔父两兄弟都是戏剧秦腔里各自独领风骚的板胡“头把弦”,而且当伴奏持续了几十年,业余中的不业余,最后也成了业余中的专业,顶尖高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者在这一篇散文中祥细叙述了父亲和叔父一路走来的艰辛、执着和追求,最后可以说出落成为板胡大师,也成为两个技压群芳并享誉一方的板胡伴奏高手,其技能绝不亚于专业水平了!散文款款道来,娓娓深谈情趣多,为我们呈现了作者家乡的戏剧秦腔和板胡的作用,写得入情入理,文茂情华。很好的一篇散文!倾情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编辑:黄江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115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1-11 22:49:46
  很好的一篇散文!倾情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回复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1-12 23:29:09
  谢谢老师点评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20-01-12 21:21:17
  对乐器的执着一如对生活的执着,坚持到底总有收获。好文大赞!
回复2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1-12 23:29:26
  谢谢老师点评
3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1-16 10:02:07
  恭喜安子川老师的散文《板胡》获得精品的荣誉称号。恭喜!恭喜!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回复3 楼        文友:安子川        2020-01-17 16:25:05
  谢谢社长老师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