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古色古香的河顺镇(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古色古香的河顺镇(散文)


作者:王立刚 秀才,2592.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16发表时间:2020-01-29 11:41:19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顺着村子流过,故改名为“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和顺镇由此得名。全镇人口六千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一万两千多人,是西南地区著名的侨乡。
   和顺镇四面群山环绕,环境幽静,非常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传统民居多达一千多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河顺镇民居为封闭式住宅,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既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美,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古宅的门窗木雕,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宅院中以青色的火山石堆砌的石阶,细而不光,起到了很好的防滑作用。
   和顺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当地人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大将蓝玉、沐英率军收复云南,攻克大理后,分兵驻扎鹤庆、丽江、金齿。和顺古镇寸、李、尹、刘、贾五大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蓝玉、沐英征伐金齿、腾越南来的。后来,他们镇守边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同时,这些人也得到朝廷封赏的田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也就是今天的和顺镇。
   这些外来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些人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来到边地,但和顺的村容地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本地传统文化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具有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走进和顺,展现眼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全镇古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古建疏疏落落地围绕着一片平地。村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好一派江南水乡景色。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写诗赞道:“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和顺镇是西南最大的侨乡,四百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由于和顺距离缅甸才七十公里,所以跑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特别多,还有一些人远走印度、美国、加拿大的,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古镇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全乡有八大宗祠,风格各异。受外来文化浸染,和顺的建筑多为中西合璧,风格有南亚的,东南亚的,宅院内还有不少西洋的工艺品和现代化用品。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许多居民是从中原迁来的移民,也有安徽、江西的,所以这里的民居多少带有徽派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馆内藏书七万多册,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步入大门,拾级而上,至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挂着大学者胡适先生题写的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珍藏着许多古籍。
   陷河湿地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陷河。陷河湿地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鱼翔浅底,绿柳如烟,令人沉醉。难怪有和顺人赞道:“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
   河顺镇也出过许多文化名人,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便是其中的代表。艾思奇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艾思奇故居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显得古朴典雅。在大门头悬挂着“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在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著作。
   和顺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最为著名。古树群由七棵拔而起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极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两棵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两弟子。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分而列之,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古树群下,一条火山石铺就的古驿道蜿蜒西去,与村前的捷报桥相连。一辈又一辈的和顺人先到千手观音古树群下许下祈福求财的心愿,然后从这条古驿道上怀揣着有朝一日能从村口的捷报桥上衣锦还乡的梦想,开始“走夷方”。
   继续沿着小河走,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六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歇息,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们出外闯荡,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的关爱,也是和顺女人在男尊女卑社会地位不同别处的标志。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造型古朴、风格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年间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和顺古镇还有不少地方值得去看看,由于是跟团游时间不允许,我只好作罢,等下次来了再说吧!

共 22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文章,写出了和顺镇的地理风貌和自然风光,文章娓娓深情而道来,也神牵着读者,真想到和顺镇去看一看,心动情亦动。好散文!倾情荐读!问好作者!期待新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1-29 11:41:59
  好散文!倾情荐读!问好作者!期待新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