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缘】一晃十七年(随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却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人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灾难在历史上划痕,往往比成就更深。
2003年,那个乍暖韩寒的春天,SARS病毒幽灵般在全世界肆虐游荡,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医护人员告急!医疗物资成了一个焦点、难点和痛点!消毒、洗手、戴口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传言,道听途说的传言,也像瘟疫一样在惊慌失措的人群里荒草般疯长。紧张甚至恐怖气氛,徒然在全国各地弥漫。临危受命的“白衣战士”义无反顾,竭尽所能,前仆后继。电话、网络对外交流传递信息……
举全市之力,筑一道保卫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钢铁长城。“四门落锁”,严把死守。村自为战,群防群控。做好“六个准备”,以防万一。开展“三项活动”,构筑“防非”堤坝。“五户联防”“村外隔离”,一张科学防控疫情的大网在全国各地迅速张开。
那个大爱无疆,让“非典”止步的春天,那个戴着口罩,抗“非典”的春天,充满了爱的光辉和温暖,充满激情和担当,至今温暖人心,让我自强。疫情面前,他不顾个人危险,连续几个多月奔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健硕的身影。他的妻子是一名内科医生,同样坚守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五一”那天,医院收治了一名从北京坐火车来的“非典”疑似病人,面对疫情,在理智情感的天平上,她的妻子毫不犹豫把爱的砝码加给了患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鲜花美酒,没有锣鼓相送,她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宣誓请战走进了医院“非典”隔离病房。当她穿上厚厚的隔离服时,才想起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
走进“非典”隔离病房,她第一个电话是打给丈夫的。“疫情紧急,我进‘非典’隔离病房了。我……”
电话那头,火车站“非典”检查站,他安慰鼓励妻子:“好样的,既然选择了穿白大褂这个职业,就得这样,为你点赞!”
“可,儿子还小……”
“放心,儿子交给我。”
“你也在一线,天天不着家……”
“嗨,放心吧!老家有爹娘。”
“嗯……”
挂了妻子的电话,他满含内疚拨通了乡下老家的固定电话。
“爹。”
“哎,我是你娘,这不,防‘非典’嘛,你爹闲不住,天天出去清除垃圾、扫大街,我这就去叫他,别挂电话啊。”
不到十分钟,爹回来了。“喂喂,儿子啊!村里大喇叭上天天喊,听说这疫情很凶险,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对了,你们两口都在防‘非典’一线,俺那孙子谁照看?”
“爹,您儿媳今天进隔离病房去救治病入了,不知要隔离多少天?我又是防控‘非典’小组成员,天天去一线,实在没办法,您看……”
“嗨,看什么看?你们忙大事,明个天一亮,我就赶过去照看孙子,行不?”
2003年10月9日,全国、全省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市长铿锵有力地说:“自当年4月份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和衷共济,万众一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市“非典”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实现了‘堵住源头不输入,一旦输入不扩散,医护人员不感染,及时救治不死亡’的奋斗目标!”
“胜利了,我们打胜仗了!”电视机前,一老一小拍着巴掌蹦高高。
那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有幸走到抗击“非典”疫情的最前线,那些曾经的温暖和感动刻骨铭心。他用心用情把抗击“非典”的那段历史全景式地记录在报告文学《不能忘却的记忆》那本书里,意在总结经验智慧,凝聚精神力量,让这种不能忘却的记忆温暖人们的身心,激励和警醒后来者,推动卫生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一晃,抗击“非典”的日子,已经过去17个年头了。
岁末年初,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犹如恶魔突降人间!冲淡了过年的喜悦。天生爱逛街的女人不见了踪影;爱聚会喝酒的男人没了“市场”;预订的春节旅游退了“货”泡了汤;寄予厚望的贺岁大片被取消;口罩、医用酒精等等紧缺!都市、城郭、乡村,层层关闭;不走亲,不访友,不聚会,草木皆“兵”,全民防控。有人说,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让多少企业、多少人乱了阵脚?
面对凶险的疫情,17年前是钟老冲在前面,力退“非典”;17年后钟老又冲向了救治第一线。2020年1月中旬以来“武汉肺炎”疫情已经有了广泛的蔓延之势。这一次,作为2003年67岁的抗非英雄,这位“不守规矩”的84岁老人“临危受命”再担重任,只身“逆行”去武汉,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依旧挂帅出征,毅然走出来挺立在疫情的最前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率先披露,有14个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疫情袭来,生死攸关,没有特效药,没有可循的成功经验,每日递增的死亡病例消息,人心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作为综合医院临床业务科室的骨干医生,那天,妻子商量的口气对他说:“老家的父亲年岁大了,母亲刚出院需要照看,咋办?”
他略一沉思,回答妻子说:“你是医生,照顾老人有经验,这次就不要去防治一线了。”
妻子摇摇头,说:“这次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非典’疫情相似‘非典’时期积累了一定的救治经验。疾病对医生来说,就像战士遇到了战争,关键时刻,好士兵必须冲在救治第一线。”
他极力克制情绪,涨红半拉脸子。“我是抗击‘非典’的老兵,共产党员,又是防控疫情小组的骨干成员,大是大非面前,我岂能退缩,必须挺身冲在前!”
妻子理直气壮:“我已经写好了支援武汉的申请书。”
他心湖如潮:“我,我的请战书批下来了,明天和战友集体宣誓。”
“你?这?”
“这什么这?国家有难,生命需要您们佑护!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人类的尊严,在与疾病斗争的战场上,人民战‘疫’,一定赢!爸,妈,放心去吧!春节假期,老家的爷爷奶奶,我来陪伴……”不知何时,读大三的儿子已经站在了爸妈的身边。一晃十七年,“非典”时期那个五岁的小男孩,如今已长成了帅气担当的男子汉。
岁月匆匆过,一晃十七年。今年的春节期间,面对来势汹汹、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封城”,堵路,隔离……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考试”,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昔日抗击“非典”的一对好夫妻,战“疫”两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