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春风送暖入屠苏(散文)

精品 【丹枫】春风送暖入屠苏(散文)


作者:陈友 童生,85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5发表时间:2020-02-03 07:24:4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打开五楼的窗户,抬眼不远处的村庄,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炫丽的图画。
   漆黑、深邃的夜色里,家家户户门楣上的灯笼高挑着,红色的光环在门前轻盈地画成圆,与身边明亮的照明灯交相辉映,显得恬静、安详。
   红色的光环一层层展开,不断氤氲,缓缓地将笔触伸向辽阔的远方。
   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辰,仿佛都睁大了眼睛,悄悄地隐身在漆黑夜空的深处,静静地欣赏着面前的这一幅壮阔图画。
   烟花在远处不断地点亮,近处有人也陆续放起了鞭炮。爆竹急促的闪亮以及“噼噼啪啪”的声音,像鼓点,在村庄的边沿,华丽地震动着大年初一的黎明。
   夜色衬托下的村庄,宛如人间仙境、天上宫阙。
   鲜红的一盏盏灯笼,像密密麻麻跳动的喜字,又像是一张张清新、巧笑嫣然的笑脸。
   看着眼前这一幅清凉、温暖、温馨的图画,浓稠的年味扑面而来,像一道闪电,迅即划过时间的河流,将我带回到小时候的春节里。
   我是在铁路建设工地长大,记忆较深刻的还是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安康水电站专用铁路工地上过的一个个春节。
   那时候我已经有十多岁了。工程队是半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不支持职工带家属。家属房分配有限,即便分有房子,也很窄,我底下还有两个兄弟,一家五口人,因此我们家总是搬来搬去,不断地在向大一点的房子努力奋斗着。
   那时候工地的住房都是临时性的牛毛毡房。牛毛毡房就是由一些长的短的木头为骨架搭起的房子,四面的墙是用荆芭围成,讲究、规范点的,一般会在荆芭上糊上黄泥;不讲究、也不十分规范的,荆芭就是荆芭,没有黄泥。
   房子的上面用砖头压上牛毛毡,这就叫牛毛毡房。
   现在想来,我的父母为了一家人能够住得好一点,一定是花了不少的精力时时打听、寻找可以腾挪的房子。
   后来父亲从他三班倒的繁重劳动中腾挪出时间,用他的一双神手,在临汉水的公路边上、建造了我们自己的牛毛毡房,虽然没能给荆芭穿上泥作的衣裳,也算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家。简陋的牛毛毡房,就像父亲和母亲温暖的双手,我们就是在那贴心的呵护下一年年地长大。
   记忆里,过年的预热是从父亲收集锯末开始的。父亲从木工房收集回锯末,母亲接着就忙起了薰肉、灌香肠、盐腊肉等等一系列的年事。
   年真正的临近,就是贴对联。年三十下午,父亲从队上领回对联,点燃灶火,就忙着搅灰面做浆糊。父亲识字不多,贴春联辩不出上联和下联,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那时候的小学是五年制,刚上初中的我其实也一样分不清上下联。
   家里只有一道进出、以及与主毡房偏搭的小厨房门可以贴春联。我煞有介事地打开对联,最后不管上下,一本正经地就将鲜红的春联贴在了门柱上。
   我们一家人都不谙熟春联,但我们都熟知门楣上的那一对鲜艳的红和那一团炽烈的喜色。
   鞭炮和灯笼都是没有的,但年三十的团年饭依然十分丰盛。
   简陋的饭桌上摆满了蒸的、炒的和凉的。那时我们最喜欢的是被划在凉菜类的“干盘子”,就是那些腌制的心、肝、舌、肚之类,因为这些腌制品并不油腻,成为美食的过程也十分简单,只需煮熟即可食用,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大人们还可以将它们少量地分配进我们的口袋,成为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到的珍贵零食;令我们期待已久的味蕾可以长久地咀嚼到年节的芬芳。
   其实那时我们家很穷,父亲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多亏了母亲长年累月、没日没夜地做缝纫撑持家庭日用开销。工地没有市场,食材并不容易购买,现在想来,一桌年夜饭摆得那样丰盛,那完全就是母亲精致的心思啊。我们咀嚼的是年夜饭的香醇,何尝又不是父母的心酸和咸涩的汗水呢。
   一家人热热闹闹在饭桌上围成一个大大的圆。我们习惯了的第一件事是看母亲给桌上的几只酒杯斟满酒,然后郑重地站起身,轻轻地呼喊着千里之外故去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名字,呼唤他们回家团圆;我们自然也是肃立在桌边,跟着母亲呼唤远去的亲人们回家。
   母亲缓缓地将酒杯里的酒逐一倾在地上,回头,大家再次将视线集中到饭桌上。我们知道,那期待已久的程序就要闪亮登场啦,这个程序就是发压岁钱。
   从房顶垂下来的电灯,长长地探出好奇。在灯光的映衬下,母亲的脸上容光焕发,母亲还是那样慈祥而又温和地对我们先训导几句,主要是要求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以后做一个对家对国有用的人。随即,笃定、沉着的母亲变戏法般地手里就伸出了几张光芒四射的纸币,说明还是“四季发财”。
   父母口里的“四季发财”就是一角一张的四角钱,每一角钱代表一个季度。因为听父母的话,我们当时所能理解到的寓意就是,领取了这“四季发财”之后,每一个季度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此时,纸币数额的多少,其实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从母亲手里递来的四角纸币,每一张都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样子,接过手里会发出“哗啦、哗啦”像泉水叮咚一样清脆的回声,十分抢眼、十分悦耳、也十分鼓舞人心。
   现在想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为了我们一年一度的压岁钱,当年的父亲和母亲不知都是作了多么持久、精心的准备!
   领过压岁钱,儿时的我们便如决堤的河流,开启了年夜饭大快朵颐的一幕。
   时光往前溯源,那时候我们跟着母亲住在老家的乡下。每年的正月初一,天还未亮,母亲早早地就将我们从床上唤起,认真地告诉我们,要天不亮就将家门大大打开,迎接新的一年,名叫“招财”。
   长大之后,奔波在生活的路上,母亲关于“招财”的叮咛,总是时常萦绕在我的耳际。招财的年俗,是在迎接新的一年、拥抱生活,更是在时刻告诫着我要勤劳早起,珍惜光阴,努力拼搏、追逐梦想。
   在牛毛毡的家里也是一样。初一那天,当母亲将我们唤起的时候,新年的春风带着星光、江水的清凉以及山谷草木柔嫩的芳香,已经将屋子挤得满满的。家门早已大大打开。
   枕边,是母亲为我们准备好了的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当母亲逐个为我们把这些像春风一样芬芳的装备穿上身的时候,厨房里,父亲做的汤圆差不多也就好了。
   汤圆里暗藏玄机。这是母亲事先就申明过的,汤圆里会藏进硬币,谁要是能从汤圆是吃出硬币,预示谁的生命中将会带有滚滚财运。我年年都留意吃家里的汤圆,可从来没有吃出过汤圆里的宝藏,现在回味起来,实属人生中一大遗憾。
   炒熟了的葵花子、南瓜子、蚕豆、花生早就准备好了。吃过汤圆,父亲母亲就开始为我们分发这些过节的零食,这时候,陕南温和的天色也已经微曦。
   该逛大街了。
   母亲再次打量、整理我们身上穿着的新装备,站在门口,将我们逐个地放飞。
   所谓的逛大街,就是在工程队驻地到处疯玩。虽然家里没有鞭炮,但工程队是必须要燃放的,那是开新年最为响亮清脆的声音之一。队上放鞭炮会在大门口放。工程队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门,宿舍区密集地散布在山坡、凹地上,大门会选择在一块较为宽阔的地方设立,是一个用钢筋搭设起来的大门架子。
   大街上,已是一片火红的海洋。
   工程队的宿舍大都是长方形的,一个宿舍会住好几十人,此时,宿舍区前门后门的对联从四面八方映射过来,像初升的朝阳一样,将大街照得通红通亮。
   铁架子上鲜艳的红旗迎着春风在招展,对联也在燃烧,门口上的大红灯笼四下瞭望着,仿佛在向每一个人打招呼,地上如地毯一样,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鞭炮屑。像约好了一般,工地的孩子们会纷纷围在大铁门下捡鞭炮,看有没有还没燃过的鞭炮。没捡到也不要紧,可以将一些没有燃尽的鞭炮掰开来,从口子上点上火,就可以看见爆射出“嗤、嗤、嗤”的烟花在春风中绽放。烟花的每一次绽放,我们一个个的脸上也是开满了花。
   工地春节烟花落地,眨眼间,时光已是过去了几十年。
   回到老家的这些年,我实际上已经习惯了一年一度、从建设工地延续而来的家庭春节仪式,然而,父亲患脑梗瘫痪之后,家庭的格局就发生了巨变。因为无人护理,父亲不得不离开家,在有护理条件的养老医院做康复护理。
   自父亲出走之后,母亲陡然就成了空巢老人。每年春节,家里也不再团圆过年,母亲过年,也是在兄弟们的家里过,就是说,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自父亲病后,就已经走在了由聚到散的路上。
   今天是正月初一。我想,当黎明的曙光照彻大地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新年景象。
   父亲在国家建设工地是惯经风浪的人。他的病只是老年病,脑梗康复的病例也是较多,也许,父亲康复的奇迹真会出现也未可知。
   真希望重圆家庭团聚的温馨。
  

共 34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真希望重圆家庭团聚的温馨。”这是作者在这篇散文的结尾。细细地读了作者童年在工地上的牛毡房过年的情形和趣事,那一件件、一桩桩很有趣的故事,总伴随着作者的成长,雕刻在作者的记忆中。贴对联、吃年饭、发压岁钱、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循环往复的故事总是伴随着作者每年过的春节而历久弥新。然而这些故事却是年年都发生的,然而,作者也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中慢慢地长大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教导下,走向学堂,最后完成学业的。可是最后,父亲患上脑梗,这以后的过年的记忆也从此被划上句号了,所以作者在结尾处写上了小编写编按的开头的那句话,也是一句祈祷的语言。“爆岁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愿作者最后的那一缕心酸,随着这首诗,也总把新桃换旧符吧!很好的一篇叙事散文,雕刻和镶嵌起童年过年的记忆。倾情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编辑:黄江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20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2-03 07:26:26
  很好的一篇叙事散文,雕刻和镶嵌起童年过年的记忆。倾情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陈友        2020-02-03 11:11:03
  感谢老师辛勤编辑,祝老师春节愉快!
3 楼        文友:陆屿璠        2020-02-03 20:30:22
  上一代的老人为了建设国家和自己的小家付出太多,到了晚年还要经受病痛的折磨,希望老父亲能早日恢复健康,和老母亲团圆,有父母的家才是一个完整的家,也才能把儿女们的心聚在一起。感人至深,好文大赞!
4 楼        文友:陈友        2020-02-03 21:26:58
  感谢陆屿璠老师美言,祝老师在这个不平常的春节里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5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2-04 08:20:22
  恭喜陈友老师的散文获散文精品的荣誉称号。诚挚祝贺!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6 楼        文友:陈友        2020-02-04 12:07:48
  感谢黄老师辛苦编辑,祝老师安康!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