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伏牛三鼎(散文)
老君山,古号“景室”,与鼎室、华室并称为“伏牛三鼎”,因老子归隐而北魏建庙,李唐赐封,于是“老君山”之名传矣。“青牛老子幽关去,遗庙苍山万仞巅”。三千年来,神秘的老子不仅给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咏诗填词的史料,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而自然与人文的神秘巧合又给神秘的老君山平添了诸多神秘色彩。笔者将民间轶闻与自然景观对照,撷取了老君山之二十六奇,整理奉上,以飨读者。
一、三牛相合驮老子
据民间传说,太上老君当年奉了元始天尊之命,从三十六重太清天下界传道。临行之时,元始送雄狮、猛虎、青牛、赤马侍奉老君,四牲皆可为脚力任道兄挑选。怎奈老君生性稳重,不喜狮虎之猛,不爱赤马之速,单选青牛为骑。从西天缓缓而下,一路察看,选中了中原作为传道之所,于是青牛伏地为岭,身长八百里,头昂七百丈,尾抵秦岭主脉,足登龙门伊阙,这才有了八百里伏牛山脉,二千米伏牛主峰。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不知所终。后人据此把老子塑为骑青牛的老者。当年老子骑青牛到函谷关,不仅留下了“紫气东来”的典故,还使桃源县改成“灵宝”而沿袭下来。看来,人们深信老子喜欢骑青牛。
翻开地理书籍,遍查世界各地山系,伏牛山为天下唯一;再看全世界历史名人,从秦始皇到亚历山大,从哥伦布到莎士比亚,从释迦牟尼到默罕穆德,人间帝王、文人名士、精神领袖,喜欢骑青牛者仅老子一人。
因此,人们说,纪念老子的老君庙只有建在伏牛山主峰之上,才算仆随主愿,主享仆奉。太上老君才会心安理得,这里的神灵才会比天下任何一个“老君山”供俸的“太上老君”灵验。
民间传闻的“青牛化岭”与历史人物老子骑青牛入关,和自然界中的伏牛山脉的名称,三者神秘的巧合,使中原道教圣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老君山石林中的奇峰“老子悟道”和老君河中的自然景观“骑牛归来”,似乎也在向人们证实着这位中国先秦的伟大哲人,确曾沿老君河上了老君山,并在石林悟道成仙。
二、骑牛归来老君河
老君河是发源于伏牛三鼎中的老君山(景室山)和中鼎山之间的一条小河,沿河而上,美潭壮瀑无数,原始森林茂密,奇花异草遍地,涧峡、洞谷迷人,堪称栾川山水之代表,然而更具神秘色彩的是悟道桥西,七贤峰畔的老子骑牛归来石。
此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的山石,像肥壮的水牛,半圆形的两只犄角惟妙惟肖,整个牛身呈进沟向上之势昂首向前,上部的石头像一个后背微驼的老人侧身骑于牛背之上。那昂首向天之态,活脱脱一个古代哲人的雕像!
据民间传说,当年老子沿河上老君山,曾经过骑牛岭下的双石窑,其时,正值酷暑汛期,山洪爆发,洪流不仅挡住了上山的去路,还想把他们冲下山去,老子正愁无法上山,只见青牛哞地一声长啸,腾空而起,落于骑牛岭上,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后来青牛落下之处,便有了这老子骑牛石。
而道教传说却是另一番说法,说是老子中原传道数年不曾回天庭与道兄原始天尊见面,原始天尊思兄心切,便于四月初八日太上老君生日之时下界探望。其时,太上老君正在十方院讲经传道,忽闻道兄来访,忙骑牛回庵,青牛情知老子心急,腾身一跃,一步便跨到骑牛岭上。为志神牛之速,这里便留下老子骑牛石。
无论民间如何传,道教如何说,而在老子经过的老君河,有一个天然的老子骑牛石却是真实的存在。不管是历史的见证,还是神秘的巧合,都应算是老君山一奇!
三、二祖打坐石林中
老君山石林位于老君山的主峰南麓,是老君山的精品景点,在两百公顷的范围内,有大小峰柱三千余座。那是缩小了的仙境,扩大了的盆景。在林林总总的石峰上苍松翠柏点缀其中,恰到好处。大处着眼,若泼墨丹青,朦胧如诗;凝神细观,似人若物,各具形态。匆匆赶路者道教八仙,面壁而居者三藏禅师。得道八戒夸张的大嘴,斗战胜佛收心的静姿,青松崖畔出洞银蛇,神雕石上小憩的雄鹰,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然而这都不足为奇。令人拍案叫绝的,却是岿然端坐于石林的二祖圣像。二祖者,佛祖释氏、道祖老子也。要知道二位不同国度的宗教祖师为何会坐在一起,还要从两千六百年前讲起。
两千六百前的战国时期,整个世界处于一个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政治的不统一,社会各阶级的不断分化与组合,给人类思想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我国先秦的诸子百家就产生在这一时期,源远流长的道家学派,也在这时完成了重要的理论著作《道德经》,老子便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于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有着充分认识与独特见解的老子,对当时诸子百家的言论多有不满。他不满于儒家对人们行为的限制,法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兵家对人类社会的杀伐;提倡一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然而,在战争频仍的年代,哪位国君愿意接受他的理论?于是,老子要在全球寻觅知音,虽然那时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但老子还是打听到:在我国的西方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天竺的国家,那里出了个先哲式的人物,伟大的思想家释迦牟尼,创立了一种被人称为“佛教”的宗教,据说与他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于是,早就对官场厌恶了的老子,毅然决然辞去了官职,到西方探求学问。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老子背上书籍、行囊、骑着青牛,沿着虢国故道缓缓向西进发。我们知道,直到一千三百年后,玄奘(唐僧)西天取经之时,我国通往印度的路途还是荆棘遍地,虎狼成群,荒蛮之极。试想,当时的老子要想顺利走到印度该多么不可想象!
虽然三秦大地,昆仑山上都留下了老子的足迹,但结果却不得不中途而返。
作为名噪一时,享誉中原的一代名人,宏愿西去却无功而返,其心境可想而知,于是,老子想到了隐居。根据老子当时的地理知识与乡土情结,他自然而然地把隐居之地选在了故国之中,洛阳附近的伏牛山主峰——景室山。
初到景室山,老子心情不佳,便将青牛放于马鬃岭下,饮牛池畔,自己则寻一向阳岩洞栖身,后人称之为“朝阳洞”。每日到景室之阳(石林)打坐悟道。
根据民间传说,老子每日从朝阳洞到石林,虽然岩壁如削,无路可行,可他却十分容易,因为,在朝阳洞畔,有一渡仙船随时侍侯。曾有采药老人见过老子乘渡仙船穿云破雾的情景,至今渡仙船还停泊在朝阳洞畔的岩壁之上。
因老子朝天每日到石林打坐悟道,久而久之,他的身影便印在身后的石壁上,这石壁久经风化,随影变形,一个头顶发髻,身着道袍,慈眉善目的老子悟道石便出现了。
老子悟道石是个高百余米的山峰,北向而望,峰顶的几丛灌木是道人束起的发髻,紧连峰顶突出的岩壁是道人的前额,前额下突兀不平,半悬的石块宛若眼鼻颧骨,而其重影又形成了嘴巴与下额,整个石峰活脱脱一个和蔼可亲,面壁打坐的侧身道士。
而从南边看去,山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圆圆的、滑滑的,活像肥头大耳的和尚头,而下部则腆肚鼓腰,就像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大肚皮。因而人称:如来佛祖。
同为一峰,南如来,北老子,这便形成了“二祖峰”奇观。
道教传说,因老子悟道心诚,如来佛祖,也就是被吴承恩改了名的释迦牟尼特地赶来与道祖相会,以慰老子未见之憾。据说,来时还把佛教带到了中国,从此,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兼采佛、道两家的治国思想。二祖峰便是佛道合一而治世,大自然也恰恰在老君山石林中造化了一个酷似道士又像和尚的石峰,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难道不算一奇么?
四、盘龙鼎龟负道祖
有着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的老君庙,座落在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老君山之巅。她面对天阙南天门,北倚奇峰晒人场,亮宝台、玉皇顶护卫左右,马鬃岭、狮子峰仆伏足下,可谓威武壮观,占尽地利。但是令人称奇而又神秘莫测的,却是“盘龙鼎龟负道祖”的自然奇观。如果你是细心人,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研究,你便会发现。老君庙是个鼎龟盘龙的钟灵之地。
在亮宝台下的仙人桥畔,你会看到从亮宝台下伸出一只乌龟的头,亮宝台俨然硕大的龟背,守护着老君庙的东南方位,当你放眼西望,会发现玉皇顶下又有一只龟首伸出,这只大龟背负的是老君庙的西南角,而在老君庙后的晒人场一侧,又有一只大龟昂首西向,警视着老君庙的东北方位,三只大龟呈鼎足之势,背负着老君庙这块风水宝地,侍奉着太上老君的神灵。而在老君庙后的道德府西侧,正有一蛇头呈盘柱状从石壁中钻出,昂首向上,直对老君庙——蛇者,小龙也,神龙见首不见尾。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认为:风水宝地,占一宝便可得地——得龟地而得相位,得龙地可为君王。而老君庙却龙龟齐全,且三龟鼎负。那么,依传统文化的解释,老子成为世界级的人物就不足为奇了。
是自然的神秘巧合,还是风水的神秘所在?总之,自老君庙建造以来,老子的名声日渐扩大,不知什么时候,已跻身人类精神领袖的行列,成为屈指可数的世界名人之一,却是不变的事实。奇哉,老君山!
五、聚仙宫中太极图
在老君山景区现已开发的一日游环线中,有一个生态观光区叫老君河,据说,当年老子就是沿着这条河上了老君山,于是这里留下了老子诸多遗迹,聚仙宫中的太极图就是其中之一。
聚仙宫位于老君河的上游,马鬃岭的尾部,这里涧深谷幽,林木葱茏,古藤怪木到处可见,传为太上老君与众仙相约论道之处。
据说,为了迎接姗姗来迟倒骑毛驴的张果老,站在挡凤石上的迎客松至今还是背对客人,被人唤做“倒迎客”。
来此论道的仙家虽然皆为道家一派,但对天道与人道,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也并不雷同,还是太上老君以崖壁为纸画出了“太极图”,一番讲解之后,才使众仙皆服,被称为“一图通万物”。
聚仙宫中的太极图就在“八戒迎亲”石的八戒头上,但只有站在马鬃岭的马鞍峰上才能看到。
太极图为一阴一阳两条鱼组成的圆形图案。别小看这如此简单的图案,它包含了道家学派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全部见解,是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形象概括。图形中的阳鱼代表着事物的积极因素,阴鱼代表着事物的不利条件,图中阴鱼与阳鱼各自所占的面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斗争中不断地转化,时而阳多阴少,时而阴阳持平,时而阴多阳少;阴阳比例的不断变化,表示着天道循环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夏日为阳,赤日炎炎,寒气难存,是为全阳之象,但三伏里头加一秋,阴气渐生,天气转凉;秋日来临,阴阳各半,秋末冬初,阳弱于阴,乃至冬日,阳气殆尽,三九严寒是为全阴之象,然而春打六九头,阳气上升,天气渐暖,冬去春来,阴阳各半,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寒流不至,阳胜于阴。周而复始,为天道循环之规律。地球运转,无人可阻,所谓天道不可逆转。
人道亦是如此,道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循此律运行。
在一个事物中,当其达到了全盛时期,高潮来临,就是下坡的开始。一片赞扬声中往往潜藏着危机,而一旦事物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必有有利发展的潜藏因子。这个因子也许就是形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所谓“否极泰来,乐极悲生”,讲的就是这个规律。
太极图虽然忽视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规律,把事物的发展限制到由圆点出发回复到圆点的万复不出的循环之中,但毕竟提出了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基本规律,给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辨证的依据,是道教对人类哲学的巨大贡献。
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提出了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认识论观点,但是,将这一观点形象化,并创太极图的却是张三丰。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二千六百年前老子经过的老君河会早就有—太极图呢?
奇哉!老君河!
六、云海一现二千万
云海,是老君山的一大奇观,但每次云海的出现都不尽相同,而最好的莫过于新雨除霁,上晴下阴,一山不同天的云海。这种云海只有在雨中登山才会有幸遇上,文章的标题也许使你产生疑问:再好的云海能值两千万?吹的太离谱了吧。且慢,听我慢慢道来。不知是自然巧合,还是太上老君的有意安排,公元2001年的一次云海,曾为老君山带来了2000万的开发资金。
那是老君山开发之初,栾川县委政府把老君山确定为栾川旅游的王牌景区重点开发,并要求五年内要在北方诸省叫响。老君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局局长任汉涛请河南省林业勘查设计院为老君山制定了旅游区开发规划。计划投资1.5亿,开发建设道教文化区生态旅游区、森林游览区、野营探险区、生活服务区和休闲度假区六大功能区。规划出来后,老君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局发动职工多方筹资,仍然杯水车薪,一期工程无法开工。在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与老君山生态旅游区管理局的努力争取下,国家计委委托河南省计委投资处张处长来考察投资旅游项目。
建议以后在投稿前多检查几遍,不要有着太多的错讹之处,特别是半角标点符号和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实在令人头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