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也谈辰溪瑶乡美食(随笔)
尨是多音多义字,发音方式有四种:mángméngpáng、lóng;尨,既是会意字,从犬,从彡(shān);根据辰溪古方言考证,尨又是象形字,读páng,表示犬飞奔时犬毛张扬状。“彡”表示毛饰。本义:多毛的狗。
尨(音:méng)狗,是辰溪瑶乡一道古老的乡土美食。尨与毛,音、义相近,尨属于少用的生僻字,辰溪方言中很多人将尨写成“毛”,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有必要校正。
作为美食称尨狗。因为作为辰溪瑶乡美食的尨狗,最讲究的是狗肉的品质,首先必须是经过训练用来打猎的尨山狗,瑶民又称尨狗;其次,是成年狗,选择生长二、三年的尨山狗;三是选罗子山、上蒲溪、苏木溪、仙人湾山区尨山狗;四是根据毛色选择一黄二黑三花四白。尨狗首先讲究的是狗肉的品质,起码不是肉狗,不能是小狗,也不能是老狗,是身健体壮打猎用的尨山狗。
同时,尨狗的“尨”与“蒙”音、义相近,尨狗又指鲜狗肉拌鲜狗血炒熟后,每一砣狗肉均匀的蒙上了一层狗血,油黑发亮而香喷喷的感觉。《穆天子传》中,多处记载周穆王祭祀所用的祭品为“牲全”,而体完为全。祭祀用的牲畜不仅包括头尾四肢,还包括血。这个记载与辰溪瑶乡名菜“尨狗”炒制用料方法完全相同。如《穆天子传》卷一记载祭祀时:“官人陈牲全五囗具,天子授河宗璧。”
作为打猎用称尨狗。尨狗是一个古老的称谓,在《穆天子传》卷四中将狗列为二类:守狗和尨狗,《穆天子传》卷四载:“文山之人归遗,乃献良马十驷,用牛三百,守狗九十”;《穆天子》卷四载:“天子之豪马、豪牛、尨狗、豪羊,以三十祭文山”。自古狗是守家、打猎的重要工具,显然“尨狗”,就是打猎用的猛狗,至今辰溪瑶乡瑶民称猎狗为尨狗,又称尨山狗,辰溪方言“尨”,意思是驱使或驱赶,如驱赶鸡、鸭、鹅、牛、羊等,在辰溪方言中统称为“尨”。
分别狗的公、母时,称公狗为尨狗。“尨”又发音为(lóng)“龙”,辰溪民间方言称公狗为“龙(音)狗”,称母狗为“草狗”。公狗凶猛勇敢,适合狩猎,《诗•召南•野有死麕》载:“无使尨也吠”,意思是,打猎时,主人不驱使,尨山狗也要朝猎物吠叫,这是猎狗的本性;母狗忠诚温和,适合守家。
狗作为观赏宠物用时称尨狗。宠物狗外形需要毛色好,毛色好的狗,肯定体健敏捷温顺,讨人喜欢。表示多毛、毛色好时,发音为máng,如赞,这条狗的毛色油尨了。
综上,尨作为生僻字,有四种发音:mángméngpáng、lóng,在辰溪方言中都能从字音、字义上找到正确答案。
辰溪人爱吃尨狗,视为美味。这道乡土名菜源于远古祭礼,文字记载上,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古代重视祭礼,辰溪古老的祭祀习俗重视雄性、忌用雌性,如现在民间流行用鸡作祭品,历来就是用公鸡而不能用母鸡;用鲤鱼作祭品也是用雄鲤而不用雌鲤。辰溪瑶乡人一直传承古老的盘王祭祀,用尨狗作祭品,尨狗肯定既是(公)尨狗,又是尨山狗。所以说,辰溪瑶乡名菜应该是“尨狗”,而不是谁也无法解释清楚的“毛狗”。
古代的祭礼重视血祭,古人认为只有血祭才灵。这种祭祀方式在湘西很多地方仍有传承,比如天王祭祀。现在的泸溪县达岚镇有一个白帝天王道场,每年夏天,民间自发祭祀,祭礼就是由参祭人员凑钱,由祭祀头人购一头肥猪,现场宰杀,将猪血、猪杂和部分猪肉混在一锅煮庖汤,分而食之;现在辰溪的石碧、安坪的瞿家人村各有一座天王庙,古老的祭祀习俗基本相同;安坪的蛮田垅村沿袭至今的祭洞神,也是每年夏季,购一头肥猪,现场宰杀,将猪血猪杂和部分猪肉煮庖汤,由参祭者分食。这是一种古老传统的祭祀方式,在安坪一带称吃“稀饭猪”,以前的农村大量存在。这种祭礼方式就是祭品中必须带血。
辰溪瑶乡名菜:尨狗、血鸭、猪庖汤、牛庖汤,它的共同特点是,每道菜肴都必须拌其血煮、炒,稍加香料烹制,就能鲜香四溢。
辰溪瑶乡的名菜,不仅是乡土菜,更是传承古老的祭祀名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分享。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