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任教经历(散文2)

编辑推荐 【东北】任教经历(散文2)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93发表时间:2020-02-23 18:21:31
摘要:回忆任教过程中的一些往事

任教经历(二)
  
   学外语
   王荣伟
  
   在我生活经历中学过四次外语,先后有:日语,英语,俄语,日语。虽然次数不少,语种也多,但是都遗忘殆尽“就饭吃了”。
   学日语是在伪满洲国,时间约一年半。当时我读到小学四年级,按规定从三年级开始有日语课。因为家庭搬迁,四年级就在家乡农村小学就读,复式教学的老师自己也不大会日语,所以没等记住几句鬼子话就光复了。
   学英语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时间约一个多月。1947年我跳级考入沈阳十中,开有英语课。只记住“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是-”几句。因为饥荒挨饿,我家逃至乡下,我就辍学了。
   学俄语是在解放后,时间大约4年多。我读初中和中专,都有俄语课,这算是实实在在地学了一门外语。然而,由于我对外语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不肯下力苦学,只是应付考试过关的水平。
   真正下力苦学外语,是在我年近50岁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为了评职称,必须把搁置几十年的外语拣起来。面对日、英、俄这三个我学过的语种,我万分为难,学时敷衍应付,哪个也拣它不起。斟酌再三,最后觉得从应付考试角度看,日语最为方便。我万分感谢日文中的汉字,它对我“猜”日文,帮助极大。两种语文的汉字,虽然有意义上的差别,但是只要掌握个别歧义的词汇,就完全可以破解日文。当然,主要虚词,一定要掌握,基本语法也必须搞懂。就这样,我经过一年多的苦攻,在省级日语考试中,翻译得了甲等(5000字符,错6处),语法卷得了86分。这样,我总算掌握了晋升职称的敲门砖。
   时至今日,联系到我的专业——写作课教学,确实用不到外语,那些时日的艰苦劳作,也应看作“内耗”之举措。
   2017,01,13
  
  
  
   再赞职称评定改革
   王荣伟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发出文件,对职称评定工作改革,做了新的规定。新规定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从实际职务水平和业绩出发,排除论文、外语等附加条件的干扰。应该说,论文、外语等附加条件对职称评定的干扰,是十分严重的。它耗费了广大从业者的精力,也形成了种种学术腐败的歪风邪气。
   外语考查,应该从实际应用出发。因为专业不同,对外语的使用,情况大不相同。有的专业,根本用不到外语,致使参评人员半路出家,去突击学习外语。
   论文考查,过去更是达到了刁难的严苛程度。有两个大学的某些人,未经授权,擅自将理论刊物划出等级,定为核心期刊。有的大学,又把理论刊物分成不同等级。如某大学,规定的A级刊物,为《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数学学报》等等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刊物。B级的刊物,为《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等等国家级学会或名牌大学的刊物。C级刊物,为入围核心类的刊物。在这个大学,若想评上教授,需要有A类刊物的论文。试想,某一专业,A类刊物只有一种,每年发稿不过二、三百篇,全国需评教授的人员,共有几万之众,其难度如同大象装入冰箱。
   评职称要求论文,造成了刊物的泛滥成灾。有偿版面,来钱很快,使许多刊物乘火打劫。某刊物,原本是文学月刊,为敛财改为旬刊,每期发150多篇论文。各省级的文学月刊,也纷纷改为半月刊,下半月发几十篇论文创收。这些论文,都是应付职称评定的产物,多为文字垃圾。
   职称,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评价与肯定,应该实事求是,恰当反应。评准了,鼓舞上进,发挥正能量;评歪了,压抑才俊,产生负能量。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很羡慕现代的知识分子,你们这一拨,赶上好时候了!
   2017,01,09
  
  
  
   写思想总结
   王荣伟
   生活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知识分子,都熟悉并善于书写一种文体――思想总结。实事求是地说,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随时在思想上加以归拢、分析,确也必要。然而,那时的思想总结,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却成了钳制、整肃知识分子的工具。
   写思想总结,那时都不是出于作者的自愿,而是由领导要求、布置,强制执行。写出总结之后,还要经过领导的严格检查;这种检查,领导握有标准,达标方能过关。
   那时的思想总结,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总结收获与成绩的,一类是检查缺点与错误的。经过不短时期的实际操作,这类文体形成了各自的程序与格式。
   总结收获与成绩的总结比较好写,信口大话、空话,不会有人干预,更不会有人否定。这类总结的结构,一般是:先谈大好形势,再摆巨大成绩,又写经验规律,列出个人收获,最后展望未来。
   检查缺点与错误的总结,要复杂得多,需要慎重对待。总的原则是,出现错误是偶然的、轻微的、影响小的、容易改正或已经改正的。具体来说,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事实要淡化,本人的种种负面表现与行为,不宜写得过多过实。二是分析要模糊,出现错误总是前进过程中的毛病,是成熟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结论要空泛,不要给自己乱上纲上线,坚守人民内部矛盾这一红线。四是表态要高调,失败乃成功之母,今后一定如何如何,前途是光明的。
   有一个词叫“内耗”,过去那些不得不做,做了也没有效益的活动,耗费了人们多少精力,实在难以统计。笔者就觉得自己写过的思想总结,怕也有几十万字之多,真称得上“著作半身”了。
   2017,01,12
  
  
  
   我是业余打工族
   王荣伟
   有句俗话:“好汉不挣有数的钱”,意思是工薪阶层收入固定,称不得好汉;只有那些开公司当老板的人,收入远远超过普通人的工资,才是好汉。
   我是从小被饥饿训练出来的人,赚钱糊口成了我的本能。我没有能力开公司做老板,也只能多出力,靠脑力赚钱。就业前的读书阶段,我靠卖文为生,竞也取得不小的成功。就业后的养家阶段,除了卖文,又大量兼课,以求得到工薪外的补偿。显然,我是个业余出卖脑力的打工族。
   我为了得到稿费的写作,其总量是浩大的,其中有精心的文学追求,也有换钱的应付之作。写小说,是我的严肃的人生追求,大多缜密思考,反复修改。如《回门》一篇,从决定刊用到发表历时8个多月,曾四易其稿。此外,我还写了文学欣赏、语文教学的一些短文,则不过是把自己阅读与教学的心得、体会,加以整理罢了。还有应约写了一些文学知识讲座,以及应约对本地青年习作者作品的点评,这类文字有百多篇。粗略地计算一下,我过去得到的稿费,其数额相当于在10多年的时间里,自己是拿了双份工资的。
   1983年后,由于开放搞活,我们业余兼课的机会到来了。当时,电大、自学考试,需要大量的师资,我就以近乎拼命的状态,在各类的班次兼课。说来可怜,为了全家老小生活好一点,我在校内外最多每周兼课20多课时,讲课讲到不想张口说话的状态。我给一个初中生考自考大学课程的班,讲大学语文课里的作文内容,用了160课时,手把手教,一口一口喂,结果全班30多人都及格过关了。这种兼课,和现在的“月嫂”,很是类似了。从1983年到我退休的1994年,我在校内外各种班次兼课,班次几十,课时几千,恰如杜鹃,声声啼血。当然,打工得到回报,在这十多年里,又使我得到双份乃至三份的工资。它帮我度过了父母养老和儿女们学习、婚嫁等等难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赞美为伟大事业而献身的一种精神,我为个人的家小而拼搏,似乎不该自我夸饰;然而,我还是要对自己,大声喊出一连串的“赞”!
   2016,02,23
  
  
  
  
   我评论过的地方作者
   王荣伟
   我在上世纪70-90年代,应地方报刊之约,对地方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有的是针对单篇评论的,有的则是综合评论涉及某位作者作品的。此举,收到广大编辑与作者的欢迎。事隔多年,某些已经成名的作者,还念及此事,深表感激之情。我在评论过程中,也颇受启发,共同成长。现根据一些剪报,录目如下:
   受评作者受评作品篇目发表报刊
   张亦峥《红皮书》等一组《龙沙》月刊
   张亦峥《书趣》《齐齐哈尔日报》
   刘锴《一张晚会请柬》《齐齐哈尔日报》
   王松图《失算》《齐齐哈尔日报》
   关恒武《菜农的儿子》《齐齐哈尔日报》
   关恒武《姐妹之间》《齐齐哈尔日报》
   关恒武《分红之后》《齐齐哈尔日报》
   王峙《2:1》《齐齐哈尔日报》
   谷鸿微《退礼品》《齐齐哈尔日报》
   吕耀宾《用霜花点燃的篝火》《青年文学家》
   刘凤国《万家胡同》《青年文学家》
   周文刚《迷朦的梦》《青年文学家》
   石非《朋友,一路多保重》《青年文学家》
   崔志国《崔莹》《齐齐哈尔日报》
   路南《弹奏一曲美妙的歌》《龙沙月刊》
   王晓春《街口,有棵白杨》《龙沙月刊》
   白絮《金色的苇塘》《龙沙月刊》
   张永琛《西边是草原》《龙沙月刊》
   白雪《思归》《齐齐哈尔日报》
   王春梅《父辈儿辈之间》《齐齐哈尔日报》
   马玲《我们的山本外教》《齐齐哈尔日报》
   姜万华《彩虹》《齐齐哈尔日报》
   粱文凯《山鹰飞回来了》《齐齐哈尔日报》
   张潮涌《迟到的军礼》《齐齐哈尔日报》
   文兰《长长的睫毛》《齐齐哈尔日报》
   田雨《节奏》《齐齐哈尔日报》
   佳湘《俩个编剧》《齐齐哈尔日报》
   张庆文《房票》《齐齐哈尔日报.
   宋立志《转学以后》《齐齐哈尔日报》
   王克本《最后的路考》《齐齐哈尔日报》
   沙国富《风雪路上》《齐齐哈尔日报》
   张桂芝《龟背莲》《齐齐哈尔日报》
   暴文敏《唢呐声声》《齐齐哈尔日报》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早日受评的作者,如今已经多有成就,有些也在评论后学。看来,文学事业,确实需要一代一代有志者的接力传递啊!2015,07,25
  
  
  

共 39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在《任教经历二》中分五个部分叙述了自己从教的亲身经历。透过这些经历的背后,作者以自成独特的笔调抒发了自己的真实的体会和感触,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作者不仅是一位悔人不倦的师者,更是一位敢于担当极负责任的为师为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令人可亲可敬。感谢赐稿!期待继续!【东北风情编辑:朱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