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家乡的文峰塔(散文)
京山有座文峰塔。文峰塔坐落在京山烈士公园内(1985年,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词,2010年经京山县人民政府投资新建,更名为文峰公园)。每逢清明时节,细雨绵绵之时,我们都会列队齐整,步行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手捧鲜花,向人民英雄致敬,寄托不尽的哀思。千米之内,能看见文峰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公园游玩是要买门票的,凭票入园。读小学时,来过一次文峰塔,进塔到过第三层,然而在时间的推移中,记忆已模糊不清了。
说起文峰塔,可追溯到明朝永乐盛世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太庙和社稷坛,遵从祖制,根据位置、分布,细分出先农坛(又称山川坛),当时是明朝皇帝祭祀先农诸神的地方。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社会,祭祀不仅应了礼仪的要求,更多的是祈福风调雨顺、国运昌盛。
北京山川坛建成后,皇帝不仅亲赴山川坛行耕藉礼,而且还诏令全国各地设立山川坛,把对先农祭祀,上升为国家的重要祀典。就像现在的文件、规章等,由中央各部委拟定,报经国务院审批后,逐级下发各省、市(直辖)、自治州、县等贯彻执行。
京山的山川坛在古县城的山岗上,差不多就在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一带。据说在今天的烈士纪念碑位置,曾经筑有祭坛。按照祭祀典礼要求,每年立春前一天,县令斋戒沐浴,身着朝服,率领众官吏,登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礼仪一直沿袭到清朝,到清朝时坛庙文化渐趋繁盛,直至后来藏传佛教喇嘛庙,文化内涵也更为丰富。
今天我们看到的文峰塔,是在原明朝基础上,修造起来的。自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开始,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7月29日完工,耗时四年,耗资三年的钱粮完成的。
自下往上看,塔共七层高。底层门首,横刻有黑底“青雲直上”四字。据史书记载,是光绪年间曾宪德(京山城关人,原福建省兴泉永兵备道台退休)长子曾庆书1880年题写的,他曾是光绪癸未年进士。
曾经的木门,旧貌换新颜,换成了朱漆钉金大门,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看到它,感觉像见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令人肃然起敬。
七层高塔,是由巨块青石砖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很难想象,当时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修造起来的?那可是工匠们肩挑背扛,在工具简陋、设施不全的艰难环境下,全凭人力、毅力、意志造出来的。
据说当时施工有种机械“天车”,实际上就是“人力车”。多名工匠用“天车”将巨块青石一层一层往上绞,艰辛可想而知。文峰塔的建成,凝结了古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在中国苦难的近代史中,京山这座偏僻的山区小县城也是屡遭劫难。抗日战争的“武汉会战”中,日军沿江一路侵略,十分猖狂。当时京山,涌进了潮水般的难民,日军直逼京山,小城在劫难逃,8月29日,日军出动56架飞机,对京山小城进行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前后持续四五个小时,小城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倾刻化为一片废墟,成为一座死亡之城。
历史的悲剧绝不可再重演。以后每年8月29日定为勿忘国耻日,警钟长鸣,时刻提醒我们铭记这段苦难的历史。
然而奇迹总会发生,在日军的这次屠城洗劫中,小城的文峰塔,居然躲过一劫,在重磅炸弹中幸存下来,不能不说不是件幸运的事。
如今,文峰塔是小城内唯一留存的古迹,它已成为京山的象征。2002年,它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拨开古远的封尘,穿越历史的迷雾,历经明清时期至今,几百年的建造修缮,站在塔前,我仍能感受到它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文峰塔静静的矗立在公园里,已成为公园的一道风景,一如在它西侧缓缓流淌的京山河,似乎在诉说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