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武汉历史这样走过来(赏析) —— 诗集《武汉记忆》赏析
一曲漫长的历史回放,一部武汉的追根索源,从一排排诗行里寻觅。它就是诗人傅炯业的《武汉记忆》诗集,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史学大家吕思勉说:“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河流中洗练,悠久的历史,传奇的人生,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对这本诗集,我写过书评,但总感觉意犹未尽,所以再续一篇赏析,加深对武汉历史的再认识,再了解。
诗集,以历史为主线,以叙事诗的手法书写的历史故事,它引导我们走进深邃的时空隧道,探索不为人知,广为人知的奥秘,十分引人注目。
武汉盘龙古城,是西夏时期,奴隶社会的产物。这样一座王室的古城,被紧紧地把控在大禹后裔的手中。恢弘的盘龙古城,“大有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之气势。然而,它又是宫廷内部互相争斗,互相残杀的主战场。也是欺压百姓,残害奴隶的最高权威。就是这样一座权柄一世的王朝,经过夏亡兴商改朝换代的变故,始终没有逃脱刀光剑影的搏杀。一座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古城,一座应有尽有的城池营垒,从兴盛走向衰败,又从衰败走向兴盛,最终被淹没在无休止的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这一去,就是三千五百年。远去,惋惜,失望,心中为之震颤。不舍,不舍他的辉煌,恨,恨他们任意糟蹋。难平的心思撕裂成一段段碎片,又筑成心中的呐喊:“为盘龙城引亢高歌,横吹玉笛”。
这座古城历经了夏末到商代中期的过程,大约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城址面积约八万平方米。由于它地处武汉北郊,后来发展为武汉地标,亦确认为武汉的城根。探索这段历史的意义,让我们认识盘龙城,曾今的武汉历史源头与城根。
武汉地理变革亦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板块之一。诗集的记载:在洪荒之年,由格拉丹东冰块融化,形成潺潺流水,经过几千公里的蜿蜒跌宕,直奔青海,穿越金沙江进入川江,突破三峡来到武汉。“到了川江,就有纤夫坚实的脚步,就有了船夫号子声震山谷的呐喊”。壮观的大自然脚步,在诗集一一记载。远古,旷达,博大精深,成为诗集主题构想,回旋与延伸,探索宇宙奥秘,给武汉远古一个交代。它又像从远古走来的一幅画卷,山岭,峡谷,平川,河道,展示在读者面前。也丰富了诗行的内涵,加深了底蕴。这是宇宙的回馈,是大自然输入的文学生命。没有它武汉历史就会改写。推理与辩证,诗集泼墨从容,“让古琴台重奏高山流水,让龟蛇见证虎踞龙盘”。
大禹疏导治水,造就汉水。汉水在明朝成化十年,公元一千四百七十四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这一重大举措造就了武汉三镇鼎力的格局。这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和伟大创举,亦成为武汉永久性的享用。在这之前汉水下游连年大水,堤防多次溃口,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畅通的水路交通和排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昔贤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汉江起”。诗集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汉江为人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利用地理优势,有力推动武汉大繁荣,大发展,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诗集中的描写,宏观,现实,雄伟。突出了九省通衢的特色。
从历史沿革,翻开武汉近代史,一程风起云涌,一程阳光明媚。腐朽的残余还得继续,革新的思潮又在挣扎。就是因为它,衍生出无数可歌可泣。
首先经济发展对地区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地处中部的武汉,是九省通衢的要塞,它历来备受重视。一八八九年七月,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是武汉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后人认他为武汉城市之父。当年他利用在朝廷的要职,在武汉大办学堂,兴建交通,以及著名的汉阳铁厂。这都是当年十分显赫的产业。在他的努力下,逐渐打开武汉的大门,为中部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也成为诗集中十分赞赏的杰出人物:“督鄂的奉献让你的人生价值看涨,政绩永留青史,英明熠熠发光”。可以说,武汉的发展在他手中,旗开得胜。那是大规模,又极具推动力。这段扉页,成为武汉历史发展的重头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中的武汉,不甘封建王朝的统治,他要从政治上得到革新,成为没有王朝的,民主政权,革新派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党人举起了反清大旗”,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起义”。如今,当我们走进红楼遗址时,就会浮想联翩。矗立广场前栩栩如生的孙中山先生立体塑像,是推翻清王朝革命成功的象征。至如今,诸多历史名家,都称武汉为英雄的城市。
反资本主义,反统治阶级,反腐败落后,一直在路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夺取红色政权的革命斗争汹涌澎湃,此起彼伏。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在他的领导下,一九二三年二月七日在汉口江岸爆发工人运动。枭雄吴佩孚犯下滔天罪行,促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一九二六年国共合作。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党的八七会议在汉口鄱阳街一百三十九号召开。会上毛泽东严肃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并且“明确了通过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观点。这次会议是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召开,会议仅仅召开一天。
为更广泛开展革命运动,逐步向农村发展。
为创办一所培养农运会骨干的学校,毛泽东从上海来到武昌。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于“一九三七年三月七日,农讲所提前上课,开学典礼,八百余人,群情振奋”。诗集中欣慰地称为“红巷火种”。表现出对这次革命活动的极大赞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运动在武汉的光辉一页。在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中,早期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完成了一部对中国革命影响很大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农民运动的宣言。“秋收起义让他走向了武装斗争的第一线”。从此,人们称“武昌都府堤”为红色革命摇篮。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日至十月二十五日打响武汉保卫战,历史称武汉会战。这次战争是与日寇的一次前所未有,又是空前规模的战争。会战空前激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给敌军造成很大杀伤,提振己方士气。激战使双方伤亡十分惨烈。但是,这场战争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武汉最终沦陷。诗集中沉痛地“武汉保卫战的记忆是民族的记忆,只要为抗战作出贡献的我们都不能忘”。
小日本哪里知道,顽强的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以胜利者站在了瞭望台上,看到他们的垂死挣扎,倭寇以狼狈的面目夹着尾巴滚了回去。告慰了为保卫大武汉而牺牲的英灵们。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毛泽东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九四九年迎来全国人民的解放。五月十六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从汉口北岱家山挺进大武汉,从此,武汉获得新生。诗人由衷地感叹:“一个完整的武汉回到人民手里,‘五一六’成为武汉人民永远的纪念”。
解放后的武汉,在党中央领导下,很快投入大规模建设中。万众一心建设武汉,改造武汉。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于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五日建成通车。威震雄风,大涨武汉人志气。一九五八年武汉钢铁公司从武汉东面悄然崛起。九月十三日伟大领袖毛泽东来到武钢,“看到第一炉铁水流出,领袖满面红光”。“青山沐浴着金秋明媚的阳光”。阳光映照着建设者们幸福的笑脸,映照着他们早起晚归匆匆的脚步。
同时,武字头大型国有企业相继诞生。丰硕的建设成果,成为武汉人的骄傲,大家在不断前行的步伐中,迎来“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承上启下。武汉又迎来新纪元。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交通,住房,科技,医疗,商品,农村发展等等,都成为武汉的骄傲。诗集中将梦想拓展到二零四九年:“二零四九年就是建国一百周年,九百多公里的地铁网线,将托举起一个国际大都市”。
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它像生命一样存在,见证着武汉成长的历程。在我们认真读这本《武汉记忆》的时候,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对武汉历史的深刻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