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比奈成长记:我的自画像(杂文随笔)
姓名:奈奈
班级:四年(1)班
档案编号:四下第7单元
(一)
此情此景
今天阳光照旧明媚,似乎周一总是意味着崭新,并给人以清新的希望。奈奈夹着书,从楼梯间噔噔蹬地往教室赶,照面正巧碰到下来的同学孔晰。他刚要张口,打一个亲切的招呼,却被对方生硬的四个字堵了回去:“怪物!臭屁!”语气并不强烈。虽然像是开玩笑,但却让奈奈顿时不知该如何应答。
放学后,奈奈回到家里,站在卧室的镜子前,上上下下打量着自己。怪物?我不就是大大咧咧嘛,为什么大家都说我很怪?很臭屁?平时的奈奈做事不怎么过脑子,喜欢调侃,同学们都觉得傻傻癫癫的。我怪又怎样?这种“怪物”、“臭屁”不也是一个特点嘛!可是真正的自己并非像平时人们认为的‘臭屁’一样,一无是处呀。
站在镜子前面的奈奈陷入了沉思。
该怎么认识自己、描述自己呢?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熟悉却又十分伤脑筋的问题。
当我们对周围人的描述从自身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比想象中更加困难的事情。
那么,在描述自己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切入点,又应该如何把熟悉却又难以表达的自己写到文本中呢?
相信很多人和奈奈一样有着相同的困惑。
(二)
名著发现
奈奈在读写作大家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看看能发现什么吧。
认知路线:
1.上学时期:爱观察、善写文。
2.小庵避难:写文散漫。
3.昆明求学:读书随性。
发现1:细心留意,突出个性。
例一: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
汪曾祺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爱观察”,虽然是小学时发生的事情,但他依然能够记得那些“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这些记忆源于他长期的观察与体验,这也是值得我们向这位写作大家学习的地方——经常“东看看、西看看”。
例二: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国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学问,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
从文中可以看出,汪曾祺正是通过高先生每次作文都给“我”“甲上”这一细节,来表现先生对“我”的喜爱以及“我”对写作文的得心应手。
看来熟悉自己并不难,只要细致观察,运用细节来表现“我”独一无二的特征就能写出鲜活的特性。
发现2:由浅入深,适时总结。
罗列细节,文章容易变得散乱,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要及时对““我”下定义”。
例一: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封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退色的小城的人事。
汪曾祺喜欢观察,这是他的人物特点。他知道自己“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更重要的是,他还感悟到了,这种喜欢观察对他写作的影响。这种总结使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能够在更深一层了解到作者自身。
例二:在这座小庵里我除了带了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
“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是对生活细节的感悟,突出了汪曾祺的人物个性。
发现3:生活故事,展现品质。
例一:我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例二:我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缺课。我只能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白天在茶馆里,夜晚在图书馆。于是,我只能成为一个作家了。
发现4:时间为线,贯通性格。
面对人物一个个的性格特征,需要我们设置能够贯穿起整篇文章的线索。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从“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到“ 读了高中二年级,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随祖父、父亲在离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再到“1939年,我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大学”,使得整个文章秩序井然,清晰明白。
然而,我们在书写自己的“自画像”时,因阅历尚浅,有些时候还不能产生出长时间的跨度,我们可以用某个主线来进行连接。
奈奈选择了一条什么主线呢?
(三)
能力操练
奈奈觉得“由浅入深,适时总结”这个方法自己还没有尝试过,于是,从刺激词“臭”字引出联想词:自、一、人、点。他用的是拆字法。嘻嘻,他很得意。怎么由浅入深呢?奈奈进行二级联想,“自”——自强不息,奋进;“一”——一心一意,认真;“人”——以人为本,博爱;“点”——点石成金,中心。题目就是:
我这个人很“臭”
大家都说,我这个人是一个“怪物”。可是谁又清楚地知道我这样一个怪物是诞生在多少唾沫、石块、青菜、臭鸡蛋之中的呢?没错,亲爱的朋友,我就是传说中的“臭屁”小天王奈奈。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我会用“臭屁”这个形容词,不要移开视线,且听我片言只语。
事实上,我这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要成为一个惊天动地的“臭”人。据母亲回忆,生我时因为床位不够,故我降生在华山医院三楼男厕所对面的医用尿布储藏间。母亲生下我后吃的第一样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记臭豆腐”。
于是,在10年后的今天,我来讲述我的人生目标与追求——臭。
各位朋友,请不要惊讶也不要落荒而逃,请捂住你的口鼻,拿起你的金笔,写下“臭”字并把它拆开:
“自”——自强不息,奋进;
“一”——一心一意,认真;
“人”——以人为本,博爱;
“点”——点石成金,中心。
是的,我就是要成为或者说我已经成为这样一个人。
我小时候是个“弱智”。一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天,我就荣幸地成为老师点名留下的第一位学生——因为我无法区分“b”和“p”的发音。老师骂我笨,同学笑我蠢,我在课堂上,满脸通红,总想伸出手来擦还没流下来的汗。可是课后,我一心一意地发扬“臭”的精神,每天站到我家墙面前,对着墙,拿出课本,不停地练习发音。终于,我成功地通过了老师严格的考核——不就是周“剥”皮和东“坡”肉嘛!
讲到“博爱”嘛,我这个人是一丝不苟地贯彻的。上至蜥蜴、臭鼬、小金鱼,下至猫、狗、鸟、虫、小鸡、小鸭,我都养过,我最喜欢的就是呆在窗边的鱼缸旁边,看小鱼上下游动,或者去阳台里的纸箱子里找小鸡,把它们端到手里,上下打量,用手指触摸它们细微的绒毛。
至于“中心”一词,我姑且谦虚地讲一句——我很重要!我喜欢看镜子里面的自己,我喜欢自己眼中所见的世界,似乎每天醒来,都是我的崭新一天。
这或许就是我的目标,看起来简单实践却并不容易——成为一个奋进、认真、博爱、看重自我的人。
【教师点评】
奈奈抓住了自己“臭”的特点,鲜明地将人物个性突出了出来,欲扬先抑,引人入胜。出人意料的是,他把“臭”字进行了分解,作为文章主线,一以贯之。他的分析总结由浅入深,同时运用故事细节来表现特点,如“我喜欢去阳台里的纸箱子里找小鸡,把它们端到手里,上下打量,用手指触摸它们细微的绒毛”,表现了小作者“博爱”的特点,让人在具体情境中更加感性地了解到人物的特征。
(四)
卓越同伴
铁齿钢牙杨逸凡
杨逸凡
看了这个题目,您一定感到奇怪,不是铁齿铜牙纪晓岚吗,怎么变成铁齿钢牙杨逸凡了?
一个月前,我到口腔医院安了一副“牙齿矫正器”,满嘴都是钢丝和铁片,银光闪闪,十分可怕。
爸爸打趣说:“人家铁齿铜牙纪晓岚,你是铁齿钢牙杨逸凡。”
恰巧,前几天小表弟牛牛把我胳膊咬破了,正想找个机会吓唬吓唬他。
星期天,我们去郊游,小姨带着牛牛来了。
牛牛刚进门,我示意他过来。我自己用手捂住嘴,神秘地说:“牛牛,你前几天老咬我,这回我安了一副‘大钢牙’,专门用来对付你。”说完,我突然把牙一龇,牛牛吓得掉头就跑,不敢再看第二眼。我哈哈大笑。
中午,我们到一家小饭店吃饭。牛牛躲着我,在院里的草坪上独自玩耍。突然,一条没有拴牢的大狗蹿出来狂吠不止,牛牛吓得脸都黄了。我看着那狗一步步逼近,十分着急,一个箭步跑出门口,拽起牛牛的胳膊就逃。狗突然窜起,猛地扑向我们,我和牛牛后退着,撞到墙上,无路可退了。牛牛抱着自己的脑袋,我蹲下来搂住他。他看了一眼我的牙,突然勇气大增,对狗高声喊道:“大狗,我姐姐有大钢牙,咬人可疼啦!”狗听到吼声,愣在了那里。“你要是敢咬我,我姐姐就用大钢牙咬你,把你的头咬破!啊——啊——啊!”牛牛弯着身子,“啊啊啊”向前,狗被震住了,停止了狂吠。狗的主人老远一声吆喝,狗,转身跑了。
牛牛小脸通红,额头上浸满汗珠,他得意洋洋地对我说:“姐姐,你的钢牙太厉害了,连狗都被你吓跑了。”
“是你厉害!”
我们拉着手跑进餐厅,大家正隔窗望着我们,见我们进来,不由得捧腹大笑。
看来,我还真得感谢口腔医院的医生呢!
【写作指点】
1.感受提示:写“我”的外貌中最为突出的一点:钢牙。
2.认知提示:以“牛牛”为线索贯穿故事,条理分明。
3.写作智力提示:运用动作、语言等细节展示“我”自身的特点:爱护小表弟,也突出了表弟的勇敢和可爱。
(五)
文学提升
奈奈喜欢著名作家三毛。
有一天,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同学们以“我的志愿”为主题写作,三毛却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
这简直让正在教室右边桌子上改试卷的老师大跌眼镜,抬起头就叫三毛在课堂上把这个奇特的志愿念了出来。还让他受到了一只打偏了的黑板擦和两次重写的处罚。
事实上,直到长大了,这位作家依然没有改变这个想法。“捡东西”这个习惯一直跟随者他,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三毛的《拾荒梦》,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吧!
散文解析:制造场景感,选取不同处。
在三毛的这篇散文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开头我与老师的对话,这种以场景呈现情节的方式特别吸引人,而且作者注重语言和动作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这之后,作者才引出“拾荒”这一概念,这个“梦”与其他美好的愿望的确不同,显得非常古怪。这一点使得这篇散文的可读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们进行散文创作,除了必要的叙述,不妨增加一些场境,描写一下人物对话,把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展现出来。
奈奈已经了解了“自画像”的写作技巧,而且尝试使用人物对话营造场景,还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