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趣读《俗世奇人》——心善本事大(随笔)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特别是读《俗世奇人》这样充满着文化气息、需要细细品味的好书。
最近我重读了《俗世奇人》,作者刻画的各色市井人物仍然使我眼前一亮,不忍放下书本。
读书需要与生活相结合,多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思考,才能读出韵味、读出价值。我想在读《俗世奇人》时加入自己的生活感悟,从生活出发读书,从自己出发看书中人物。
第一篇《苏七块》。我很喜欢苏七块这个人物,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人高袍长,红唇皓齿”,英俊多金,让人好生喜欢。光有模样不行,还得有本事。“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真是活华佗在世。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转得婉转自然。“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我初看到这一段文字也是觉得莫名其妙,心里暗暗笑道:“也是个拜金主义的主儿。”
也不例外。苏大夫正打牌时,一个三轮车夫摔坏了胳膊,闯了进来。他拿不出七块银圆,正急得乱叫,可苏大夫却听赛没听,眼不离牌。读到这里,我有些耐不住火气了,心想我真是看走了眼。
故事的发展却有些让我意外,牙医华大夫偷偷递了七块银圆给车夫,最后苏大夫却取出七块银圆,往华大夫手心一放,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一时间打消了我的疑虑,我松了口气。但是随之又出现了新的疑问,为什么苏七块不愿意改规矩,为什么不能变通一下呢?
毫无疑问,苏七块是善良的,他帮车夫接好了胳膊,还把钱还给了华大夫。但他也有些固执甚至迂腐,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况这规矩是自己立的呢。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不会立规矩,但我有一些小怪癖。我喜欢写读书笔记,而且喜欢写得漂漂亮亮,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如果笔记弄脏了,或者写得不尽如人意,我心里就很难受,没办法,就只能换个本子。于是我有许多写了一半的笔记本。这似乎与苏大夫的心态有点相似,不希望自己的规矩坏了,和我不希望笔记不好看一样,近乎苛刻地追求完美。笔记本换了又换,规矩破了又破,不如规矩一次都不改,而笔记一直认认真真写下去。
文章最后写道,华大夫“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清末民国初的天津卫,俗世中鱼龙混杂。苏七块固然心善,但是他的好心能有多少好报,他的善意又能帮助多少人呢?如果没有这个规矩,如果这规矩立不起来,那会有多少贪官污吏上门贿赂,苏七块又如何拒绝?多给银子事小,一手好医术都糟践在权贵狗腿身上岂不可惜?更别提还有泼皮无赖看了病不给钱的。
“明码标价”却也是个有趣的话题。现代社会里人们有很多明面上的标签,也有很多别人不知道的标签。身价、工资,或者一次劳动的报酬便是这种别人不知道的标签。“明码标价”是苏七块对自己医术的自信,也是他内心豁达开放的体现,他不惧别人的闲话,做事光明正大。如果所有人的劳动报酬都明码标价,明星为一款手机代言收500万,这些钱要买手机的消费者买单;科技工作者对手机进行创新,提高手机性能,一个团队的劳动报酬也是500万。很难想象,如果所有人“明码标价”,劳动报酬量化,人们会为明星买单,还是为科学家们买单。
苏七块为什么只收七块?“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他在乎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自己这双手救了多少人。就像今年这场战役中的医生和护士们,不辞辛苦,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