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理发(散文)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天被称为龙头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成为了一种习俗。
正月不剃头是指我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
每年的二月初二,人们熬过了春节的正月,头发也长了,有舅舅的人们大多选择在今天去理个发,也为了有个美好的期许。2020年由于冠状病毒的肆虐,直到三月,那些服务性行业都还没能开业。比如:饭店、宾馆、理发店等。没处去理发,我也只能在单位请同事给理了,虽不专业,但理短了就好,也算是抬了龙头。
记得小时候,父亲和我们兄妹的头发都是由母亲来理的,清楚地记得那一把上海产“箭”牌手推子,在我家足有五十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来没去过理发馆,一直都是母亲给理的。母亲理发毕竟是业余,所以还是不如专业理发师理的好看。而我也是上了初中时,有了些许爱美的虚荣,才去的理发馆理发。
我入伍后,部队对“三长”要求很严格,头发脑后不许超过一指,不许留胡须,不许留长指甲,所以每每看到军人,都是那么干净利落。记得刚到部队时,部队只有一个理发店,老师傅技术精湛,但绝大部分战士都是互相理发,因为技术不佳,理完发,头顶常常是坑坑洼洼,或像梯田一样,好在也没有过高的要求,理短了就行,还省了理发钱。因为部队经常检查“三长”,所以,也有好多的战士干脆直接剃了光头,这样既符合了规定,也比梯田好看些。
在我们空军后勤部队里有几个大连队,比如:警卫连、汽车连、场务连,都是上百人。有一次在礼堂开全师大会,集合完毕,各部门依次进入会场,听口令统一坐下、脱帽,一道风景出现了,警卫连、汽车连两个连队二百多人全部都是光头,真是整齐划一,我们都笑了。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
我在部队医院,这里的战士也是互相理发,从开始的不熟练、马马虎虎到说的过去,我的理发技术慢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以致许多战友都愿意找我理发,这与我从小看母亲理发和我耐心细致的性格也有一定关系。三十多年过去了,部队的这些经历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难以忘怀。
去年回老家看望母亲时,我也拿起了那把老推子,像儿时母亲给我理发一样,我也给母亲理了发。当我拿起推子的那一刻,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脊背,思绪万千,儿时的许多记忆都浮现在眼前。给母亲理发忽然有一种幸福感,毕竟年迈的母亲还在陪伴着我,而我却因工作在外地不能时常陪伴着母亲,心生愧疚,只盼望母亲身体健康,我能时常给她理个发也好。
当初母亲给我的理的是黑黑的头发,而现在我给母亲理的是满头的白发。我深深懂得,母亲的白发,是她把爱全给了我们子女,把全部的心血都给了她的孩子而被岁月的风尘染白的。抚摸着母亲的头发,我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如今的我每次回到家时,母亲都非常的兴奋和开心,每次离开家时母亲都会站在阳台目送着我远去,让我倍加留恋那份母爱、那份家的温情。
作者通片以理发为线索贯穿始终
,串起无数个没好的回忆,像一个个晶亮的红山果,紧密地粘贴再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浓浓的战友情,深深的母子情,虽然,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母亲给孩子理的黑发,孩子给母亲理的时候,却是白发苍苍,作者的内心怎能不百感交集,不潸然泪下呐!理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作者一边给母亲理发,一边心生愧疚。更是心灵深处得到了挖掘,对于现在的好多年轻的啃老一族,真是一份活生生的教材,父母给他们好多,他们觉得还是不够,良知丧失。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此文。这是一篇满满正能量的亲情好文,文如其人,紫竹老师,谢谢你,辛苦了,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好文佳作,极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