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崔道怡老师给我讲过课(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暖】崔道怡老师给我讲过课(散文)


作者:江北乔木 举人,440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3发表时间:2020-03-06 22:40:43


   崔道怡老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在文学界久副盛名。1998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科教兴国”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这位文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给我们讲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文学写作课。聆听了他的讲座,感到受益匪浅,并与他合影留念。最近整理笔记时,忽发现珍藏着崔老师给我们的讲课记录,十分难得,随即进行了整理,与文友们分享。
   崔道怡先生曾经讲过,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首先要热爱这项事业,并有一定的文学积蓄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不断的努力。俗话说:“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夫不负有心人。”具体说来,什么样的功夫,什么样的人,不管有心还是无心,却都不可一概而论。文学创作,便不是任何人想要做就都能成功的。这又应了另一句谚语所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多情、敏感、梦幻、巧言,这就是揽瓷器活的金刚钻。
   你要成为作家,不妨先在实践中检测一下自己的智能结构,以便有利于扬长避短,挖掘和释放才能;有助于明确方向,自觉加强某一方面的锻炼与修养。跟任何科学事业一样,文学的道路也是艰难曲折的。只有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可望能逐级高升达到顶峰。在向文学殿堂迈进时,尽力投身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观追求——
   自觉增进生活的体验;
   尽量充实知识的积蓄;
   努力加强思想的磨砺;
   及时抓紧人格的锤炼。
   崔道怡还说过,搞文学创作,必须自觉增进生活的体验。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人的各种活动,人的内心世界,人自身的矛盾,人与人的关系,交织构成生活内容。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你无时无刻不是处在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生活之中。
   但生活的体验,却不是每个人都必然具备的。有的人被生活推动着,漫不经心地“过日子”,他们只是“舞台”上的“演员”。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忠诚于自己的“角色”,即是对生活的贡献。有的人则主动地留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他们既做“演员”又当“观众”。
   所谓体验生活,并不是说非要你抛开身边的人和事,另外去寻找别处的奇人异事。对自己置身其间的生活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无异于放弃拾取近在眼前的黄金。守着身边的这块园地,也足以为今后打好功底。作家的本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做生活的学生,对所有还陌生的事物都满怀求学的心意。
   要有生活体验,先得学会观察。观察又是体验的前提,所以契诃夫如是说:“作家的本分就在于观察一切,注意一切。”初学作者虽然未必以观察为职业,却也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时刻睁大好奇的探求的眼睛,关注那些有个性的人、有意义的事、有趣味的意境、有特色的景物。应如鲁迅所说,“留心各样的事物”,“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所谓学会观察,重点不在见多识广,而在于能看出人、事、情、景中的个性、意义、趣味、特色。为此观察应该主要着眼于发现事物内在的独有的美感,着眼于辨别事物之间的微细的差异。一个发现,一个差异,两者交叉,便是观察的全部奥秘。福楼拜曾要求其弟子莫泊桑,面对一蓬篝火和一棵树木,长时间地全神贯注观察,直到发现它们与其他篝火、其他树木的差异之处再拿起笔。
   当你也能随时随地从生活中摄取到你自己的那一蓬火、那一棵树、那一个具体独特的形象单元时,才可以说你已踏上了艺术的阶梯。
   崔道怡先生强调,搞文学创作,必须尽量充实知识的积蓄。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尤需具备广博的知识。这是因为,文学作为纷纭多彩、灵巧多变的生活映像,得靠类似广角镜、长镜头那样的本领与手段,才能统摄全貌、切近内里。视野狭小,阅历简单,是很难反映出生活的丰富、复杂、流动和它们所蕴涵的奇妙而深邃的美感的。
   生活的体验固然也是知识的来源,但体验有时只是一时的零散的感受所得,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需要使之化为经验。把诸多感性的体验归纳起来,经过理性提炼而后储存起来,即成经验。各式各样的体验,总结为分门别类的经验,日积月累自会形成作家个人所独有的专门知识。这种与众不同、别人难得的生活知识,乃是作家宝贵的财富。为了增加这种财富,作家应该有意识地不断积蓄,通晓各种生活知识,力求拓宽体验面,扩大经验库,成为生活的“通家”—内行人里的“百事通”,成为知识的“杂家”—专科里的“万宝囊”。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必须借助他人和前人既得的经验,从人类文明的知识成果中汲取营养。这就得广采博览,大量阅读包括自然科学等领域在内的各类书籍,特别是看文学作品。古人有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是把“看别人的作品”列为仅次于观察的第二要点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别人的作品看得越多,自己的水平就会越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作家乃是作品培养出来的。
   在众多可当教材的伟大作品之中,初学写作者不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志趣,像依托守护神那样,专奉某一名家名著为师。但我以为,凡为文者,无论何人,都应该把《红楼梦》和鲁迅著作奉为最重要的、根本性的经典,对它们要尽力先读、多读,格外熟读、精读。出于强调之意,在谈论创作的各种技巧时,我都将用《红楼梦》和鲁迅著作为例加以说明。引用《红楼梦》原文时,以我认为更接近曹雪芹原文的脂砚斋评庚辰本为准。
   鲁迅还指示我们:“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缚住,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够独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为此,除了精读你最爱看的作家作品外,还应该博览古今中外一切名著。
   文学只是诸多艺术门类之一,各样艺术在美感机制上都有相通之处。在表现形式和手段上,文学则又是最能融会各式各样创美活动特色的艺术。因而,从事文学创作,还需广泛涉猎,把绘画的色彩、雕塑的质感、音乐的节奏、舞蹈的曲线……都吸收过来,化作自己多样综合的创美专长。鲁迅就是一位博览群书、兼通科学的伟大文学家。《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因为曹雪芹不仅精通文史,而且具有他所处时代的渊博知识。
   据我所知,当代许多作家,并未念过大学,更非科班出身,却都从小就爱读书,读过很多书。正是读书的功底播下了他们创作的根苗。成为作家之后,他们仍然虚怀若谷、如饥似渴,不断用别人的作品补充自己的营养。正是渊博的知识,保障了他们的创作叶茂花荣。
   海明威说过:“一位作家好比一口井。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重要的事情是井里要有好水。最好是汲出定量的水,而不是把水抽干,再等待它渗满。”种种知识,犹如泉眼,不断汲取,多多益善,你积蓄越多,你水井里的储备越充实,你迈向成功的脚步,便越扎实。
   崔道怡老师指出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如何进行思想磨砺。搞文学创作,必须加强思想的磨砺。假如把创作比为远航的船,生活体验是飞动的桨,知识积蓄是高扬的帆,那么思想像那定向的舵轮、导航的罗盘。
   文学创作,就是运用形象表达个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观点。你从事创作这一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你的天资、阅历、学识、教养综合形成的你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它是时代、社会、生活、际遇种种客观因素在你主观作用之下的艺术见解与表达。在你进行生活体验和知识积蓄之时,早已有思想贯穿其间。当你一旦进入创作构思,特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蓄化为具体的形象体系,总要通过思想的观照,才能定影般地显现得出明晰而深远、统一并完整的图画。就如别林斯基所说:“正是思想,构成了一切艺术作品的真实内容。这种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是作为一定生活面的一定看法而被感觉到的,它是给予作家创作以灵感和生命的主旨。”
   艺术创作不是生活的翻版。它应如矿出金,捧现给人们生活中真、善、美的结晶,以满足并感染人们的心灵。这就要求作家不仅是有正确、健康、先进思想的人,而他的思想水平、境界、高度还得早于、超于、新于一般的人。这样他才能看得远,看得深,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觉人所未觉,识人所未识,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事物中提纯那不平常的底蕴。
   古今中外伟大作家,有许多人同时也是可以称之为时代、社会先驱者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对于初学作者,固然不可强求,但提示他们尽快认清方向,经常勤思多想,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崔老师还从人品如文品的高度,讲了搞文学创作如何加强修身养性和人格的锤炼?
   搞文学创作,必须及时抓紧人格的锤炼。具有高明的思想见解,不等于就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情操。而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自身的精神境界更应纯洁美好。人格与文品之间,虽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事情往往如此:不管你自觉与否,你通过你所描绘的生活图画传达你对生活的看法,必然会把你自己带进去,把你为人处世的品德格调贯注在你作品的字里行间。尽管作家从生活中摄取到的艺术原型,可能优于他自身素质,然而作品毕竟是经他的眼光筛选,由他的心田培植而后成型的,其中总有他的印记、他的投影。
   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应是美的寻找与创造。其间,作家个人的审美趣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美趣味调动着感受力的注意点,可以在高层次把握世界与人生,能看深远一些、透彻一些;反之,则可能表现得浅薄一些、粗俗一些。即便描写同一事物,高雅的人和低俗的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应也就不同。
   人格的锤炼,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最好能从年轻时候尽早做起。即使你不爱好文学,也须注重修身养性;既然你立志投身美的事业,就更得早日熔铸美的心灵:秉承民族品性的优秀传统,摄取社会公德的宝贵营养,培育心灵的高洁,养成趣味的高雅。品德和真情,是艺术的两位密友。从事文学创作,首先得做品德高尚的人。
   以上所列后天修养的四个方面,人格的锤炼虽排次在后,其重要性却又该是第一位的。
   崔道怡老师还说过,许多人都喜欢搞文学创作,初始不了解创作的艰难,想一举成名,结果花费了许多心血却失败,从此一蹶不振。怎样才能树立起坚忍不拔的信心,坚持下去,最终成才?
   你想搞文学创作,这一愿望本身就是很美好的。只要并非专为求名逐利,你的人格起点先已不低。那么,请对后天修养投入你的主观努力吧。我不敢保证先天条件加后天修养就一定能等于作家,但我敢肯定作家都是顺着珍重先天条件和致力后天修养这一条路走向成功的。
   鲁迅指出:“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鲁迅还说过:“文学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把练习排在多看之后,决不等于说练习的必要性次于观察和读书。事实上,读人家的十篇,不如自己做一篇。惟有勤学苦练,经过多次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创作规律。
   “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埋头练习,就会熟能生巧,聪明人也超不过勤奋的人。若把观察与读书看作是通往创作的路,练习就好比那创作之山中惟一的阶梯。你必须沿着它一级一级地攀登上去,舍此别无其他途径。
   如果说观察与读书还有注意事项和方法可言的话,那么练习则主要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自觉并坚持就行,自觉,即真的作为练习看待,不当作正式创作进行。既然你作练习,就不是为了发表;既然不为发表,就不一定写得完整,甚至不一定写出来。只要能够达到熟悉路数、试验笔锋、充实基本功的目的,不妨粗线条地勾勒人物轮廓,不妨提要式地编述故事梗概,也可以工笔细描一个片断、几个细节。更多的时候,是靠“过电影”、“打腹稿”——每逢观察有所得,读书有体会,要付诸形象表达,艺术实践,就在脑子里进行,设想几种处理方案,却都不必化为文字。这样的练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学创作,也应如此。
   而如果脑筋动在谋求发表上,很可能沾染上“商人气”——看行情,赶潮头,流行什么,就写什么,这对学习真正的创作是极为不利的。常见一些初学作者,急于求全,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有的一经走上邪路,很难改正过来,即便时有发表,毕竟难有大的出息,不过当个写匠罢了。
   当然,发表是个标志,能否成为作家,创作成就如何,要看作品发表的多少和反响的大小。只有认真下了功夫,自己十分满意,又经师友鉴定,给予相当称许的习作,才好投出一试。如果碰壁回来,也不一丢了事,而应检点一番,重新观察生活,或者对比别人作品,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利再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练习。就是发表了出来,过些时或会有所悔悟。这样的发表,相对更高水准,仍然算是一种练习。只要不断练习,必会有所作为,“集腋成裘”,“熟能生巧”。

共 65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能够看到老师整理的笔记实属难得,老师记录了崔道怡副主编讲座的内容,读来让人受益匪浅。通向创作的道路是艰辛且没有捷径的,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讲座围绕:“自觉增进生活的体验;尽量充实知识的积蓄;努力加强思想的磨砺;及时抓紧人格的锤炼。”线索,娓娓道来。对于真正的创作者来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得静下心来做学问。文章当中引经据典,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大家都的风范。感谢老师赐稿晓荷,拜读十分受益,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期待您的下次精彩佳作!【编辑:小小的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小的船        2020-03-06 22:42:03
  从老师的文字里让我们看到了大家的风范,也应该像老师学习,不断创作,佳作连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