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133年,穿越《皇华纪程》的握手
庚子年惊蛰即至,大雪又起,打湿了枯枝,氤氲了青砖。却激荡着端坐于电脑桌前的我。时疫影响,每日宅在家里,常常翻看那本打开的记事本,便翻开了2019年巡察工作的收获。
2019年对我来说很特别,这一年,我以审计专员的身份参加了市委巡察办公室组织的两次专项巡察,一次常规巡察。
巡察工作,为我开启了人生新的视野与格局,开拓了工作新的角度与方法,开发了人脉新的朋友与感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关宝文组长,与他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最长,其性格有着鲜明的特点,彰显着一个纪检工作人员的人格魅力:
在工作中,从一张张记账凭证到一本本会议记录,从一个个电话来访到一波波谈话现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处处体现着他在工作中坚韧的钻研精神。
七月中旬的一个工作日,我和党务专员张耀心,有工作需要向他汇报,等了一上午,没有找到他的身影。再见面时,我们询问起他的行踪,回答说去了汪清县五人班,与吴大澂玄孙吴元京夫妇会面。
吴大澂?
第一次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是2009年陪妻女去珲春市防川景区游玩,看到他的雕像立于路边,瞻仰并了解到他的生平事迹。后来在岗子村通沟书院,又寻到他在延边地区的行程。
从关组长的手机里一张放大的照片,我们看到了133年后穿越历史的握手——吴大澂玄孙吴元京关清德玄孙关宝文的握手。看到了其高祖关清德与吴大澂之间的机缘深厚:1881年,吴大澂在五人班关清德家住宿。1886年,吴大澂再次路过五人班,在关清德家小憩,主人钓鱼为餐招待吴大澂,并得七绝一首以谢一饭之恩:
羡君身似地行仙,五老来游此数椽。
钓取双鱼来飨客,寿如孤鹤不知年。
历史的厚重就这样扑面而来。
我可以臆想着,吴大澂,这位吉林边务督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为巡视检查中俄边境防务,途经通沟古驿路,在辚辚萧萧的车辙中,颠沛流离着,踏遍边境的每一寸土地,与沙俄抗争中,重立土字牌,争夺出海权;军舰扬国威,争回黑顶子。留下了《皇华纪程》这部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珍贵史料。
“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这铮铮誓言,是吴大澂壮烈的民族精神、炽烈的爱国情怀,表达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最真挚最浓郁的爱。
恍惚间,五人班那条不知名的小河,那个不知道是木讷还是洒脱的瓜尔佳氏后人,与“皇皇者华”的君之使臣——吴大澂钩钓出两条鱼时,那邂逅的惊喜会不会伴随着低沉的浪涛时隐时现。
故人相见,种下了历史的因,后人的握手,得到了历史的果,机缘巧合的一切,让河流与山川交融,历史与现实交错。
殷殷握手间,令山水交融,让我们看到了边陲疆域历史的精彩。
切切语意浓,是古今对话,让我们感到了穿越时空现实的波澜。
吴元京是吴大澂的玄孙,是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2019年,重走“皇华纪程”东段,只为追思高祖功绩。
行走在高祖日记里纪录的脚步,一路蜿蜒不曾停歇,为的就是找寻那其间祖先的奋斗与抗争,在看得到海水,听得到潮声却走不到的出海口,图们江入海口那深藏着的爱国情怀里独有的特别密码。
感受祖先在沉重踯躅的步履,在世间一处美轮美奂的小山村小憩时,那唇间河鱼的清香,留给后人的线索里曲径通幽之处,靓丽又神秘。
《皇华纪程》是吴元京先生的祖先构筑行走的一段皇华之路。也许是当时长白山东部地区唯一的一条穿越高山峻岭,蜿蜒一路向东北,直指图们江口与日本海,水路相连的大通道。自清朝羸弱以来,移民实边后,这条大通脉就是长白山地区与东北平原地区人员往来、物资流通、文化融合最重要的一条陆路大通道,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往来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历史的影像一帧一帧的翻过,却将往事记录成记忆,在古往今来激情澎湃的行走中,为吉林的版图里注入了一场邂逅的基因密码。
133年,穿越《皇华纪程》的握手,不管是海派画家的中流砥柱,还是耕耘在皇华东路的铮铮儿女,用相同的情怀,找到祖先深埋的线索,打开历史遗留的根脉。很好地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基因融合,树立起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注。
202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