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雅兰香】湘乡牛,他独具五只角(随笔)
邂逅海松先生实属偶然,虽说早已神交,但要面对面正襟围坐谈点什么,这机会又的确难得。那年春夏之交,我辈的几个初中同学集会,在湘乡夏梓桥的老友家,不经意提到我还是个半桶子水的作家和记者,认不认识就在近处居住的书画家王海松。呵嗬,如同如雷贯耳,久闻其名,未谋其人,何不趁兴而访呢?于是乎,一场“悲剧”发生了:竟原来,他对我也神交久矣!同时还是“看破红尘多少事,一生只爱杯中物”的一对酒鬼。那天,凭借酒兴我走进了他的“五角大楼”,同样也感受到了被称之为“湘乡牛”的湘乡人为什么能“一声哞嗯走天下”的豪气。那次巧遇,我被灌得酩酊大醉。后来,有人告密说,王老师也有点支撑不住了。但他那“湘乡牛三只角”的性格却像他“弓凿之技”的画卷一样永远镂刻在我的脑海中,久远难以磨灭。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强烈的山水之间。真正感觉到王海松先生,是他赠送给我的两本沉甸甸的画册,一本叫《王海松画集》,一本叫《画说湘乡》。两本画集,天然浑成,活生生勾勒出湘乡人那种不信邪、不怕鬼,只敬畏天地的朴素自然主义精神。
海松先生出生在湘乡、成长在湘乡、工作在湘乡、扎根在湘乡,从而敬畏湘乡,因此,他能以一个普通湘乡人的笔触大画湘乡。这也许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最直接的诠释。
湘乡出过三国重臣蒋琬,有过被伟人毛泽东崇尚的清末相国曾国藩,就连伟人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也曾居住过湘乡县城的菲子桥,其先祖母的坟茔就安置在菲子桥的乱坟堆中,随着时光的流失,不仅是韶山人,就连湘乡人也淡忘了许多。还有有关齐白石、王闿运等等人的故事,数典不忘祖,王海松总是想让自己的笔墨让人记住什么:湘乡,人杰地灵,也许这是海松先生为“牛人”而多出来的第一只角,能看到人的伟大,才能品味出山水的灵秀。
第二只角自然是海松先生对湘乡自然景观的独具慧眼了。如果说用简朴的语言去诠释湘乡,又似乎有某种不妥当。有人研讨过远古的梅山文化,说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鼻祖,但仔细辨别他们的语音,却发现他们讲的全是湘乡俚语。湘乡人把自己的家乡永远当成了故乡,就连伟人毛泽东,据说他对湘乡外婆家情有独钟,除自己多次说过“我也是半个湘乡人”外,据传,他老人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要用湘乡话当国语,虽然是戏说,可见“一声嗯哞走天下”的湘乡人不同凡响。海松先生没去研究语言,却用自己的画笔《画说湘乡》。他说:“我要创作《画说湘乡》人文景观,就是为了要寻找这块热土上的人文景象。”
海松先生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曾任湘乡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他,长期从事金石、书、画的研究与创作,其书法融汇各体,点画跌宕凝重,风格雄强洒脱,章法奇险流动;其中国画意境深邃,使用自创的弓弩笔造形,凿刀皴法运笔、运墨、染色,可谓题材广泛、技法新颖,倍受收藏家的关注与亲睐。有行家戏称:“这是海松先生的三只角,而且角角锋芒毕露”。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25次,先后荣获文化部《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金质奖、《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终生艺术成就奖、《全国五届山水画展》创新奖等等。先后在《艺术世界》、《人民画报》等4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件,并被齐白石纪念馆、毛泽东纪念馆等多家文博部门珍藏或镌刻,不少作品有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并流传到北美西欧及港澳等地,有两件作品作为国礼分别赠送给予法国、美国总统的竞选人。
凡数十年,海松先生从科学和艺术的联姻中不断寻求自我,在国画创作上,他提出的“探索自然美,再造自然美,美在人间,美为人间”的观点,在平实中渗透着作者对社会、自然深刻的感悟。特别是经过十年研创的“弓凿技法”已被纳入中央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内容,并被该院授予“中国书法拔尖人才”称号,足可见海松先生这头湘乡牛的牛角能通天。
“老牛已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进入花甲、贴近古稀的海松先生更是创作进入巅峰。他花了8年的时光,完成了全国58处人文景观、湘乡28处人文景观的创作,还创作了六尺宣连成的百米长卷《神奇的张家界》、50米长卷《峡江雄姿图》。大气恢宏的画卷让人叹为观止。
“执春秋笔,褒贬在我;做儒子牛,笑骂由人”。这是海松赠予我的条幅,也许,这是他对我的认同,也是对走出湘乡的湘乡人最殷切的期望,因为,古已有之的“湘乡人——三只角”,从出生的那天起,你就镂刻下了深深的地域烙印。
原始的、古朴的、地域的,再加上创新的,也许是最好的。这就是海松先生留给我的印象。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