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风】为万世开太平:尧舜之道与中国之治(随笔)

编辑推荐 【清风】为万世开太平:尧舜之道与中国之治(随笔)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12发表时间:2020-03-08 11:56:50
摘要: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孙中山

【清风】为万世开太平:尧舜之道与中国之治(随笔) 为万世开太平:
   尧舜之道与中国之治
   作者:胡春雨
  
   引言: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孙中山
  
   反本复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乃中华民族永恒的社会政治追求,人类文明大同理想的彼岸。自古“二帝三王之治”,乃历代仁人志士的崇高追求,岂是虚无缥缈的传说?无关赞颂独夫的家史。“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在中华文化史上,是历代典籍支撑起民族精神的殿堂。一部《尚书》,始于尧典,展开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脉络;一部《史记》,始于五帝,记录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隆轨;一部《论语》,终于尧曰,总结了中国之治人本的神髓。当我们的祖先为东方时空点亮了文明之火,没有人能替我们保存记忆。先民以大道至简、传神写照的笔法,把祖先开拓洪荒的伟业,镌刻在民族记忆中,沉淀在民族血脉里。《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茫茫古史,所以著在经籍、彪炳史册,在于其中永恒的价值典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内核,贯穿于国史前行的脉络。其中的源头,便是“尧舜之道”。
   传统文化语境中所谓“道统”,乃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我之为我的精神谱系与文明基因,解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命题。譬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国性——“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国之有性,如人之有性然”。惟其如此,“国性可助长而不可创造也,可改良而不可蔑弃也。”尽管对振兴中华的路径选择有所不同,孙中山先生总结其革命宗旨,仍不外道统思想。一个民族的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复兴,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说历史乃民族的根基,文化乃民族的灵魂,那么一个民族唯有自知才能自信,自尊才能自强,其中必有统绪,一以贯之。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来自其历史进程的制度文明及其所谓普世价值,迄今垄断着话语权,似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人从经过了义和团之后,完全失掉了自信力,一般人的心理总是信仰外国,不敢信仰自己。”一方面是“言必称希腊”,一方面奠定中华文化基因的尧舜时代,几乎沦为原始社会末期的传说。参天大树,必有其本,倘若对祖先失去敬畏,无异自伐根基。
   中华文化所谓“继天立极”、“建极绥猷”,即根植天道人情或曰自然法则,确立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准则,关乎一个民族的永续发展。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终结着西方政治文明的终结论。在这个关口,回到中国政治文明的源头,用中国人的话语重读尧舜之道,对于重构话语体系,从根本上恢复民族自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九州一统
  
   早在向西方近代文明寻求民族出路的时代,孙中山先生就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习惯和欧美大不相同。中国的社会既然是和欧美不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习近平主席亦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制度好不好,首先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国情。对中国而言,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一统,关乎立国之体,关乎立国之势,奠定在文明的源头中。
   孔子著春秋,《公羊传》阐释其中的微言大义,开篇便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在汉武帝推行改革、诏定国是的历史关口,董仲舒亦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大一统的立国之体奠定于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中——五帝时代的开始,便是“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政治中心力量的衰落,导致天下大乱。“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可见,从三皇开辟到五帝定伦,中华文明经过漫长的沉淀,随着黄帝的统一战争,为民族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古“天下一家”,中华民族作为超大规模的文明共同体,江山一统的观念深入骨髓,成为奠定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内核。
   唐尧时代,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展现出“百姓昭明,合和万国,黎民于变时雍”的宏大气象,天子通过四岳等职官统一管理平定水患、选任接班人等大政,社会面貌向好发展。虞舜摄政后,“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同律度量衡”,显示出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进一步统一。中央政权通过立法和政绩考核等手段,有效开展国家管理,在任命大禹治水奠定九州的基础上,“肇十有二州”,实行当时条件下的政区管理。直到舜帝南巡,崩于今日湖南的零陵,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众多的遗迹与故事。史迹悠远,尽管难以通过考古证据逐一证实,但是九州的观念乃活生生的现实,中国国家便是最好的证据。历史不容虚无,中华文化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来自历史沉淀,空中楼阁里没有民族精神的殿堂。
   大一统的立国规模,必然决定建政方式。就其中的治统传承,《史记》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体现了天下一家的延续性。纵观这段历史,给后人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深刻启迪,与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迥然有异。例如:
   一、五帝时代战胜洪水等灭顶之灾,奠定中华文明,其前提条件,在于实现了政权的统一稳定与廉洁高效。后世韩非子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只有巩固中心才能维持大局,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每一个伟大时代的开辟莫不如此。在文化方面,与西方诺亚方舟的传说中,寄托宗教力量拯救人类的传统不同,中国人尊崇的是祖先的开辟之功,体现出人定胜天的洪荒伟力。
   二、在治统稳定的基础上,通过选贤与能与民主禅让,使来自民间的虞舜等杰出人才各尽所能,进入历史舞台的中央。舜庭赓歌的活跃气氛与尧舜禅让的民主气息,来自天下为公的情怀,其正义性来自仁民爱物的天理人情,代天子民的赤子丹心。与雅典政治的历史源流不同,在中华文明的源头上,从来没有出现西方式的选票民主,奠定了不同的政治伦理。毕竟,天下的概念与城邦的概念不能等量齐观,不同的历史脉络塑造着不同的国家形态。
   三、在治国理政上,所谓“奋庸熙帝之载”,即虞舜时代继承唐尧的优良传统,保持国策稳定,一茬接着一茬干,毕竟“罗马不可能一日建成”。从虞舜“同寅协恭和衷哉”的感叹来看,中国人历来崇尚和衷共济,追求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尧舜时代的用人行政,往往通过会议协商的方式确定优选方案,通过“明庶以功,车服以庸”实现对政绩的考察,通过“工以纳言,时而飏之”,广泛汲取民智、畅通民主渠道。这些优良传统,无疑与西方多党竞争、议会民主的理念大相径庭,与中国崇尚合和、天下一家的基本观念吻合。
   在中华文化的本意中,《荀子》所谓“君者,善群也”,故“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关于五帝的称谓,《三略》云:“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即在遵循规律治理社会之中,发挥中心作用。因此,在《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莫非以人为本、民惟邦本。近代以来,历经民主共和革命的沧桑巨变,很多传统概念被打上封建专制的标签,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与自己的祖先也要划清界限。通过回归其本来含义,在时代前行中发展其精神内涵,有利于盘活传统文化资源,重构话语体系,为中国之治厚植根基。
  
   天下归仁
  
   《礼记》讲“明德亲民”,《论语》讲“为政以德”,孔子指出,为政之道贵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否则,其弊端在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以德治国,追求社会和谐,重视道德教化对社会的支撑作用,乃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改造中,孙中山先生亦提出了“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的著名论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成为现代中国的必然选择。回到历史的源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高度概括了虞舜的丰功伟绩。
   崇尚德治首先是以德修身。“君子之德风”,一个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神面貌,对于推动文明进步至关重要。《史记》对唐尧的刻画,首先是“其仁如天”,而后才是“其知如神”,把执政者的仁德放在智慧前面,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四岳向唐尧推荐虞舜,首先便是舜的孝行。孔子所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自古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历史的选择,并非偶然,虞舜完美的道德品质与人格魅力,为千秋万代竖立了典范。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可见一个人品格决定其能走多远。关于执政者的品格,例如在《皋陶谟》中,皋陶强调要“慎阙身,修思永”,倡导了中华民族的修身传统,做好自己,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在人才选用的标准提出上,提出“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包含了以德为本、德才兼备的内涵。朝堂之上,皋陶、大禹和虞舜公开坦诚的相互劝勉,体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虞舜“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机。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的训诫,集中体现了勤政、担当、廉洁、爱民的政治品格。大禹则提出“安汝止,惟几惟康”,则体现了谨慎理政、居安思危的思想。对天道和人民的敬畏尤为令人深思,譬如“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从中国历史上来看,一个时代一旦失去了对天道和人民的敬畏,势必在膨胀中走向败亡。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乃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决定着时代气运。难怪孙中山先生在拯救民族危亡之际,强调“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先生就已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治理中,德治意味着必须竖立共同的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唐尧将二位女儿嫁给虞舜,在培养考察接班人之际,给舜首先安排的工作是“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即根据天道人情确立了中国社会的伦常,理顺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等基本社会关系,奠定了社会的伦理基础。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精神文明建设,绝非朝夕之功。在虞舜正式受禅之后,继续大力推动精神文明进步,尖锐批评当时的社会“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要求政府“敬敷五教,在宽。”只有人伦敦厚,风清气正,才有社会和谐,天长地久。
   到了战国时代,《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以德立国的思想,迄今颠扑不破。民国时代,内忧外患,用武之秋,孙中山先生为拯救中国开出的药方,却是“恢复我固有之道德”。在礼义廉耻的四维之外,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这些伟大思想,与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与道德准则,对于社会的构建起着基础性作用,由来是国家的“稳定器”、社会的“方向盘”、民族的“主心骨”。
   最大的德治,是以人为本、民惟邦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从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到韩非子的“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儒法两家追崇的圣人之道,莫不以人民为中心展开。后人对“尧天舜日”的企慕,也正在于此。
   尧舜禅让之际,唐尧对虞舜的训词是:“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可见,在托付天下之重的神圣时刻,唐尧不仅为中华民族提炼出立身处世的中庸之道,而且告诫继任者,天命在于人民的选择,社会的进步在于民生。虞舜受禅后发表讲话,首先是“食哉惟时,柔远能迩”,其中的含义,包含了顺应农时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以顺应民意、爱护人民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在时代的开拓前行中,皋陶指出,为政之要“在知人,在安民”,大禹对此表示“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可见知人是智、是用,安民是仁、是本。从平定水患到发展农业,从推广教育到谨慎刑罚,虞舜时代执政思路的展开,莫不体现了仁智兼赅的德政精神。
   尧舜二帝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唐尧驾崩后,“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在继承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虞舜以毕生努力,完成了五帝时代奠定中华文明的伟业。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孙中山先生毕生仰慕遥远的尧舜时代,推崇其中的民主精髓,来自对历史的深刻把握。
  
   伟大斗争
  
   所谓尧天舜日,似乎是一个光明普照大地的时代,然而尧舜时代恰恰是“下民昏垫”、“黎民阻饥”的动荡之世。一个时代的伟大,不在于花好月圆,而在于赢得斗争、开启太平。尧舜时代的伟大,正是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一路走来。

共 938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孙中山。用伟人的话引出文章,将读者带到文章的意境中。厚重的内容紧紧读者的视线。一卷卷古籍被打开,抖落历史的尘埃,文化的内涵依然魅力无限。作者用独到的视角,打开了读者的眼界,用丰富的知识,充实了作者的心灵。好作品,构思精致,落笔生辉,书写的入木三分。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清风书苑,期待精彩继续。祝笔丰春安。【编辑:飞瀑流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20-03-08 11:57:29
  引经据典,深度好文,赞。
飞瀑流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