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滕王阁序》中的文人风骨(作品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故地,才子汇流。千百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写就的名篇,以其独树一帜的文风成为中国古代序文的孤品。
无论洪州之地势,但说文人之风骨。王勃离世的前一年,在南昌的聚会上,临名士而不惧,揽胜景而有所思,所思何事:命运,前途,国家。文章开篇以三江为襟,五湖为带,展现给观者一宏伟画卷。对人杰地灵的不吝赞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宾主相聚的盛况,青年才俊的翔集,为洪州督府平添了几分文气。王勃作序,谦于孟学士之文韬,王将军之武库。接着,王勃笔锋一转,描摹当时之景,深秋烟光凝而暮山紫,能来观赏滕王阁,实乃人生之幸事。滕王阁雕梁画栋的景致,在王勃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景虽美而人无心赏之。王勃历经命途之不顺,怎有心赏此景。
精进其笔,言之渐无声。气临彭泽之尊,光照临川之笔。描摹胜景之后,王勃悲从中来,但观世事,盈虚有数。心念的故地长安城,此时一谪,难知何时至北辰之边。关山难越,无人能了其心。贾谊尚能奉宣室,吾何以为功名?文人的风骨让他激愤不已,冯唐至老而未得用,李广军功盖世未得封。主公无罪,祸起奸佞之人。文人有骨,怎可移白首之心?青云未现,则前路未远。古之名士,困厄中坚持着自己的操守,出淤泥而不染,处河辙以犹欢。心念功名未遂之时不变本色,这便是风骨。不求于世俗,不偎于权贵,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称道。
王勃在序中大量用典,借意达意,借古讽今。乘长风破万里,实现与否,终归于尘埃;风骨流传,千年之不朽。千年的淘洗,有骨之作历经考验,呈现在今人面前,序文既是青年无力的叹息,又是文人不屈的风骨。在当世之理想未能实现,胸中之抱负难以释怀的愤懑不平中,南海的潮水吞没了王勃,王朝的更替却没有埋没滕序,文风,文骨,时至今日仍是作文的基础。文风正,文骨存,才能塑造血肉,融成经典之作,流芳百世。
物是人非,斗转星移,滕王阁上的盛景化作过往的云烟,今日的滕王阁唯有栏外长江空自流淌……滕王阁上,永远有文人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