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麻 食(散文) ——家乡美食之四
麻食,也叫烩麻食,是北方特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花样面食,属于一种家常便饭。据记载,烩麻食是由元代的“秃秃麻食”演变传承而来。维吾尔族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黑汗王朝时人,公元11世纪)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有“tutmaq”(面片,突厥人一种著名的饭食)。元代《饮膳正要》中,也有关于"秃秃麻食"的记载,用手撇面,以羊肉为配料制作而成,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和用料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今天流行于陕西关中的"烩麻食"。
看来,元朝统一中国,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难怪现在基因测试证明,中国大多数人的基因中有蒙古族的基因。
在陕西合阳,麻食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叫杏瓢子,块头小一点,外表没有花纹,形状像从中间接缝处剖开的杏核外面坚硬的壳,这个名子非常形象,也有人叫它捻捻、懒麻食。另外一种是正宗的麻食,大约有三四公分长,将面片卷成筷子粗细的圆筒状,外表看起来很像毛毛虫,样子非常漂亮。
和做麻食的面,软硬适中就可以。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和好后让面饧一会儿,就可以做了。
做懒麻食,也许是只有自己家人吃,做工简单快捷;也许是因为没有做麻食的工具,只能因陋就简;也有一些人喜欢吃稍微厚一点的、特别劲道的面食。将面团擀成大约一指厚,用刀把面切成花生粒状的小块,切好的小面块要及时撒一点干面粉,尽量将小面块散开,不要让它粘在一起。然后用大拇指尖将一个个小面块在案板上使劲捻,让它们变成杏瓢状。
如果要做正宗的麻食,得提前准备做麻食的工具。工具很简单,买一把没有油漆的小木梳子(巴掌大的最好)。回家以后清洗干净,晾干,以后这把木梳子就专门用来做麻食。在合阳,专门用于做麻食蒸花馍用的小木梳子叫拢子。从前讲究一些,拢子的齿比梳子更细小细密一些,现在比较少见,可以用梳子代替。如果没有小木梳子,也有人用干净的草帽、簸箕……只要表面是稍微凹凸不平的花纹都行。2015年我们去美国看孩子,想给孩子做烩麻食,却没有木梳子,找七八根牙签,在案板上排列整齐,两头用透明胶固定,也可以搓麻食,只是速度慢了许多罢了。
工具有了,开始擀面,这种面要擀的比做杏瓢子的稍微薄一点,一般和平时吃的面条薄厚差不多,也可以比平时吃的面条稍微厚一点点。擀好之后,把面片切成像麻将块大小的长方形面片,然后将面片拿到木梳子上,横放着,摁一下,接着顺着梳子齿的方向搓一下,让面片卷起来,麻食卷外面则印上了梳子齿的痕迹,一片麻食就做好了。
当然,想要麻食好吃一些,还要搭配肉菜。至于搭配什么样的肉菜,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
如果喜欢吃肉,可以先炒好肉菜,将肉菜从锅里舀出来,然后倒点水烧开,把麻食放到锅里煮,煮滚之后,再将肉菜也倒进去和麻食一起煮,烧两滚,烩麻食就熟了。
最美味可口的搭配,就是用骨头汤炖菜煮的麻食。也可以选择炒青菜烩麻食。青菜烩麻食,通常有两种搭配比较好吃。一种是西红柿鸡蛋,这只是最基本的,可以给西红柿里面加点大葱、豆腐、黄花菜、磨菇、白菜、粉丝、黑木耳等。烩西红柿鸡蛋麻食,注意两点,一是先把西红柿烩菜做好,二是鸡蛋最好不要炒,等到麻食煮熟之后,再将鸡蛋倒进锅里打成蛋花。如果想要烩麻食颜色更漂亮,等麻食煮熟时再撒一点剁碎的香菜或者小葱、波菜、生菜等。另外一种是用土豆炖菜,土豆是一种好搭配的菜,可以和豆腐、南瓜、白菜、豆角、香菇、粉条等一起炖,这种烩菜和麻食搭配,也特别美味。当然,青菜烩麻食也可以在炒菜时加入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虾、贝类等。
烩麻食这种家常便饭,小孩和老人特别喜欢吃。做的时候,麻食经过反复揉搓,面质变得更加柔韧劲道、光滑洁白,口感更佳。和菜放在一起煮两滚,麻食也吸收了菜的浓香,菜也和麻食融为一体。孩子每次回家,除了饺子蒸肉,大概就是想着麻食煎饼之类家常便饭。特别是西红柿鸡蛋烩麻食,更是百吃不厌。多放几个西红柿,吃的时候再加点油泼辣子,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特别适合冬天吃。而且这种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尽情吃到饱,但是吃过饭后肠胃特别舒服,不会感觉吃撑了。
现在的超市,经常可以看到有意大利通心粉卖。看到通心粉,我想是不是这就是老外做的麻食呢?只不过这种通心粉是圆筒状,比家常做的麻食卷细了一些,薄了一点,而且是烘干了的。也许通心粉已经是机器制作的年代?抑或是我们的烩麻食还只是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也许,烩麻食这种让人百吃不厌的美味面食,有朝一日也像意大利的通心粉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