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鹧鸪天.归途的赏析(随笔)
鹧鸪天·归途
——独臂西狂
身外功名槛内机,而今渐觉不堪题。
手扶河畔纤云落,目送重楼燕影移。
斜日暖,柳丝齐,春心飞絮两相宜。
小桥听罢伯牙曲,踏月临风会子期。
这是作者在2012年7月30日投在古韵今弹的一首词。之所以今天找出来,是很久以前就打算找一些投在古韵今弹诗词,做一个解读的集子,也算是对作品的一个回忆,也算是了却我一桩心愿。在古韵发表诗词的作者有的是我比较熟悉的文友,有的根本不相识,但这没有关系,大家都在文字里熟知,如这首词里写的“踏月临风会子期”,高山流水不妨碍遇知音。
“身外功名槛内机”,这一句里有一个典故:“槛内”,《红楼梦》妙玉以槛外人自居,于是贾宝玉在给妙玉写生辰贺卡中就签名“槛内人”。于是就有了槛外人和槛内人之称,槛外人自然是不谙市井俗流的清高出世之人,而槛内人则是为生活纷杂困扰的蝇营狗苟之辈。作者的这句话是说,名声显赫都是在世俗中争取来的,里面的玄机自然是见招拆招身经百炼名利场上搏来的,“而今渐觉不堪题”,那么辛苦得来的名利如今看来不值一提,有一种看破功名利禄后的淡漠。为何在市井里斗智斗勇浪费那么多时光呢?还不如“手扶河畔纤云落,目送重楼燕影移”来的绝妙,这两句的自然风光写的十分好,“手扶河畔”,自然不是能扶住河畔,而是扶住河畔的柳树啊什么的,悠闲着看着云卷云舒,把身心交付给大自然,这是身在外的描写,“目送重楼燕影移”,目送重楼,当然也不是看重楼会渐渐离去,而是看着重楼上的一群大雁一点点飞过去,静与动的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这两句其实是一副对子,《鹧鸪天》词牌填写的时候,这里要求是一副对子,这是结构上的整齐。
“斜日暖,柳丝齐,春心飞絮两相宜。”这两句其实是上半阙词的细写,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斜日暖是目送重楼时候的情形,看着暖色调的夕阳,当然是绯红色,也可以是指余温,一点点落下去,再有一群大雁斜过,正是人间美景,也暗含作者到了夕阳红光景,所以才真正活明白,最后生命的返璞归真的境界。“春心飞絮两相宜”,这句既是写自然风光,也是指心境,心中还有生机,还有更美好的事情,飞絮乱春心,但是现在在于作者来看,已经两相宜了,看惯看淡,不起波澜。
“小桥听罢伯牙曲,踏月临风会子期。”这句是总结,也是这首词所表达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身心放开,在诗词里寻找心灵上的知音,共同听曲、踏月、临风,极尽风雅之事。伯牙子期也是关于寻觅到知音一个典故,这世上最难得的就是一个懂字,芸芸众生,谁才是一个真的不需要解释就能懂你,愿意懂你的人呢?
我们再来看看《鹧鸪天》这个词牌的格律: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中中中中中中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按照现在汉语的读音习惯,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而这里的中,是可仄可平,这是一首在格律上要求不是很严格的词谱,粗字体的代表要在这个部位押韵,同韵就是这个尾字的韵母要求相同的,当然还有借韵临韵之说,这些以后具体遇到诗词再谈。古人写词叫填词,就是因为这个格律的框框必须在,然后按照你要表达的意思填上合乎格律的字词。学者闻一多在说写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是的,它有既定的框架,就是有固有的瓶子,你只要插上你采摘的花朵就好。格律诗有读起来平平仄仄的韵味上的美,还有意境的美,是古时候舞文弄墨的必须产品,现在虽然写文章白话文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意愿,没有格律上的束缚,现代诗也可以写的很随意,但是古诗词的美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又有很多现代人写古诗词,这是一种传承,重整语言音律上的美。
这首词,我们对准格律,一一对的上,所以是很难得的一首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