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黄土地上的故乡(散文)
一度在想,故乡会不会在以后的岁月变迁中消失殆尽。从此,再也无处找寻。对于这个问题,曾在我的心中常常时隐时现。有时候,在梦呓中,我会莫名的感到害怕,感到悲哀。真要是我哪天回去故乡,找不到了她,我该如何是好。到时候,我是不是只能干巴巴地跪在地上,捶胸顿足,泪眼涟涟。故乡,是我们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最终场所。她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生命的繁衍生息。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故乡,离不开故乡的土地。相反,只要是生存在这个世界,我们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乡。故乡,不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而且还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上。无论身在何处,故乡至始至终都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诞生、成长、居住、离去。最后,融入到泥土,又重新化为故乡的一抔黄土。这样来,我们在黄土地上生,在黄土地上死。黄土地,便成为了我们的故乡。故乡,也就在那黄土地上。
谈及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的自豪。这种自豪感似乎是源自骨子里的。每逢对外说起时,常常总是意犹未尽,总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仿佛我们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对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每当说起时,关于故乡的种种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我想,人世间的记忆没有什么能让人这般的刻骨铭心。如果有,这就是故乡,就是我们平凡生养的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飞雪迎春中呱呱坠地。自此,我便有了故乡,有了这个从此让我倍感牵念的地方。那时候,我不知道故乡是什么。同样,我也还没有故乡的这个概念。襁褓中,我牙牙学语,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对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新奇。直到成长到记事时,我才亲眼看到了这个生存的世界。同时,故乡的面貌第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但是,我仍然不知道那远处高高隆起的山,尽然就是我的故乡。
就这样,当故乡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地记住了这片绵延不断的金黄色的山峦。但是,我并不知道,就是这片平淡无奇的山峦却成为了我以后朝思暮想的故乡。
人总是会在时间的流逝中缓缓成长,故乡也会在岁月的变迁中渐渐让人无比牵念。这之后,我才知道,我的故乡,是在那黄土地上。自此,我热爱上了黄土地,热爱上了黄土地上的故乡。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是谁造就了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但是肯定的是,我们人类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黄土地。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哺育了数以万计的黄土人。同样,历史也在这片土地上起起伏伏。最终,又悄无声息地跌落于时间的长河中。
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社会开始,人类就对大自然产生了畏惧之心。为了躲避狂风暴雨,猛禽的袭击,居住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从单一的穴居到群体性聚落的形成,人类文明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前进。由此,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类创造出了不同于其它的居住方式――这便是窑洞。可以这么说,窑洞就是黄土地的灵魂之所在。同样,故乡也离不开窑洞。故乡和窑洞与黄土地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组成故乡的就是这千千万万孔窑洞。
其实不然,窑洞只是故乡的冰山一角。但窑洞留给我的记忆,却颇为幽深。在我的生命中,窑洞就像是给我烙在心上的印痕,常常清晰地出现。在那个年代,窑洞的好赖,代表的不仅仅是家庭,还有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在黄土地上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乡。
不得不承认,黄土地是伟大的。她承载了我们的故乡,以及接纳了我们的精神乐园。在黄土地上,我们尽情的哭泣和欢笑,尽情的歌唱和呐喊。遥远的山巅,回荡着的是故乡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夹杂着温暖的情感,蕴含着熟悉的韵味。殊不知,于茫茫人海中听见时,这将是一种动人心弦的声音。虽然平淡如水,但格外的让人感到亲昵。这正是因为它来自于故乡,来自于黄土地上。为此,我们的喉结也像沾染上故乡的音节,再也无法抹去。
就这般,故乡便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出生时,父母亲已经告别了那孔幽暗的老窑。在那里,他们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老窑是父亲在结婚时祖父留下来的唯一财产,几经轮流才辗转到了父亲的手里。一直等到生我的时候,父亲才自力更生在东坡河的岸畔碹了两孔裹了泥浆的新窑。那年的父亲,苦中有乐。这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我们而言,新窑的落成,就等于在故乡扎下了生存的根。一经数年,我们在故乡的黄土地上春种秋收,在这个狭小而封闭的世界里栉风沐雨。繁重的劳动,并没有带给我们怨恨。相反,劳动带与我们的是其乐融融的享受。
我常常记得,那个叫做“河湾”的童年乐园。在那里,童年时期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东坡河畔,集聚了无数幕年少轻狂的身影。倘若故乡缩成一副画,那么流淌的东坡河就是那画中的精髓之处。的确,东坡河留给了我太多太多的记忆。这辈子,一生最为欢乐的时光就是在东坡河畔悄然度过。拨开记忆的云雾,河边的篝火映照着曾经稚嫩的脸庞。黑暗中,母亲叫唤名字的声音,宛如天籁,在故乡的群山万壑中缓缓消失殆尽。只有在黑夜降临,我们才倏忽记得故乡是在黄土地上。
蛙声隐没了,故乡沉睡了。绵延不绝的黄土地抖落了白昼里的一切音响,也将适当地开始休憩。窑洞里,父母亲望着窗外如钩的弦月,久久地不能言语。他们面临着是种很艰难的抉择,但又无法去阻挡。并不是故乡容不下我们,而是我们要远离故乡,去故乡以外的世界讨生活。人生的成长总是呈现出一定的残酷性。追根溯源,是生活所迫。有谁愿意背井离乡,有谁愿意风餐露宿,又有谁愿意远离故乡离开自己的亲人祖辈。谁不知道,故乡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它对于我们生存的黄土地而言,可真正的故乡是在那里。
我们吟唱着,故乡,在黄土地上。自此,故乡真的成为了我们朝思暮想的地方。
时隔数载,渐渐地与故乡有了隔阂。在送别了故乡的亲人后,再也无法直视故乡。故乡,变得满目苍痍,疲惫不堪。曾经给足我欢乐的东坡河骤然间干涸,取之而来的是种种陌生的画面。新房取代了古老的窑洞,窑洞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拂去缠绕在窑洞上的尘埃,我仿佛看到了故乡的伤痛。这是种绝望的思绪,面对着坍塌而倒的窑洞,我只能干巴巴的长吁短叹。抚今追昔,我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院中的老槐树,真的老了。树皮开始起了褶皱,开裂的地方蠹虫徐徐攀爬而上。我凝望着故乡,凝望着黄土地。母亲说:“山上的黄土地裂开了缝。”无形之中,故乡也像被深深地划开了一道口子。
或许,故乡的改变与时代的进步有关。不用说别的,村里吃水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我们再也不用在黑天半夜时分,担着水桶往返于山路弯弯。再也不用因为担水而引发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今的故乡,旧貌换新颜。一条条通往故乡的水泥马路,一路路连接故乡与外界的信号塔,一个个身着盛装的村庄,在昔日的黄土地上浴火重生。故乡,变得既让人欣喜,又让人心疼。许多的村庄,失去了生息。留守于村庄里的,是对于这个世道的无奈。我再想,在这以后,会不会连炊烟都看不见了。假若如此,我们是不是有种负疚之感。
当然,历史的车辙不可能倒退。时代的进步,只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更多的便捷。这个时代有别于我们的童年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故乡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或许,我们在故乡看到的种种凄凉,只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人能够做的完美,总有人喜欢安土重迁,不习惯故乡以外的世界。对此,不要对故乡感到失望和落寞。故乡,永久都是我们的。尽管她变得不复当年,失去了往日的面貌。但只要我们亲近她时,那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不惧怕改变,不惧怕发展,但我们惧怕那颗挚爱故乡的心变得心灰意冷,再也无法燃起熊熊烈火。所幸的是,故乡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像一朵青莲一样,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这些年,归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知道,在故乡还有许多亲人焦急地等待着我们的归去。他们每天张望着远处的黄土地,张望着通往故乡的路。可终究,等之而来的是鬓边白发日渐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