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矛盾(随笔)
吾乃高阳先祖之后,华夏炎黄子孙。
春秋之时,华南大楚,武王熊通之子,楚莫敖——瑕,因战功被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中华文学史首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屈瑕第十五世孙。自宋时方腊作乱,渡江北上,吾族至山东时,兄弟四人,二人居鱼台,二人居郓城。考《屈氏族谱》,至屈勉祖之后,吾乃第二十五氏孙——屈昌伟。
余常闻“你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游历世事,不禁感慨万千。
俗语道“钱不是万能的”,又闻“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道德经》有云“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国父孙中山先生则倡导“敢为天下先”,身体力行,并执著一生;
《菜根谭》有妙语“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乍见所述之理似乎有所相勃;
有云“知足者常乐”,亦有云“不知足者常乐”;
有人曰“兔子不吃窝边草”,亦有人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代宰相吕蒙正于《寒窑赋》有云——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然明代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又云——善必寿考,恶必早亡。明比于宋则年代稍晚,前人所述之理,后人驳之,且各说其词。
近代西方发明巨匠爱迪生曾曰“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大抵言明努力乃重中之重。而此言之后半段又曰“但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转瞬又言天分至关重要。不禁让人思绪横飞,忘却前半段亦有深意。
古希腊大哲,柏拉图之弟子,亚里士多德曾言“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言论颇显叛逆。亚里士多德之弟子,亚历山大大帝之理念又与恩师相左,正可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师之毕生追求在于精神世界,徒则放眼现实之地球,终有所建树,开创地跨亚非欧之大帝国。然如此创举却并非史无先例,首次占据三块大陆者乃波斯帝国。
列举古今中外之矛盾言语,细品其中味道,盖各有所指。相左之言有违常理耶?非也,实则皆有其深理。
回顾“过不好这一生”,是为何故?大抵断章取义之故,兼有知而不行之因。
所有道理,皆有理,不可独取自身所好,亦不可剖头、去尾。训导斥责之道理,观之宜省自身,未可加之于旁人;宽慰包容之言辞,观之宜反问己心,未可强求他人如此也。
至理名言,知之未必深明其意,知意未必由衷认可。即便心悦诚服,行事亦常会抛之于脑后。偶尔三分钟热度,或日久、或受挫、或心骄、或大喜,常会忘乎所以。
人居社会,若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多念人好,常思己过,则人人可爱,怨怒之心全消。
进德修业,读书识理,再回首往事,宜平心静气。常怀“责人宜宽,责己宜苛”之心态,则一生皆为最佳之安排。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