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月夜(随笔·外二篇)
一、月夜
月圆了,满月的清辉洒在无边无际的夜晚,
月色如水,听到人的喊声,惊醒梦中小犬狂吠了半天,继而没有一丝响动。
独自享受月夜的清爽,燥热的心里满是火气,食不甘味,只有月夜让人清凉。
蜘蛛在朦胧中结网。这欲明还暗、欲暗还明的月光中无须顾及,亦无打扰,只随心而动。
它瞬间快速地走动起来,或是织网或是捕获猎物,不知何故又伸展着脚在网上腾挪,它微微一动,这网就悠悠地晃起,搅得月光也晃动着。
网上的黑点,那是不小心撞到网上被粘住的虫,无法走脱,蜘蛛在游戏着,网在悠动着,虫儿在网上挣扎着。
倏然,身边“啪嗒”一声,寂寥而静的心惊了一下,定睛一看,是身边树上失落的果实。
这不是成熟的季节。却是天干物燥没有雨水滋养的落魄,无法再生长下去的果儿,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这样的夜晚,无人知晓地悄悄滑落。
静静望着圆圆的月亮,月色静谧。任月的清辉泻满窗里窗外,树在朦胧的月色中轻舞,分不清怎样的颜色,辨不明怎样的叶片,却摇曳着浪漫婆娑。
外面窗台走着一只老猫,悄悄地看得见听不见的脚步,不知是出来约会、漫步还是猎食?怕惊动此刻的尤物扰了这如水的月光。
窗台内的兰花上上下下交错的叶子,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妩媚娇柔。
月无忧伤,月色淹没白日的喧嚣,亦如睡醒的夜晚没有倦意。
悄无声息的朦胧,宁静惬意,与失眠相撞的月色,消融了疲惫。难得的月夜。
柔柔的月光洒在院落、房上。这月的光晕笼罩了所有的沉默、痴狂。
揽月色入怀,月夜入梦。
二、读书偶得
读书长短皆宜,短: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回味悠长。长:主题明确、情节紧凑、一气赏来、心里释然。
闲来无事翻翻《古代白话小说》,这些书很多人都不愿读,有些小俗不比大雅的感觉。
读《张庭秀逃生救父》有所触动,评书《张庭秀赶考》正是此故事改编的作品,此白话小说在民间以通俗、口口相传等形式流传,反映该时代文化对大众精神层面的影响,以及对人民向善的思想疏导。
该小说的主线张庭秀一家十几年中生活波澜,从富到贫、由贵至贱,再到金榜提名。作者以平铺直叙为主娓娓道来,却扣住读者心弦,读来不会像电视剧催人泪下,却是纠心地看到他们的苦,当他们生活有了转机,读者也跟着看到了光明。
张庭秀与其弟张文秀眉目清秀,气宇轩昂。因有大气之相,被只有俩女儿的王员外看好,认了庭秀当干儿子后又入赘,以盼日后有所依托,只是王员外大女婿怕分了家财,于是买通捕人杨洪,串通匪人众口一词,庭秀父亲熬刑不过,一时招认,便有了张家的冤屈。庭秀父亲被谄入狱,廷秀、文秀被扔江中,死里逃生。后哥俩被救,又都被大户人家收养,延师读书,常言到“福至心灵”天随人愿,兄弟同榜。
合家团聚、恶人得惩、好人好报、这里似乎有些唯心,更有了一些作者理想化的元素,但却醒世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人善行积福。印证了小说的结尾诗:“凡事但存天理在,安心自有福来临。”
三、孩子
昨天去了趟银行,我站在那里等待叫号,我前面的是位妈妈带一个孩子,办完业务,孩子拿一沓取款的单子,说:“这是什么?”妈妈说:“取款的。”孩子在那看着单子,又仰起小脸看着妈妈,孩子一双请求的眼神,妈妈懂了,说拿一张吧,孩子依然看着妈妈,请求着,妈妈又说少拿一张,孩子听懂了说,这个就少,那个多,(指那个存款单子)孩子意思是我就拿这个了,妈妈也没再好好给孩子解释什么,急忙带离了窗口,来到填单台,和业务人员说想让孩子拿一张,业务人员同意了,孩子仍然不放下手中的一沓单子,都要带走,妈妈不同意,和孩子争夺了半天,给孩子撕下一张让孩子拿,孩子不拿,她拖着孩子走出了大厅,可孩子还是哭闹不走,妈妈也不给孩子讲道理,也不强制带走,撕扯了半天,妈妈又回到大厅跟工作人员说,要拿走那一小沓单子,工作人员同意了,妈妈带着一脸的不好意思,把单子拿给孩子,孩子拿着这一小沓单子,像个胜利者似地走了,
我却满心的惆怅,这是一个始于教育的孩子,孩子长得特别漂亮,可是看得出是个任性孩子,是父母溺爱的孩子,如果是换一种方法去和孩子沟通,坚决告诉孩子,这个单子必须是办理业务的人用的,任何人不能带走,这样孩子即长了见识,又丰富了知识。也许一个小小的纵容,换来的是她无数次的不依不饶。
孩子的教育始于点滴,别为了面子,或是舍不得就纵容孩子,如果不行就强行带孩子走,等她不闹时再和她讲道理,也许没有下次孩子的哭闹,也没有你下次的尴尬。
孩子从那么小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父母都是在点点滴滴地滋养着,修剪着,别用你的无所谓去对待你的孩子,你用什么心态去呵护教育你的孩子,是孩子一生的得失。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