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冬季,游走在温暖的岭南(散文)
一、金黄色,大地最美的色彩
第一次走进从化,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次与朋友一头扎进石门森林公园,被小溪边的老水车和金黄色的油菜花迷住了。春风中,老水车缓缓地转动,把我们的思绪转到曾经的慢时光。艳阳下的溪边,油菜花轻轻地摇曳,招来了彩蝶和蜜蜂,让人的眼光不停地追逐着这些小精灵。在溪边戏水,拍摄小瀑布水花四溅的瞬间。在山间赏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开满山间,几株桃花、李花点缀其中,不由吟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转身看到花间的蝶飞蜂舞,兴奋得摇头晃脑:“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在油菜花中游玩,爱上了金黄的色彩,那片金黄常常在脑海萦绕。那次漫山遍野地转悠,从化春天的色彩刻在了脑海。
这次采风来到从化,已是三年后的冬天。一路看着屏障一样的群山,感叹这里的山真高,看到清澈的流水,惊奇这里的水真绿。当知道住宿的区域有温泉,有些文友欣喜不已,说开会后就去泡温泉。
下午,会议如期召开,作协领导传达了会议精神,我们认真做着笔记,领会其重要意义。作为岭南的作者,我们要写好岭南的故事,抓住湾区建设的机遇,为粤军突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夜色朦胧,我和一位美女文友怕夜晚的凉风吹冷了身体,会感冒,影响采风,就在房间休息,谈论着写稿的事儿,期待第二天采风时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第二天清晨,旭日东升,我们来到绿草地。粉红的异木棉开放在高大的树上,绿草如茵处,园林工人在辛勤浇灌花草树木。远山如黛,碧空如洗。对面的格桑花儿开放在花圃中,过了马路,走到从都国际会议中心前,我们被眼前的美景吸引,匆匆拍摄了几张美照。
走进会议大厅,观赏屏幕播放的宣传片,了解从化的发展变化。观赏宣传片后,我们走进展厅,欣赏设计产品,看到琳琅满目的新产品,真是大开眼界,为那些设计理念所折服。
我们乘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念念不忘所看到的的设计产品。
车子在花香中行驶,来到米埗小镇,已是艳阳高照。放眼望去,金黄色的稻田铺在流溪河畔,四周青山苍翠,有文友兴奋地飞奔下田,扑进稻田的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一个劲赞叹太美了。
时光如梭,三年后,已立冬,再次来到从化采风,走进位于良口镇的米埗村,才知这里不同于石门森林公园,重点发展高端民宿、生态旅游、亲子体验是这里的发展理念。这个约千人的村子交通便利,广大高速、105国道贯穿而过。米埗,即粮食交易码头,这里是产粮之地,自然环境优美,流溪河水上绿道和陆上绿道在此接驳。游客看到山头如龙头伸向流溪河,就赞叹这里是风水宝地。据说流溪河流域的稻米、溪纸和头酒等商品曾在米埗交易,米埗在从化商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名的米埗灌渠始建于1972年,是村民自发组织修建的,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集体主义精神。
漫步在田野边,金黄色的稻田如一幅画铺在苍穹下,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金黄色。无人飞机在天空盘旋,游人或在稻浪中拍摄,或乘坐小火车在稻田中穿行。我和几位文友阅读着路边的西糖童话小镇简介,期待参加有农耕文化展示的广州西塘稻草节。
我们吃了田间美食——豆腐脑、凉粉,就去排队,准备乘坐稻田中的小火车。
小火车来了,我们乘上这趟专列,游走在金黄色的稻浪中。田边民宿白墙黛瓦,远处的游人有的走向民宿,有的三五成群地拍摄稻田美景。米埗小镇经过改造,稻田、民宿成了返璞归真的景点,迎来了大量游客观光游览,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我们在金黄的田野奔驰,清清的流溪河蜿蜒而过,青山环绕中,河流,稻田,民宿,构成了水墨山水画。车子在稻浪中穿行,流溪河畔的梅花鹿惟妙惟肖地立在稻田中,带给我们童话般的感受。我们说,这金黄色太美了,是大地最美的颜色,要美女诗人即兴吟诗作赋。稻田飞出我们的欢声笑语,流溪河畔留下小火车轰隆隆的鸣叫声。
我有多少年没有这样近距离地行走在稻田了,这片金黄让我想起儿时的稻田。老家的水田一级级铺在山坡,金黄的稻谷如一层层蛋糕裙,打扮着一座座山岚。收割时,我们在田里捡谷穗,看到大人们开心的笑脸,知道又是一个丰收年。收割后,稻田堆着草垛,那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夜晚,母亲喊我们回家,我们却躲在草垛后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次国庆回老家,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寂静的山间水边能听到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看到熟悉的山川河流依然那么美,叔叔伯伯们曾经争水灌溉的田野,有几丘田杂草丛生,不免怀念儿时金黄稻穗笑弯腰的画面。
时光荏苒,进入中年的我远在他乡,依然喜欢大山,喜欢稻田。见到大地中的金黄色,觉得是那么亲切。在金黄色的稻田中奔驰,我拍下了稻浪翻滚的视频,夜晚制作后后发到微信朋友圈,有好友惊奇地留言,问大冬天怎么是丰收的景象?我颇为得意地回复,这是岭南冬天的田野丰收景象。当北方寒风肆虐,雪花纷飞的时候,在岭南的田野,金黄的稻田,是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离开从化时,我们期待来年丰收时,再来欣赏瓜果飘香、稻穗金黄的丰收景象,再次在稻田乘坐小火车,拍摄这满地金黄色——大地最美的色彩!
二、参加甘泉文化年会,见证一场文化盛宴
腊月二十三,岭南终于有了寒风,有了寒冬的迹象。在这小年到来的夜晚,第一次有幸参加甘泉文化促进会举办的“立文化自信,共建甘泉故园”2019年度年会,这是我第五次参加与甘泉先生有关的活动,见证了一场文化盛宴。
常住这里近六年了,难忘五年前的冬季第一次去新塘图书馆,参观甘泉文化展,第一次观看了展出的一代名儒湛若水的生平事迹、甘泉真迹、列举的文物单位、纪念遗址、海内外甘泉文化研究前沿及湛若水研究现状,据说这些对研究甘泉文化非常有价值。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谥文简,广东增城沙贝(今增城新塘)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湛若水为官36年,从未中断学术研究,75岁告老还乡,居住故里后,更是全力以赴发展教育事业。他师承于陈白沙,发展了陈白沙的心学学说,又以“合一论”结合心学和程朱理学的优点,完成了一个庞大的心学体系,他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第二次、第三次走进甘泉故园,是2018年、2019年谷雨时参加“湛甘泉先生公祭活动”。记得2018年参加湛甘泉先生公祭及采风活动,新塘各界代表齐聚新塘广场,在甘泉促进会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围绕湛甘泉铜像行走三圈,祭奠甘泉先生的英灵。大家离开新塘广场后,前往甘泉先生的墓地,按照国学礼仪,拜谒甘泉先生英灵。礼成后,我们马不停蹄,到了钟氏祠堂,在这“尚书故里,礼仪之乡”,了解当地的风俗风貌、传统文化,激发了创作灵感。
2019年五月第四次走进甘泉故园,与各界人士一起前往广州购书中心参加《上善若水》湛甘泉思想研究论文集赠书仪式。那次在活动现场,拍摄了赠书仪式的视频,记录了珍贵的赠书过程。
今晚,第五次在寒冷的冬季与增城各界人士在甘泉故园欢聚一堂,共度美好的小年夜,在传统文化氛围里欣赏歌舞,观看书法作品,重温甘泉文化。在文化盛宴中,我翻看了甘泉促进会赠送的《湛甘泉文化研究系列》,此书序言写道:广东省对甘泉文化的宣传、研究、挖掘和保护,计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后期项目;深圳国学研究所黎业明所著《湛甘泉年谱》*1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湛甘泉研究文集》*2速印网印制《寻觅甘泉》(湛汝松著)……作为湛甘泉的故里,增城市高度重视和极之珍惜先贤甘泉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使先贤形象深入人心,先贤学说广为流传。甘泉文化促进会为挖掘、传承、弘扬甘泉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显著,《湛甘泉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其中之一。而早在1992年,新塘镇政府就隆重举行了“纪念湛若水先生诞生525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在优雅的音乐声中,初步了解书中的概况。在人杰地灵的甘泉故园,参加“立文化自信,共建甘泉故园”的年会,聆听各界代表发言,既有对甘泉文化促进会以往工作成绩的回顾,又有对未来工作的部署和展望,感慨万千!因为第一次参观甘泉文化展,从此与甘泉文化有了接触和碰撞。每当经过新塘广场,必去湛若水铜像前参观,拜读铜像下的文字,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明代,看到了湛若水所作的诗歌、手书的真迹、石刻,看到了他怀揣荔枝核从福建归来的身影。湛若水先生教化桑梓,心系故里,他是新塘人的骄傲,是岭南人的楷模!甘泉文化沉淀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属于新塘的,属于增城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南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根基和灵魂。无论过了多少年,甘泉文化以它独特的艺术和风情,演绎在岭南的山水楼台,传播在增城的寻常巷陌。国以学存,学以国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抓住传统文化复兴的机遇,确立文化自信,共建甘泉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