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生命之桥(散文)

精品 【八一】生命之桥(散文)


作者:秦声显 布衣,22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39发表时间:2020-04-06 07:46:56

【八一】生命之桥(散文)
   题记: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南京之行之举,使命运转向,为不忘前事,特整理事情始末,是为记。
  
   一、门诊
   跨年之际,我借女儿乔迁之机,上省城医院有针对性地检查身体,因为饭后没走几十步路就累得歇下来,肯定哪儿出了毛病。
   大医院看病说方便真方便,说麻烦也麻烦。说它方便,是可以网上预约,候诊不用排长队,提前半小时到场就可以,自助缴费,一笔清,不用验钞找零,更不必担心扒手的黑心让你血本无归;说麻烦是,首诊时,医生还没跟你说上三分钟,望闻问切诸般手段还没用全,等开处方检查又得预约下次。折腾来折腾去,看一次病前前后后要花费十天半个月。
   诸事停当,该上医院了。
   女儿网约专家号,从周一点到周五,专家号都被约满。修炼成专家好不容易,啃五到十年的大部头,还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无奇不有的临床实践,150元一次,值!没有专家号,看看可能约得到其他的医生。高级专家,300元一次的,居然有不少人约,医疗资源多昂贵啊。我乏力,饭后走不动路的症状差不多是冠心病,就是通常说的心脏病,医生没定论,自己不愿承认罢了,也不知吃什么药,总没到要挂最高级专家号的程度吧。普通号就普通号,周一上午就有号。
   说是十点候诊,我们还是早早出门:吃早饭,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去竹山路地铁站,先乘1号线往迈皋桥方向,在新街口换乘2号线,往油坊桥方向坐3站,到虎踞路汉中门,改乘公交。坐三站便到了省人民医院。要没有孩子引领,仅凭高德地图,怕会费许多周章。
   省人民医院真的好大。大门口有专门的电瓶车接送病人,鱼贯而行。我们头次来,搞不清行情,边走边看。好不容易到了门诊部,上二楼候诊,女儿打前站,我和她妈找个椅子坐着等,视频电话方便,不像早些年,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得手牵手,弄得不好就丢人。
   诊室一侧的显示屏滚动显示候诊人的姓名编号。轮到我进去,陪同的女儿触动了手机外圆内方的图标。
   接诊的医生年轻帅气。他面对电脑屏,侧脸望着我,听我陈述病症。他肯定地说:“可以肯定的是,你有冠心病,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我先给你开药口服。等做了冠脉CT检查后确诊。”说完,在键盘上敲击,屏幕的一些空格随之被填满,那就是处方。
   走出诊室,穿过坐着候诊者的走廊到大厅,下电梯到药房外扫二维码扣费取药,预约的检查要等到一周后。
   循着导医图到了10楼,半圆形吧台式的接待处外等候检查的人仍然不少,虽说有预约,不用过早赶来,狭长的走廊里、休息厅里都坐满了人,既有病怏怏的老患者,也有身强力壮的汉子和温婉可人的女孩,一看便知是陪护。听口音辨面色瞄预约单,候诊者有的来自外省,有的是本地人;老年人居多,中年人也不少;有的神情淡定,有的满面愁容。做CT还要先做皮试打留置针,看来要借助药物增加辨识率,让肉眼发现不了的血管隐患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医生的面前,辩证施治。
   护士问我对青霉素、头孢可过敏?得到我肯定答复后,她用针头挑起我左腕的皮肤,往里面推药,药不多却又痛又胀,比静脉注射时扎针麻烦。一刻钟后,小指甲盖大、胀鼓鼓的包平复得如同周围的皮肤。
   轮到我时,我带着留置针进了检查室。贤文说得好:三十年前人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人。年轻时没进过医院没输过液的我,才过半百便多了医生朋友的电话微信,对彩超CT、动态心电仪等检查仪器不再生疏。我没违和感、恐惧感地按要求躺在待检台上,顺手拉抻了带歪的白床单。虽然说不是第一次,心跳似乎还是加快了不少。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任凭处置吧,留置针头会推什么药,不去管它了,我闭上双眼张开双臂。身边多了个人影,半张开的右手掌里塞进了一个松软的东西,也不敢用力握。
   “吸气!”我按隔壁房间传来的指令做着深呼吸,快憋不住时,果然让我正常呼气。瞬间,一股暖流从手臂传遍胸膛腹部下肢,仿佛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四通八达的血液运行图。
   我被缓缓地移出来,压在头顶包裹身体四周的仪器离我而去,医生塞给我的原来是挂号单。在休息室趴了约一刻钟,脸上的潮红渐渐消失,不再热辣辣的。
   晚上,想起病友分享的经验,当天能在网上看到检查结果。女儿用我的手机,在医院网患者通道查到了检验检查报告。指标体系、医学用语一知半解,数目字、结论还算通俗,几支血管堵塞了四分之三以上,属三支病变……
  
   二、住院
   女儿尚未成家,我为父的责任没有尽到,沉重的疾病却不请自来,驱之难去,我不禁心灰。事到如今,未卜前途,听天由命,我倚靠在布艺沙发上眯着眼,双脚插进电火桶,膝盖上覆盖着特制的宽大薄被。暂且享受当下温馨的时光吧。后天去见医生,把自己托付给医院。
   女儿蹲在沙发边刷屏,与网友交流,眼圈红红的,好久没吭声。坐在边上的老婆问我,还喝水不?她沉不住气,心中放不下事,借此缓解释放压力。女儿好多地方随我,看上去知性随和,却冷静有主见。
   “爸爸,我明天到诊室找医生加号!”
   “我们预约了后天的号啊,不就迟一天。”
   “以前,是不晓得,你好几支动脉血管堵了四分之三,还说有的血管看不清流向,似乎密闭了。明早,我先去,约好后,你跟妈打车去。”
   供血不足,我理解为如同水泵抽水,扬程高,压力不够,怎么就堵了?几年前例行体检,心电图提示,st波下移,到底是先有异常心电图,还是先出现病变了?看来,我颠倒了因果关系。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天早上,带着我的手机,女儿早早出了门,性急的老婆竟收拾东西做住院的准备。等电话来了,就来不及了。老婆一边催我起床一边说。
   老婆手机铃声响起来,女儿说医生提议到河西分院住院,CT检查还不十分清楚,必须造影,我滴滴打车了,你们带着东西到小区出口的馄饨店里等,外面雨好大。接着发来了约车截图。
   分院也人满为患,我加床住在走廊里,晚上用屏风遮掩,还有几个跟我情形相同,一字排开。
   在院外,身子再不济,都叫正常人,诸事亲力亲为;一旦穿上白条子褂裤,套上有编号条形码的腕带,你立马变身为病人,要上的装备一一登场:先是插上早放在一旁的心电监护仪触头,一个指头被卡上脉压夹,蓝色绿色黄色的波纹在显示屏上不停地上下波动。接着,两耳鼻孔塞上细胶管吸氧,像成天赖着鸡窠不下蛋,被女主人逮住在鼻孔上穿根羽毛后放走的老母鸡,眼前的世界略略变形,总是那么别扭,连在墙上的液化瓶咕噜咕噜地冒着泡,丝丝凉风吸进鼻孔,我就没再张大嘴打呵欠,护士说,我血氧含量达百分之百了,没达到九十五就不达标。有个上周在门诊检查的熟面孔出现在面前,真是同病相怜,他身上背着个方形盒子,还要动态监测心电图?真不能取笑别人,第二天,我要跟他一样,背上二十四小时不离身的监测仪。这里的病号基本不打点滴,唯独我属重症,打留置针,每天挂降脂扩张血管的药物。
   检验更是少不了的,基本上是通过血样分析。
   大家还在睡眠中,房内灯亮了,“抽血了!手伸出来。”护士放下长方形不锈钢托盘,从中拿起皮条,看我伸哪只手。自从套上病员服,除解手外,都在床上,有心事在,不愿抱着手机不放,晚上似睡还醒,在床头陪护的妻子撩起被角,一骨碌坐起,披上衣服赶来帮忙。
   我伸出靠近护士的手。她在上臂弯扎皮条时,我握紧拳头,闭着眼,随她抽多少。凭感觉,摁棉签的手换成老婆的了。她心疼不已,“一天哪长好多血啊。一下子又抽了八管!”你能让她不抽,你央求着进来,没床位睡走廊,没半句怨言,这算得了什么?出去又是一条好汉。
   “你多吃点,补补!”吃中饭时,老婆从碗里夹块牛排塞到我碗里。
   “我也有,就是以前吃好狠了,才这样。”我将肉排夹回她碗里。
   在中心校快三十年,别的福利没有捞到,喜酒喝了不少:老教师孙子成长礼、老母八十寿庆、兄弟参军,都要邀请你去捧场,吃高级餐、打平伙,心慈手软哪行,大块吃肉大杯喝酒,以至于只长肚子不长脑子,弯腰系不上鞋带,得抬起脚将手凑过去将就。
   吃下去的都得吐出来,事到如今迷途须返。
   消停了一会,查餐后血糖,12点。对我们科来说,不算高,符合术前标准。小护士点评,我佯装不知,饮食更注意,倘若糖高多了,伤口难愈合,吃亏的还是自己。
   又一名护士拿着细针走近我,像打胰岛素似的,我往下捋着宽松的裤腰。“防血栓的,有点痛。”护士像酒店上菜的服务员报菜名,熟练随意。几天下来,已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查房时,医生再三叮嘱:“不能随便下床,解手就在床上。下午有出院的,你挪到28床。”
   病房有卫生间,不用绕弯上公厕,盥洗方便,铁打的医院,流水的病人。
   病房摆着两张床,拉上床之间的环形窗帘,能互相隔开,医生检查病员伤情也隐蔽。进门左手边的壁柜编了号,各自放行李、存被褥;右边的卫生间有淋浴室。床头柜侧边放开水瓶,大部分像抽屉,开锁拉出来便是低矮的单人床,供家属陪护时睡。睡不睡都收陪护费。站在窗边朝外望,高高低低的屋顶、地面一层白,今冬的第一场雪,我只能在病房观赏,成天在空调间单衣薄衫,孩子却穿梭于寒风冻雨中,为我忙前忙后,心疼又欣慰。
   同病房的男子小我几岁,静静的卧在床上玩手机,陪护的母女像山涧的瀑布哗哗流淌不歇。你们才说一阵子话,年纪长的便阻止,说病人要静养,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检查完毕后造影,几天能出院,犯不着跟她计较。
   傍晚,一个瘦高个的白大褂走近我,自我介绍后,说:“明天由我为你造影。”他伸出手捏住我手腕,并拢食指中指搭脉,暖烘烘的。
   他接着语调平和地边说边比划:“支架是要安的,你三支病变,起码得装三个。在手腕这推麻药有点痛,后来就不难受了。”
   能安支架,好,早安早回去过年。老婆听后,几天来一直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又叫女儿在医院将就一晚上,明天早上不慌不忙。
   才上班,有护士来接。外面淅淅沥沥的冬雨在北风中添了几分寒意,感觉他们加快了推车的步子,撩起软门帘进了手术楼。
   核对信息无误,换鞋进手术室。
   穿着蓝衣服戴着蓝帽子的护工背对着我,正在工作台前准备器材,塑料包装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另一名护士叫我上床仰面朝天躺好,推进有环形罩子的检验台。
   我不敢朝两边观望,怕看到什么针对我的利器,无知才能无畏。有人在旁边挂起套着包装袋的上衣,隔开了我和医生。
   针在戳皮肤,在深入……好痛。我咬住嘴唇,该来的迟早会来,我病情严重,才排在第一个。
   头顶上的罩子没有动,像显示屏状的面上光束奔涌旋转,身边的医生在行动,一会儿离开了,一会儿又回来了。这就是造影,怎么造的,我还不清楚。
   半晌,我右腕扎上了东西,床被退回来。“好了,可以下来。”我只是有些晕,慢慢走出手术室到走廊,在长椅上坐下,一侧早有人在等候,他昨天被医生安排上跑步机测试体能。
   右手腕带上紧拧着螺丝,像自来水龙头接管子的卡,雪白的厚纱布从两侧露出来。“不觉得难过吧!”老婆关切地问。“嗯,局麻,人清醒着。”听人家说,有人忙活几个小时,我才两刻钟,这么潦草,怕是无可救药,安不了支架。“李院长说,可以搭桥。”老婆猜透我的心思。
   妻女帮着护士推动带滚轮的病床,推出走廊到外面,进楼上电梯,出电梯回病房,右手背胀鼓鼓的,指关节凹陷的地方抻平了,像带了拳击手的手套。
   现在可以放松一点不?女儿在约摸四小时后,找来护士将卡子按逆时针方向转了一圈。
   外面仍哗啦啦地下着雨。内科呆着没意思,得转心血管外科。
   结账联系救护车。我只是没什么气力,要救护车做什么?得自掏腰包呵。
   简单收拾,坐等车来。120不一定随叫随到,上演生死时速只出现在影视中。头一次躺在担架上被人抬着推进救护车,护士见我神智清楚,为稳妥起见,还是给我供氧,拉着警报穿行在车来车往的街道。
   那是四十二年前的事了。本命年的父亲中午兴冲冲地抿了点白酒,觉得不舒服,让人用人力车拉着上镇卫生院。“你真晓得享福,长脚不走路,要人拖着。”对门的老柳见此情景开他玩笑。狗屁的镇卫生院坐落在半山坡上,人病得走路迈不开腿非要爬坡不可,等到治好病恢复健康却轻松地走下坡路。父亲以为没大碍,硬挺着爬坡上医院,结果加重病情,不久便浑身发紫,脸庞乌黑……
   当地将心肌梗塞叫发“乌沙症”,用放血法施治,拿松软的扫帚拍打,减轻心脑压力,往往起死回生。可那个周末,他没回家,一般人不会操作看似简单的急救法,便再也无法站着走回家了,这成了我心头永远的痛。倘若有护理常识,让他平卧着,不做剧烈运动,或许还有救……一想到我给父亲整理遗容的情境,胸口便隐隐作痛,清泪顺着眼角扑簌簌滚落下来。“沙眼,好流泪!”女儿用纸巾帮我擦拭时,我说。“我像你,也是沙眼。”女儿附和。唉,人心软,遇事只替别人着想,搭上自家性命。要不是医生坚持用救护车,时至今日,我还是舍命不舍财,认为用它太奢侈。

共 83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让人心疼的文章,记叙着“我”年前求医到手术的全过程和心里历程。因饭后走几十步路就累得只有歇下来,不得不去上医院,网约专家后,先配了点药,等待着预约做各种检查。结果显示“几支血管堵塞了四分之三以上,属三支病变” ,只能住院,医院人满为患,加床住在走廊里,后转病房。打针、挂降脂扩张血管的药物,抽血、测血糖、做造影等等。然后叫救护车转心血管外科,准备手术。护工老陆收费服务,倒也省时省精力。上肢涂上滑溜溜的油样物后探测,“胸透、血液检查,一个都没少,肚皮上每天要戳一次细针,说是防血栓,有打胰岛素的感觉。”安排手术,1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星期四就是手术的日子。术后,恢复不错,等心口没多少积液能自行吸收就拔管观察几天后可出院。前后经历16天,感受到医生技术精湛,护理人员尽职,家人提心吊胆,亲朋牵肠挂肚,怀着感恩的心且行且珍惜。这不仅仅是一段心脏搭桥,也是生命之桥。文章用细腻的笔法书写了经历“生命之桥”的心脏手术过程,从侧面感受到医学的发展,医护的贴心,人心的善良以及感受生命的珍重。文章书写的是一场看病的经历,也是抒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珍爱与渴望。文章语言的精美,文字的精练,是散文的最高标准,读来舒畅。文章铺陈有序,意蕴丰厚,彰显着散文的美感。好散文,推荐共赏,感谢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精彩。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编辑:黄金珊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407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4-06 07:49:09
  心脏搭桥,搭的是生命之桥。编辑此文时,我几次放下,泪水早已满面,这是一篇直面人生的文章,这是一篇写到心里去的文章,这是一篇让人心疼的文章,珊瑚欣赏学习了。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2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4-06 07:51:52
  这篇文章,让珊瑚想起了2001年大哥成植物人时,我七天时间里只睡了不足十小时,虽然是医生在抢救着病人,可我的心却在亲人身上,不知吃喝,无法安睡。这是失去父母、小弟后唯一关心我喜爱我的大哥,我服侍了他28月另一天,还是没有唤醒他。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3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4-06 07:53:51
  珊瑚衷心祝愿老师早日康复,祝愿老师天天快乐,有爱妻爱女的相伴,人生更有意义。珊瑚祝愿老师快乐每天,身体康健,幸福愉悦。问候老师早上好,遥祝春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4 楼        文友:墨林        2020-04-06 09:34:59
  文章描述了一场大病所经历的就诊、住院、治疗、康复的过程。大病一场,如同经历了一场生死,感同身受。感恩,且行行且珍惜。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身体健康!
墨林
5 楼        文友:秦声显        2020-04-06 16:35:21
  以人为镜,把握当下,珍惜生命,善待家人,留住美好,这是初衷。
6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4-08 17:10:01
  终于憋着一口气读完,有一种如释负重之感。不是有过如此经历的住院患者,是如何也写不出这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文字。文字优美,不乏幽默感,医院诊治的过程,有担心,有忧虑,有恐惧,有释然。值得清醒的是,医生的精湛医术挽回了患者珍贵的生命。想想看,人过半百,天过晌。作为同龄人来说,到了病找人的地步。生命的旅程上要且行且珍惜。好文点赞。祝康复回春。
回复6 楼        文友:秦声显        2020-04-08 20:00:43
  像灯光能照亮几人,像打鼓能警醒几人,足矣。谢谢耐心读完。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