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传统苏绣,现代苏州之名片(散文)
苏绣,是苏州的一张名片。江南的灵秀,似乎都体现在这些绣品上。在苏州的大小商铺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苏绣。苏绣以成品的形式示人,一般有被面,有画屏,还有放置于家中案几上的台屏等等。
一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责,越绫虚说价犹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这是唐•罗隐的诗——《绣》。
家有女子初长成,首先学的是绣花,“玉指添春色”,将情感寄予这一丝一线上。可作“鸳鸯被”,将对未来小家的希望都化作指尖上的一缕缕芬芳。将心中的爱用无声的针线来倾诉。也是“独坐闺房里”的一种感情寄托。
那年,我也到了懂得害羞的年龄,母亲要教我刺绣。她用两根细竹条在火上稍作烘烤,弯出满意的两只圆圈,两圈略有大小之分,然后紧紧套在一起,固定好,以可以夹住一层布为准,这就成了简易的绣花绷。母亲在她的针线包里找出一块手帕大小、的确良的白布料,以取代丝帛,帮我上好了绣花绷。找出一根棉线,然后仔细地分成几根。望着那么细的线穿入在针鼻里,真怕会不小心弄断了线。
接着,母亲便教我简单的针法,先学套针,针脚能过关了再教我平铺法。也许我对针线活有一种说不出的热爱,其用心程度超过了母亲的想像。母亲随后用买盐巴的钱,给我换来了三种颜色的丝线。她教会我“劈丝”,将一根绣花的丝线,分成了若干份,说是为了让物体有质感。我问母亲一根线到底能分成多少份,她说可以分成十二份。我吐下舌头,嘟囔了一句:这还能算是线么,就是丝呀,碰一下会断么?丝线,丝线,既是线又是丝。母亲看了我一眼,没说话。
学绣花,很认真,听母亲的话,一要从上剌下,二要将针垂直,三要注意针脚密度,四要藏线头等等。母亲看我绣得像样了,便买来两块大红布料,说是要我绣一对枕套。我问母亲绣了何用,没有答复。我绣得认真,但是出不了想样的成品,自己都不满意。母亲告诉我,刺绣需要有绘画的基础,刺绣与绘画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有相通的艺术。只不过绘画用的是笔,而刺绣用的是针而已。若是没有绘画的基础,始终不能将图案表现得活灵活现。母亲接着说,要想学好刺绣,必须要先学会绘画。于是,我放下绣花针,学起了绘画。谁知一放便是几十年,再也没有拿起过。
二
刺绣,被称为“深闺里女子的抒情”,给单调的闺房生活增添了无限诗意。在一针一线里将柔情倾诉。将流淌的岁月,凝固在精致的绣品里。“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唐•胡令能)
古代女子用一双灵巧的手,精细入微地刻画着人物、动物、走禽、山水等等的特质,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完全不逊于形容湘绣的诗句:“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对于刺绣,我熟知得很少,只是皮毛,然而却从骨子里喜爱。真正拥有刺绣的作品,算起来差不多快接近二十年了,那是干女儿送我的一块双面绣台屏,正反两面都是三只仙鹤,两只站立在松枝上,仰头观望着顶上的一只。那只飞翔的仙鹤转过身来回望着下面两只,似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感。细看台屏,绢帛底料,透剔。两面图像,轮廓、体态、神情安全一样,似翻版,似镜子。针脚细密,经得起人们仔细欣赏。这台屏,从真正意义上算是苏绣作品了。
台屏下端是雕刻漏空的花梨木支架,支架上以轴连接着一圆形的画屏。绣品用玻璃夹紧,外加花梨木成形,直径约22公分,整个台屏总高度有34公分。台屏可以随意转动,我常常端详,一看就是半天,也许那些针脚已经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曾有一时冲动,也想去仿制一个,可是,我既没有那耐心,也没有那技巧。双面绣,虽然也是以“平抢铺针”和“施针”为主,但是“抢针”也分“正抢”和“反抢”。而“施针”在人物和动物或是飞禽上用得比较多一些,看似稀针,却分层逐步加密,若是新手,这加密上很难做到丝理转折自然和线条灵活了。
台屏主要以圆型和蛋型为常见形式,下端的支架以紫檀木、鸡翅木、花梨木、和白木框为主。而我喜欢圆形花梨木的台屏。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的花梨木,本来就有一种大气,还带有一种淡淡的清香。精美的雕刻木架配上神态生动,造型新颖的刺绣图案,放于案几上,增添了一种宁静之美,透出一种文化寓意,也体现出一种艺术品之典雅。
三
苏绣,有着古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从宋代起,刺绣到了一定的发展时期,朝廷的奖励带动着民间的激进,使绣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既有绘画的境界,又有刺绣的传神。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有这样的诗句:“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基本已经说明了宋绣的繁盛期。
苏绣,也是从那时开始兴盛,所绣物品,有些是供皇室使用。那时,苏绣分为三种:“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民间绣,苏州大街小巷都有,目前苏州地名还保留着与刺绣有关的,比如: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等。
我曾居住在离绣花弄不远的地方。绣花弄,不大的小巷,看上去很平凡,已找不到绣花的女子,也许民间绣早已退出了城市化。在苏州有个地方是出了名的,那就是太湖边上的镇湖镇。那里的女子几乎都有一套手法,不但会单面绣,还会双面绣。
镇湖,“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一个小小的镇,就拥有绣女八千,真正达到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地步。
也许有人会知道,苏州镇湖有名的绣娘姚建萍,她能将一根丝劈成1/32,1/64,简直不敢想象。她以人物绣见长,一幅《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不为金钱所动,拥有民族气概。《耶稣像》、《美国女优倍克像》等受到国际上的赞誉。特别是《沉思》画面上的周总理身穿中山装,面容清癯,安详的表情,坐于紫红色沙发前忧国忧民的神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最让人神奇与神速的,她用一百天的时间,用苏绣的形式,绣出了敬爱的邓小平肖像。连邓爷爷额头上的皱纹都清晰可见,惟妙惟肖,真不亏为“针神”和“绣圣”呀。
四
苏绣之美,美在针脚细密,用针如发丝般粗细,绣技还讲究八字方针:“平、齐、细、密、匀、顺、和、光”。
从清代后期,苏绣有了双面绣。一块底料,一针下去,既要有正面的效果,还得照顾反面的图案,一正一反,如一面镜子般相似。我曾仔细地看了自己的那块台屏,正反面除了仙鹤的眼睛有单双线区别之外,还真找不到不同的地方。
双面绣,要求两面一样整齐,一样匀密。在我还没弄懂双面绣的技法之时,苏绣又出现了双面立体绣,更想不到的是还有双面三异绣和双面异色绣。
出于好奇,我特地跑了多家绣品作坊,询问双面立体绣代表作《云龙腾飞》,店主都是在摇头。在我失望之时,一位年长的店主,停下手中的绣作,细心地告诉我,那《云龙腾飞》没有过硬的技术是完不成的。需要用含金的丝钱,还有含银的丝线,加上真丝的花线绣制而成。一面是金龙,一面是银龙,加上蒸腾的云霞,配上闪闪的群星,点缀上火红的宝珠,才算是腾飞的云龙。店主告诉我,别说是买了,就是见一面都很困难。我想问她是否见过,想想还是咽下了这句话,以免引起人家不必要的误会。
腾飞的云龙是看不到了,我还是仔细地看看绣娘的手法吧,也算是偷艺了。一张棚子,双手一上一下,左右开弓,玉指如芊,心似莲开,穿织于色彩和图案中。我问绣娘,当初最难绣的是什么,她告诉我说,是金鱼的尾巴。很讲究,用线要细,排针要虚。一个虚字,便见功底。虚,才能表现出轻薄、灵动、透明之感。而绣鱼身与鱼尾正好相反,身子线条要略粗,但排针要密,这样才能表现浑厚感。一虚一实,一细一粗,才能将线条突出,将鱼的灵动呈现出来。
苏绣作品中最常见的便是双面绣《猫》,那个难度又上升了一个级别。不但要将猫的毛发纹理变化牢记在心,还得掌握丝理,才能将猫的毛发表现得不杂乱。特别是猫的那双毛茸茸耳朵,更是细致入微,才能形象逼真,生动灵活。
苏绣,博大精深。至于那种双面三异绣的针法与作品,我也只能听那些绣娘口述。“异样、异针、异色”,这三异的确很不容易。也许还没普及。若是能见到也是个缘,我或许会买下一幅钟意的绣品。
五
苏绣,“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巧妙地集绘画与书法等艺术于一体,以精细入微的针法来表现出另一种的艺术之美。
对于苏绣的喜爱,不是一天两天了。记得回城后不久,苏州刺绣研究所在招工。我拿着三幅临摹的人物肖像素描画,兴冲冲地独自前去。一张写字台前坐着一名中年男子,清秀的模样,颇有艺术气质,说实在的这是我崇拜的男子形象。我向他说明来意,将习作递于他面前,见他的两眼靠拢了些,轻轻地皱了一下眉,然后抬起头,带着笑意,要了我的地址,让我回家等消息。我带着那三张图退出门外,心里已经有了数,也许这个刺绣研究所,是我今后无法再迈进的单位。回家后,我将所有绘画资料全部收起来,绝了这刺绣与绘画的祈盼。
可是,我依旧关心着苏绣,喜爱着苏绣。利用工作之便,看了一些苏绣作品,以了却对苏绣的深情渴望。
我转过身来,端详着一旁的仙鹤双面绣,那完美的仙鹤构图,有了动感,如舞动着的仙鸟,一个鲜活的形象,配上双面绣的秀丽清雅,给我以一种感动。感动苏绣的精彩,感动双面绣的灵巧,感动干女儿的用心。
苏绣,是姑苏粉墙黛瓦之外的另一张名片,既有传统、传承,又有现代的艺术气息。给江南水乡增添了一道神秘之感。
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美的不仅仅是古老的传说,也不仅仅是美丽的园林景色,更有那传承里的文化,苏绣的风雅。江南女子坐于绣棚下,一针一线地绣出诗意的刺绣作品,将丝线绣出绝伦的技艺,呈现出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艺术。
苏绣,不再是古代大家闺秀抚平寂寞的游戏,而是一种与苏州园林、昆曲评弹等平起平坐的手工艺术。
苏绣,既是传统,又是现代文化。
拜读欣赏,学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