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军旗飘处酒亦香(散文)
这里是天马的故乡,那巍然屹立的山脉像天马飞扬的长鬃;这里是伊力特曲的故乡,那漫山遍野的花朵像举着的金杯喷着酒香。徘徊于酒香,陶醉于酒香,迷惘也在酒香:好酒必有好水,而这里却是咸水。“肖尔布拉克”蒙古语意为碱水泉。二十多年前这个地名像闪电般启发了一位大作家的灵感,产生了轰动一时的传世之作《肖尔布拉克一一一个汽车司机的故事》。于是这个地名张开翅膀伴着美酒传遍全国。
美酒总有神话伴随,这里却没有神话。“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说古代一家人在杏花村卖自酿酒,酒淡家贫。一老人路过又饥又渴,这家人殷勤款待,留之不去。老人醉出门去扶着井口吐了腹中酒,化着一道白光升天。从此,这口井的水飘出浓香,酿出的酒甘美无比。原来那位老人是天上神仙。还有,关于杜康造酒的种种传说。
我想给伊力特曲杜撰神话。但是,当我的记忆穿越时空看到那支风雪酷寒中行进在天山大坂的军队时,所有关于酒的神话黯然失色了……
这支队伍曾举过威名显赫的战旗:八路军三五九旅。我品尝了甘冽醇香的美酒,寻访健在的三五九旅老兵。1937年,红六军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一直到1949年2月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三五九旅的战旗从抗战一直举到解放战争,炮火硝烟中呐喊冲锋十二年。1949年冬二军五师进驻阿克苏。1951年初,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改编的二军五师十三团,一千多战士顶风雪,冒酷寒,翻越绝域天山来到伊犁巩留草原。剿匪平叛,开荒造田,地窝子飘起了炊烟,人迹罕至的草原有了婴儿的啼声。今天,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团领导告诉我,那支翻越天山抵达肖尔布拉克的英雄部队中,红军时期、抗战时期的三五九旅老兵现在都已谢世,解放战争时的三五九旅老兵仅健在三人。我心里一阵惊悸:平型关大捷、陕北血战、南下北返,恍若昨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歌犹在耳,屈指却已过去五六十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留得酒香在人间啊!
团领导带着我们去拜访幸存的三五九旅老兵。低矮的平房小院,陈旧的家俱,小鸡啁啾,蔬菜稀疏。当我低头抬脚进院子,看到1946年参军的老兵强来栓时,心里一阵酸楚一阵激动。老人88岁,炮弹震坏了耳朵,硝烟熏浊了眼睛,脑血拴后遗症使他站立不稳,说话艰难。但是,他心里似乎知道我们的来意。他伸开腿伸出胳膊,让儿子卷起裤腿和衣袖,告诉我们战争中他曾两次身负重伤。老八路的儿子说,前几年中风偏瘫,经过儿女们的精心护理,他竟奇迹般站立起来,能扶着墙走几步了。老人无言,但混浊的目光中闪烁着对生活的追求和满足。他的手已经很难行一个标准的军礼了,但旧军帽仍然端正,衣服扣得整整齐齐。面对镜头,他挺直了腰杆子平视前方。这就是当年翻越天山雪域峻岭的老兵!这就是当年开发沉睡的肖尔布拉克荒原的老兵!
原农四师卫生处处长贾成发,也是1946年参军的三五九旅老兵。他面色黝黑,头脑清晰,说起55年前那次穿越天山之旅恍若昨日。1952年春,二军五师十三团团直及两个营奉命北移伊犁新源,剿匪平叛。他任团卫生队护士班长。天气酷寒,雪及马腹。每人除皮大衣、毡筒,还发一张羊皮裹在腰前挡风寒。骡马二百多匹,没有草,只有喂玉米粒。人爬陡坡上山岩已经非常吃力,骡马过大坂更吃力。先要把驮架上的物资搬下来,人背上山岩。再用绳子绑在马腹上一匹匹吊上去。吊上去一匹马,大家汗透衣衫,冷气袭来,如冰锥肤。马掌被石头磨掉了,马蹄出血。不停地给马换铁掌,铁掌如纸不经磨啊!有一次下山岩,他听得头顶轰隆一声,还没来得及抬头,一匹马凌空摔了下去。夜里零下四十度,人马共挤雪窝。吃的只有干馕,渴了捧一把雪塞到嘴里。好在那时的兵都年轻,生命力强,抗过来了。二百多公里雪山峻岭,翻越了十三天。“没有人掉队,没有人叫苦,只可惜战马摔死了七八匹……”。
伊力特曲在中央电视台打出广告词“伊力特曲,英雄本色”,有谁知“英雄本色”源自三五九旅?1949年冬,一支英雄部队胜利完成横穿“死亡之海”壮举,直赴和田,从此才有“万方乐奏有于阗”。这支部队二军五师十五团的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彭大将军致电赞曰:创造了我军行军史的奇迹。1951年,又一支英雄部队北越天山,平叛立功,屯垦于肖尔布拉克。这支部队二军五师十三团的前身是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从《南泥湾》“花蓝里花儿香”到肖尔布拉克的酒香,从玉龙喀什河到伊犁河畔,从玉石之都到天马之乡,只要有三五九旅的足迹,就有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就有许多英雄“战骨埋处土亦香”,也就会有醇香的美酒流淌!
诗人叶楠品尝出了美酒蕴涵的金戈铁马,慨然赋诗:
天山有骏马,
一骑敌万兵。
伊犁酿玉液,
醇美壮军魂。
在天山南麓,在阿克苏,也就是部队北越天山的出发地,乌什县英阿瓦提镇,维吾尔语意为繁荣昌盛,现为农一师四团所在地。1956年,屯垦于这里的三五九旅的老兵们支起几口大锅,引来雪山水也酿成了纯粮美酒,取名“托峰特曲”。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的战士在酿成第一锅美酒取名时,是否想起了北越天山的十三团“举杯思战友,慨然敬天山”?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维吾尔语意为“铁峰”,它刚毅坚定,昂首云汉,岂非三五九旅军魂的生动写照?此酒命名托木尔峰特曲。于是,有一条历史的红线把天山南北的两个美酒连在一起,那就是三五九旅的战士翻越天山的行军足迹!有一种慷慨激昂的精神浸透在伊力特曲和托峰特曲中,那就是三五九旅的英雄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震将军专程到阿克苏看望他的老部下老战友,缅怀三五九旅战斗历程,老将军品尝了军魂酿成的美酒,慨然题词“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
原来咸水也能酿美酒,三五九旅战士的汗水不就是咸的?原来没有神话传说的美酒也能名闻遐迩,三五九旅的故事不就万代传颂?
在伊犁,三五九旅的后代用伊力特曲迎客;在阿克苏,三五九旅的老兵用托峰特曲敬酒;在塔里木阿拉尔新城,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三五九旅纪念馆正在加紧兴建。我建议在这座纪念馆中设计一个中国版图大沙盘,再标明三条粗红线:红六军团长征路线、三五九旅南下北返路线、第一兵团二、六军进军新疆路线;还有两条细红线:二军五师十五团进军和田与十三团北越天山赴新源的行军路线一一别忘了标明这条红线两头出美酒啊!自古美酒豪情长相随啊!
朋友啊,举杯!饮一杯“英雄本色”!朋友啊,放开歌喉,唱一曲“如今的南泥湾,处处赛江南”!今天不是科技飞跃使我们进入数码时代吗?那就请把这两组数字输入你高擎的那杯美酒:一组是伊力特曲白酒年产量达1.8万吨,畅销国内外;伊力特公司上市后募集亿元资金;另一组是1951年底进驻肖尔布拉克的指战员中,有红军战士23人、八路军战士126人、解放军战士1560人;而今天,老红军英灵九泉,仅有健在的老八路1人、老解放79人!一组数字扶摇直上,欣欣向荣;另一组数字重于泰山,令人缅怀:何处为他们敬酒一一那些永远离开我们的他们……
追寻三五九,
军魂酿美酒。
把酒酹托峰,
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