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茶之道 (散文)
春雷阵阵,万物复苏;莺飞草长,茶树绽青。只见对面茶山云雾缭绕,一片青翠在春风吹拂下更加绿意盎然,美不胜收,又是一年采茶季。
葱茏的茶树沐浴在江南烟雨中,青山氤氲,绿波流转。茶芽经过一冬的休眠和养分的积累,使出浑身的劲儿,吮吸阳光雨露,绽放一场青翠,嫩嫩的,绿绿的,空气中流淌的都是浓馥清新的春茶气息。
每年公历三月下旬,四月上旬,都是采茶姑娘上山采摘茶叶的黄金时期。
当清晨的熹微春光初放,便可望见三三两两的采茶姑娘背着竹篓出现在郁郁葱葱的茶山了。山路蜿蜒,行人的脚步惊醒了叶面上的露珠,滴落在采茶女的发梢或者肩膀。采茶女盈盈笑声回荡在山间小路上,茶园也变得妩媚动人起来。
一个个肩背竹篓的采茶姑娘依茶而立,一双双玉手在碧绿的嫩叶间轻舞飞扬,其画面恰似一个个青春美少女在键盘上演奏曼妙乐章。在枝叶间舞动的双手,有时独唱有时合奏,片片嫩绿、娇小的茶叶飞入篓中,静待着盛放她最浓郁的茶香。笑靥如花的采茶姑娘轻启朱唇,在袅袅云烟山雾中唱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荡漾的春心。轻歌巧手,一不小心就惊艳了山脚下哪个年轻小伙。
采摘茶叶最有讲究,最初采摘的只有两叶一芯,人们谓之毛尖。
太阳是茶的调味剂,制茶人是茶的调味师。采回一片片嫩叶,用清泉漂洗干净,用文火将铁锅烧热,再将其均匀散置于锅内,把细嫩的新叶儿一股脑儿倒入锅中。灶膛小心烧起文火,张开手掌按着茶叶轻轻摩挲。隔着茶叶轻触锅底,按顺时针方向均匀翻动,嫩叶儿很快变得酥软。趁热倒入洁净的木盆中,用双手掌心不停揉搓,把那些茶碱揉出来后,片片嫩叶卷筒收紧,便可薄薄铺在蔑制茶炕内熏烤。灶膛中通常放置一些木炭火炽再用红灰覆盖,另加些黄滕、枫球、米糠,让它冒青烟细绕,让茶叶吸纳清香。
烘烤一晚,翌日早上出炕,一盘新茶大功告成。手捏处,脆脆的,芳香扑鼻,沁人心脾。
“明前茶,贵如金。”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枪,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人称雀舌。其茶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极品,倍受人珍爱,一般用来招待尊贵客人或馈赠佳宾。
“明前茶”淡雅,“雨前茶”浓烈。
谷雨时节,雨生白谷,清净明洁,候萍始声。轻吮春雨滋润,沐浴微曦阳光,这是江南茶叶最得意的时光。这时采的,常常留下自饮。
再到立夏边间采的,人们称之为“老木叶”,农村通常用来泡茶壶,农作时止渴解乏。
俗话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采茶季节性非常强,与春耕生产争劳力。有歌谣为证:“采得茶来秧又老,插得秧来茶又黄。”
采茶看似乎唯美、浪漫:清晨,踏着露水,伴着鸟鸣,呼吸着山野间清新的空气无边的茶园、轻松的心情。其实,采茶相当艰辛。
有词为证: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茶叶的品质因产地土质的不同而不同。古人传:上等茶立于岩石,中等茶生于沙砾,下等茶则长在土中;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之;向阳处最好,荫坡处次之。
喝茶,摄取的是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饮茶,可清热解毒、止渴生津,亦可润化脾肺、醒脑提神。
若是三五哥们一起聚会,酒过三杯,喝高了,可来杯浓茶,既能稀释胃内的浓度,又可分解血管里的酒精。
“出门三步为客”。每当家中来客,贤惠人家总是第一时间拿出上等茶叶招待每一位客人,谓之“上茶”。较之烟、酒、槟榔,更受众人欢迎。
茶叶可当馈赠礼品。上远方走亲访友,若带上几包“明前茶”作为见面礼,主人定会笑在眉头喜在心。“礼轻情义重”,你也因此而被奉若上宾。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人们的友谊,大多是从一起品茶开始;许多商贾的业务,都是在雅座喝茶时谈成。
我爱喝茶,爱喝好茶。好友知我有此爱好,每年总要送上几斤好茶。我们也因此成为莫逆之交,友情如泉水般源远流长。
每一片毛尖皆来之不易,每一滴茶水氤氲着清香。平日泡茶,我爱多放些茶叶,汤黄味酽浓;喝茶时喜欢捞茶叶呷,虽不雅观,但茶多酚绕齿,满嘴留香,细细品味,心旷神怡。
别人喝茶谓:品;老夫喝茶谓:饮。品茶是种享受消遣,饮茶仅为止渴生津。据说品茶是种高级文化,饮茶仅为日常身体需求。
浮生偷得半日闲,泡杯热茶,找本好书,挪一方凳,在娇阳底下,抛却红尘杂念,品茶,赏文,自在逍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