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天井游击队员遇难记》创作思维(随笔)
1935年初,贺龙、肖克领导的红军开到沅水北岸,也就是七家溪、大合坪、火场、筒车坪、七甲坪、洞溪、楠木、清浪、和尚坪等十多个乡。战略目的是奇袭大宴溪渡口,攻占桃源、常德,补充兵源、征集粮草,为北上抗日做准备,他们是最后一批过草地的红军。
据我所知,我们乡就有三个地方驻扎红军部队,即天井村、七家溪村、黄狮垭村。当时,七家溪、大合坪、火场、洞溪一部分属于落坪乡,天井、黄狮垭属于现在的七家溪乡。
沅陵自宋朝设府制就叫辰州府,清朝设都督府沅陵共有九个都督府,九都归辰州府(沅陵)管辖,解放后划归大庸县。三都就是七家溪、大合坪、火场、洞溪部分地方。老人至今习惯叫沅陵还是辰州,叫火七大为三都。天井、荆竹溪仅隔一个马头,一座不高的山,大约五六里山路,一个冲锋就能到。荆竹溪土地垭是三都与九都的分界线,向东一步就是九都,向西一步就是三都。从荆竹溪翻越土地垭到天井大约十多里路,人户稀少。
抗战初期,游击队这种地方武装很少见,也许当时根本不叫游击队,是游击队前身。据《沅陵文史》记载杨元庆、杨远明、符太新是“天井游击队”有名有姓的三个人物,其他地主、财主都只有姓没有名。杨元庆为队长,仅仅只是提到一下,杨远明、符太新两人总是在一起。《文史》没有记录杨远明任何事迹,也没有话语,只有符太新一个人简史比较清晰,但也没有记录惊人的话语。从时间来说,年初到符太新、杨远明就义,满打满算共22天时间。
贺龙年轻时,家庭特别困难,经常到二都、三都找苦工做,很多人认识贺龙。在垛子口挖金矿、做马童都一直在传说,我爷爷比贺龙还大几岁,也就是这次红军到七家溪,我爷爷做挑夫,送东西到贵州才回来。
我从小到大就听过乡亲们无厘头关于天井游击队的传说,也几次到红军住过的地方拍照采风,很想复原他们的历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记住这段红色革命历史。我反复阅读《文史》,结合我搜集的只言片语,构思出《天井游击队员遇难记》完整故事,以飨读者。
我个人思路:当时红军在天井征兵,土家族姓符的人有五十一人当红军,其他姓氏极少,只有刘三国、张会学两人,解放后也只有他们两位老红军载誉归来。姓符的那么多人参军,符太新肯定也很想参军,经过构思重点塑造符太新的英雄形象。
首先,描述符太新想当红军的迫切心情,政审没有通过,回家找父亲求情。父亲知道儿子没有当上红军,亲自来天井找贺龙。符太新想当红军激情都在文章给里读者留下了暗示和品读的兴奋点。特别要注意的是:短文中三次讲述“土地垭”,符太新到天井去参军,第一次在土地垭休息,天刚蒙蒙亮浓雾未散,他诵《雪花飞》以表心志。第二次是中午,山花尚未开放,对风景和符太新的心理活动特意泼墨。第三次是傍晚,符太新就义。第一次为以后两次埋下伏笔,第二次是用家乡的美,来衬托符太新当红军、当游击队员对家乡的热爱和保卫家乡的重要性。第三次就是符太新、杨远明最终就义可歌可泣的地方,山花已经完全开放。用黑暗表示“天井游击队”刚成立不久便遭到反动势力破坏。这种构思将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进文学艺术里,从而使故事有了生命力和可读性,也可说是特效处理。符太新、杨远明就义后戛然而止,这就是悬念,供读者展开联想。
解密这个故事:荆竹溪到天井仅隔一个马头硓,我文中却说符太新三到土地垭呢?我们家乡读者看到这篇文章会说我乱写。明明翻越马头硓只有五里路,为何要让符太新绕一个大圈子呢?笔者是疯子,符太新也是疯子!这就是为了全文布局,故意安排在“土地垭”,这就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创作允许这样艺术加工。据我反复阅读《文史》,查找佐证,红军在沅水南岸只住半个月就到桃源去了,符太新、杨远明就在红军离开不久就牺牲了。
我把《天井游击队员遇难记》创作心得和技巧提供给读者,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使这个故事更精彩!
2020年4月13日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