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磨难中的母亲(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磨难中的母亲(散文)


作者:黑人阿明 秀才,1865.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9发表时间:2020-04-18 08:03:03
摘要:在单位,母亲总是先进工作者,在家里,母亲也是劳动模范,同事和邻居都惊叹不已:那么瘦小的身躯怎么会有那么巨大的能量?!


   1949年,几乎对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翻天覆地的感觉。一方面,我的母亲绝路逢生,柳暗花明。另一方面,我的外公却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尽管外公曾是黄埔左派、北伐勇士、抗日功臣,到了解放的时候也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但是他却无法逃脱历史的阴影和家族的牵连,仍然被土改工作队定为地主分子和历史反革命。
   这时候,康氏放弃了所有的家产离他而去,一夜间由富人变为穷人(革命力量),而他也即刻由穷人变为富人(革命对象)。
   这还不算,最让他伤心难过的是他唯一的女儿也与他划清了政治界线,再加上当年妻子有关婚姻的哀怨和后来女儿有关学费的误解,统统压在了他的心头,成为了他的心病,这一“病”就是四十年。
   好在外公心宽,他常说人这一辈子的祸福总是对等的,有人先苦后甜,有人先甜后苦,
   我的好日子以前都过完了,现在遭点罪也没什么,好在我从未害过人做过孽,问心无愧,夜半不怕鬼敲门。
   除了得益外公的心宽,还要感谢乡亲们的心善。土改之中虽有穷人和富人之分,土改之后便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别。外公在乡亲们的眼里,一直是个好人,是个能人,是位绅士,是位先生,也曾是这个村子的骄傲和自豪。
   2003年和2017年,我曾两次去双峰寻根问祖,把乡亲们对我外公的评价归纳起来是这样的:他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走出去读大书、做大官、见过大世面也帮了许多乡亲大忙的人,他也是第一个给这个穷乡僻壤带回来文化和文明的人,包括村子里的教育、医疗、乡规、民约,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和支持,还有乡亲们的家信、祭文、契书、楹联等等都找他写,如今村里好多中老年人的名字都是他给起的,还有外公的西服、礼帽、猎枪、自行车、电风扇……都让乡亲们开了眼界,好长时间津津乐道。
   总之,外公在这个村子里的口碑极好,所以在各项运动中都免遭其罪,即便在政治环境最为严酷的时候,他家门口还常有人偷偷放下的粮食和柴火,甚至还有腊肉和熏鱼。
   另外,几十年来,母亲定期把钱寄给表弟鹤皋,请他代为照顾外公。只是这一切都无法减轻他的思念之苦,思念她的妻子,思念他的女儿,思念他的外孙。
   我曾偷看过外公来信,那是工工整整的毛笔小楷,大意是:在新社会里,我是待罪之人,老朽之身,此生别与它求,只想看一眼我的一双外孙。
   后来母亲寄去我和弟弟的照片,据说这是外公在人前重复的骄傲,也是他死前手中唯一的遗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母亲除了宿怨,更多的是为丈夫和儿子的政治前途考虑。记得文革中,我在学校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填写各种登记表,因为在那里必须报告爷爷是富农,外公是地主,这不啻于自诩狗崽子。入团、当兵、上学你就别想了。因此我也心生埋怨和忌讳,以至渐渐淡忘了外公的存在。
   1979年十月我曾出差都到了长沙,也没想着去看看外公,而外公就是那年十一月离开人世的。
   2003年我带女儿第一次回双峰给外公扫墓,虽说祖孙从未相见,可以就在扑通跪地的一刹那,便止不住热泪长流,真想嚎啕大哭一场,而我的女儿却在一旁端着相机茫然不知所措。
   历史,就是如此造化我们。命运,就是如此捉弄我们。
   2017年回乡,我又长跪在外公墓前,很认真的对他老人家说,最近妈妈总说梦见您,总说早找您。请您保佑您的女儿及其家人,我要给您重新树碑立传,要去羊古市请回外婆与您合墓,要在碑上刻下妈妈和我们的名字……
   这样,我在外公123岁,外婆108岁的时候,在他们结婚90周年的时候,让一家人重新团聚。
   其实,外婆的墓因为修羊古寺水库早被淹没了,我只是按照当地的习俗,跑到水库边上,把一条红线扔到水里,接连大哭喊了几声“外婆,我来接你回家了!”然后再把这条红绳捞起带回,埋到外公墓里,并在新立的墓碑上写上:谢凡迪李敏之墓。
   我的外公外婆曾是幸运的军人和学人,幸福的爱人和亲人,到后来都成为受了许多委屈和伤害的好人。
   不说那段令人伤心的往事了,说说1949年以后重获新生的母亲。
   长沙有条浏阳河,浏阳河边有一所部队医院。
   七十年前,在这所部队医院里曾经有一大群天使般美丽优秀天真快乐的湘妹子,她们来自教会学校的护理专业,她们很快成为这所部队医院的骨干力量,也成了许多来自北方的年轻军官的追求对象。
   母亲就是天使之一,当年21岁,如花似玉。
   参军后的母亲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超,工作成绩优异,很快就在她的同学和同事当中出类拔萃,成为湖南军区陆军总院(163)五官科的护士长。
   当时,在163医院的光荣榜上,经常出现母亲披红戴花的大照片,上过军报,受过嘉奖。
   当然,母亲也为此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除了要和我的外公坚决划清界线,从此成为浮萍四处飘零,还要经常的加班加点,苦干多干拼命干,渐渐熬坏了本来就不是太好的身体。
   更有精神方面的辛苦,面对在抗美援朝前线上下来的各类伤员,无论难忍伤痛的他们怎样无理取闹甚至骂人打人,医护人员都必须面带微笑,服务耐心周到,哪怕受了委屈之后去找没人的地方哭。
   当年不足七月就早产的母亲自幼人小体弱,这时却要在任何脏活累活中一马当先,抢挑重担。一次在楼上擦玻璃,别的女孩胆小恐高,妈妈就带头站在窗台上,结果不慎跌下,摔伤了脊骨,以至到了老年腰椎严重侧弯,压迫坐骨神经,行动受限。
   1952年的盛夏,浏阳河边花团锦簇。由母亲主管的五官科病房里住进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他就是我的父亲。
   正是从这个美丽的春天开始,正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我的母亲和父亲:一个穿着病号服,一个穿着白大褂,一个是湖南军区的组织干事,一个是163医院的护士长,一个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大汉,一个生于黄浦滩头的江南女子,他们奇迹般的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走了过来,走到一起。
   接下来的故事都被我的父亲写在了他的回忆录《大树歌》中,这些非常感人的故事从1952年写到了1966年,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舒畅最阳光的十五年,这也是在他们的爱情岁月和婚姻生活中最美好的十五年。
   关于这十五年的春花秋月,特别是母亲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八岁的青春韶华,都被父亲写在《大树歌》的爱情篇里,请看:
   “一进病房,首先看到病床头的牌子上护士长的署名:谢渌舟。病友们介绍说,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护士长,非常能干,非常受人尊重”。
   “听人们把她说得这么好,我倒想见识见识……她风华正茂,媚气横生。虽然来到病房她总是满面春风,神态安详、文静,说话细语轻声,却给人严肃高贵的感觉,也许是她职务所规定的,或者姑娘特有的防卫力量”。
   “我对渌舟的认识是:感情丰富而内敛。她心地善良,性格坚强,遇事不轻易表态,一经认准的事就坚持到底。她对人宽和,对己严格。她的下级有什么不对她总是揽过在先,对我也是这样,明明我把事情搞砸了,她也总是说自己有错,或是提醒迟了,或是纠正晚了,而她越是宽容,我便越是愧疚,改正错误也越自觉。”
   这便是恋爱期间父亲渐渐走近母亲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婚姻历程从未改变。
   在父亲的眼里,真正看得起的人并不多,然而母亲就是他心目中的天使和天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女神。请看他对母亲的赞美诗句:
   壮志凌云进军营,
   对敌仇恨对党忠。
   至今有人游书院,
   犹夸护长旧日名。
  
   有声有色革命人,
   无私无畏主义真。
   问尽全城白衣使,
   都说德才不如君。
  
   一城名流少与俦,
   三湘春早塞外秋。
   艺高有价量珠玉,
   气概无前逼斗牛。
   胸中撑船大将度,
   为国为民不计收。
   平生毋随流俗转,
   横矛未想觅封侯。
  
   吾妻吾友吾先生,
   德才情义唱大风。
   惑时听其一夕话,
   胜过十年荧雪功。
  
   每年十月二日,是我们的“家庆节”。1953年的这一天,母亲和父亲在湖南军区的大礼堂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从此母亲便为父亲奉献一生,也随父亲征战一生,更给父亲幸福一生。
   先是在163医院历尽艰险,为他生下明、星二子;而后告别故土家人随他一路北上,四处奔波一一北京、沈阳、丹东、朝鲜、长春、延寿……最后定居营口;在营口又陪他一次又一次的让出待遇,住进陋室,因为不习惯北方的气候和饮食,相继患上很严重的肾病、胃病、皮肤病、风湿病……可是,母亲不仅毫无怨言,而且经常微笑着安慰父亲和教育我们,更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担起生活的重任。
   在北上的夜车中,母亲一边给怕热的父亲扇扇子,一边给不睡的我们讲故事;去朝鲜探亲时,母亲拎着两只沉重的皮箱,还带着两个淘气的孩子;回延寿老家,母亲整日洗洗涮涮不停闲,公公婆婆高兴,亲戚朋友夸奖;父亲转业到营口,他在重型机械厂工作,她就去做厂卫生所的大夫,他在站前区委工作,她就去做站前医院的护士,他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她又跟随搬家再次调转工作单位……
   在单位,母亲总是先进工作者,在家里,母亲也是劳动模范,同事和邻居都惊叹不已:那么瘦小的身躯怎么会有那么巨大的能量?!
   就这样,尽管经过万水千山和三年灾害,我们全家人还是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进入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1966年的春天。
   谁也想不到,我们家的好日子到此为止了。而此前身体一直不好,几乎每年都要住院的母亲,竟然从此“康复”了。
   (原创首发)

共 37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由于外公成份问题,最亲的女儿远离了他,好在善良的乡亲让外公心里得到了抚慰。命运的捉弄没能让外公生前能看到自己的外孙。让人欣慰的事外公123岁,外婆108岁的时候,在他们结婚90周年的时候,让夫妻俩人团聚。母亲参军在163医院经常上光荣榜,在这里母亲和意中人喜结良缘,母亲跟随父亲脚步走南闯北,直到最后定居营口,几经磨难的母亲几乎每年都要住院的,竟然从此“康复”了。作者行文朴实,娓娓道来,情感真挚,语言流畅,人物个性化的刻画描写到位,在流水账中出彩,在细节里凸显亮点,读来颇感厚重是篇成功之作。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4-18 08:03:58
  欢迎赐稿,期待新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浩瀚        2020-04-18 08:29:39
  成功的军旅情感篇。学习了!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3 楼        文友:黑人阿明        2020-04-18 08:56:22
  严格地说,这是一篇提纲挈领的叙述性文字,还可以更加丰富和生动,只是我为了保证历史原貌和生活真实,就完全采取了这种写实手法。谢谢大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