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家乡的屋檐(散文)

精品 【晓荷·暖】家乡的屋檐(散文)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56发表时间:2020-04-21 09:22:41

第一次离开家,来到广东,在中山一呆数年。让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广东的房子,没有屋檐。
   一次走在外面,天忽然下起了雨。我急急地走进一座村子。走过一溜大街,竟然没找到一个避雨的地方。
   据说,广东沿海,常刮台风,修了屋檐会被风刮去的。
   那时的中山,才刚刚开放,到处还残留着之前的旧房子。低矮的青砖瓦房,房墙上用青砖压着瓦片,不敢稍有出檐。怕被风揭了瓦片。
   我于是便想起家乡的旧房子,长长地檐下,搭着长长地檐廊。虽然都是土砖泥墙,但人字形的屋顶压着瓦片。这儿是山里,远离沿海,便不怕刮台风。
   我想也许是因为土砖泥墙的缘故吧,所以才留了这长长地檐廊。不然,雨打在泥墙上,岂不有浸蚀、剥蚀的危险。
   但我不得不承认,有了这屋檐,我便习惯了出门不再看天气,也不带雨伞。不管走出去多远,倘路上偶遇风雨,便钻进附近的村子,躲在人家的屋檐下,避避风雨。
   我于是便想起小时候读书时,不管是上中学还是小学,每天往返四、五里路,家里、学校两头跑。有时候早上出门,明明看天气已经阴沉,父母说:怕要下雨呢,带上雨具吧,不然路上恐要淋雨呢。但我总是不听,背上书包就离开了家。
   那时候,雨伞是一种奢侈,有雨伞的人家很少。乡下的雨具,大都简陋,一顶破斗笠,或一张“尼龙布”(塑料薄膜),常常不挡风雨。戴与不戴,衣服一样会被打湿。而天未雨时,捎上个斗笠,看上去总感到一种别扭。于是,不带雨具,便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每天上学、放学,走在通往学校或回家的路上,倘遇骤雨,便急急地走进邻近的村子,躲在人家的檐下,避过风雨,然后继续前行。
   那一年,我上中学。一次从学校放学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忽然下起了雨。离家还有一里来路,正好走过离家最近的最后一座村子。我于是急急地走进村子里,躲在村口紧挨路边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等着雨停。
   山里村子稀落,人家也少,附近村子的人,彼此便都认识。而那村子,又与我们村是同一族姓,平常常有往来,彼此也都熟悉。见了面便都打一声招呼,按辈分彼此叔、婶、弟、侄的叫着。我那时还小,自然便都叔、伯的称呼。见了母辈的,便都按父辈的年龄大小分开着叫,其男人年龄大过父亲的,便叫“大娘”;其男人年龄小过父亲的,便叫“满娘”。这也是我们这儿习惯的叫法。
   那人家的女主人很热情,每次当我上学、放学经过她家门前时,她见了便都会叫一声“侄子”。而我,也总叫她“满娘”。那一回,她见了我在她家檐下躲雨,便招呼着:“侄子,外面雨大,进屋坐坐吧。”而我也调皮地说一句:“不了,一会雨就停了,我得赶着回家呢。”她听了,也就不再强留。而我,雨稍停后也就离开。
   当然,有时候离开后,也难免雨又落下来。于是冒雨回家,让雨打湿衣裳,便也是常有的事。便也只能等着回家后接受父母的责备和抱怨了。
   长大后离开家,在外面日子久了,一些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可唯独这带雨伞的习惯,我却一直没有养成。只要不是出门时天下着雨,我便总是不习惯带雨伞的。总指望着走在外面,倘遇上了雨,便在人家屋檐下躲一会。
   看来这屋檐的情结,是很难从我的记忆中抹去了。
   记得小时候,当然已记不清是三岁、四岁、还是五岁。有一回,天一黑就下起了雨,叮叮咚咚地打在屋顶的瓦片上。接着雨流如注,顺着瓦槽从瓦沿上落下来。
   孩子的好奇和兴趣,诱使我躲在屋檐下,伸出手,去接檐下滴落的檐水。母亲看到后,就吼着我:“别把手伸出檐外,一会让雨打湿了衣裳。”但我不听,仍将手露在檐外,任由雨水拍打着手掌、手背。还时不时地搓两下。
   母亲急了,便冲过来,一把将我抱回屋里。然后在我屁股上轻轻地抽打,并重复着说:“看你以后再敢玩水,看你以后再敢玩水……”但我,一点不感觉到痛,只看着母亲,顽皮地笑。我那时还小,眼里读不出母亲的殷切与慈爱。
   后来我离开家,父亲送我。走出家门时,父亲回过头,看一眼低矮地土屋,然后对我说:“以后在外面,便只能靠自己了,这屋檐,便再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了。”
   我回过头,看着那几经风雨的旧房子,那经年的檩木、已无力承挑起旧房子厚重的屋檐。我对父亲说:“等我回来时,把房子翻修了,把屋檐修得更宽展些。”
   父亲听了就笑,挥挥手,将我送出村口。
   第一次离开家,那一年,女儿三岁。妻子说要送我,却不愿带着女儿,说是怕女儿见了我离开后会哭。我笑笑,说:“她才多大呢,懂啥?她见了不定会笑呢。”后来,妻子便抱着女儿,将我送出村口。女儿倚在妻子怀里,向我挥着小手。
   半年后,妻子也跟着出来了,见了我,便高兴地对我说:“那天你走后,天下起了雨,天黑时,女儿站在屋檐下,见你没有回,便对我说,‘妈,爸还没回来呢,你去给他送伞吧。’”我听了,心里就一暖,接着眼眶就湿了。不知是欣喜呢,还是感伤。
   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时不时总会想起家乡的屋檐。累了乏了,那是一个可以歇息的地方;偶遇风雨时,那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如果你偶尔经过,便可以走过去,向人要一杯水、或者递一支烟,与人拉呱家常。你不必感到拘束和陌生。
   前些年修房子时,已不再是早年的土木结构、砖瓦泥墙了。现代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已不太可能像之前的瓦房一样四周出檐了。但我们这地方,还是习惯了在房子的前墙出一道梁,伸出墙外,挑起楼层,以为檐廊。
   施工前,那砖工问我:“出前梁么?
   父亲抢着答:“当然得出。”
   师傅又问:“出三尺梁还是五尺梁?”
   父亲说:“五尺,三尺梁太窄,不够人避风雨的。”
   一栋房子,便全由父亲作主了,我连句话都没搭上。末了,父亲对我说:“不出梁,别人路过时,倘遇上个雨,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我听了,就点点头。我认同父亲的说法。

共 23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跟随作者的文字,读者也仿佛回到了幼时的乡村,落雨街,屋檐下,别样乡情别样缅怀:“儿时屋檐下玩水;上学、放学的路上,倘遇骤雨,便急急地走进邻近的村子,躲在人家的檐下,避过风雨,然后继续前行;也曾躲入村口紧挨路边一户人之下的屋檐,村子里的人家朴实亲切;直至离家远行,妻儿在屋檐下送行,老房子那经年的檩木、已无力承挑起旧房子厚重的屋檐;只身在外,时不时会想起家乡的屋檐,累了乏了,那是一个可以歇息的地方;偶遇风雨时,那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回忆经年,屋檐下的乡情与亲情渐成作者夙愿,归家修房,便坚持出得五尺屋檐,让他人路过偶遇风雨时,得以有个避雨之处。人道“得以滴水报以涌泉,知感恩并以己之力而施恩”方是为人处世之道,此文直抒胸臆,无过多渲染铺垫,浓浓乡情感怀却已在字间句端,赏读佳作,感谢作者搞稿晓荷,欢迎再赐佳作!【编者:柒葉艸】【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42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柒葉艸        2020-04-21 09:24:47
  此文直抒胸臆,无过多渲染铺垫,浓浓乡情感不敢当却已在字间句端,赏读佳作,感谢作者赐稿!
别有天地
回复1 楼        文友:一鸣蝉        2020-04-21 13:04:54
  谢谢编读。遥祝远安!
2 楼        文友:柒葉艸        2020-04-21 09:38:15
  浓浓乡情感怀却已在字间句端,赏读佳作!
别有天地
回复2 楼        文友:一鸣蝉        2020-04-21 13:05:40
  编阅辛苦。祝安,问好!
3 楼        文友:何叶        2020-04-21 22:53:45
  实力佳作!恭喜精品!老师厉害!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一鸣蝉        2020-04-21 22:55:11
  晚安。祝好!
4 楼        文友:宇蓝        2020-04-22 16:07:24
  因了地域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就不同。屋檐下的风土人情各有千秋。
   拜读佳作,学习了。
回复4 楼        文友:一鸣蝉        2020-04-22 17:49:54
  谢谢临读!遥祝远安,并致问侯。
5 楼        文友:双头狼        2020-04-23 20:07:03
  好文当赞!学习佳作!恭喜精品!
回复5 楼        文友:一鸣蝉        2020-04-23 21:38:05
  谢谢临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