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方言俚语皆学问,细究源流出文章

编辑推荐 【春秋】方言俚语皆学问,细究源流出文章 ————由“打坎”想到的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现象


作者:雪梨之秋 白丁,29.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31发表时间:2020-04-23 20:30:20
摘要:语言生态建设下,我们写文章时要适当顾及方言俚语的重要性,从而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护乡土文化。

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教书,这里半山半圩,既是“鱼米之乡”,又是“竹木之镇”,风景优美。新冠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线上学习,最近,我在班级布置了一个种菜的实践活动。其中有一个挖坑的步骤,开始我写成“打宕”,而在捞好的疄(音:lín,意:垄)子上挖坑,本地通常叫“打坎”,有时叫“打宕”。挖坑、打宕、打坎,这三个词语意思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大小、形状和深浅的不同,对应的词义依次为坑深、宕圆、坎浅,有时三者通用。那为什么我一时想不到“坎”这个字呢?因为“坎”这个字本地发音与普通话有区别。其实,这不是个案,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现整理如下:
   声母普通话本地发音语例
   g干(gān)干(giān)豆腐干子
   赶(gǎn)赶(giǎn)赶面杖
   干(gàn)相同干部(新词)
   k看(kān)看(kiān)看牛
   坎(kǎn)坎(kiǎn)打坎
   看(kàn)看(kiàn)看戏、看电影
   h汗(hàn)汗(hiàn)出汗、罗汉
   从上面对应例子可以看出,g、k、h与an拼成的音节,本地方言对应的只是在中间加了个介母i,普通话里没有这类的音节,所以当地人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一时难以找到对应的汉字,如果发现了规律,理解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本地方言中,还有一类字发音与普通话有对应,且普通话里是有音节的。如:
   声母普通话本地发音语例
   j家(jiā)家(gā)人家、家婆
   枷(jiā)枷(gāi)打连枷
   间(jiān)间(gān)一间屋
   豇(jiāng)豇(gāng)豇豆
   街(jiē)街(gāi)上街
   楷(jiē)楷(gāi)收檀皮楷
   界(jiè)界(gài)山界
   q掐(qiā)掐(kā)掐喉咙
   X斜(xié)斜(xiá)斜的
   下(xià)下(hà)下小猪、下来
   咸(xián)咸(hán)齁咸、咸鸭蛋
   从以上对应读音可知,普通话声母是j、q、x的汉字,本地发言往往是声母与介母i改成g、k、h:ji-g、qi-k、xi-h,有的韵腹不变,有的韵腹改变,e变为a,其中ie变为ia的演变过程是ie—ei—ai,本地仍有少数人把jiē(街)说成gēi,也充分说明了这个演变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本地方言中没有对应的音节,一时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往往用同义或近义的汉字代替,渐渐地这个语音说的机率变小,直到消失。如,砍树(柴草),本地方言说成斫(zhuó)树(柴草),但是相比之下,砍的意义更宽泛些,把直立的树(柴草)弄断,可以说砍,也可以说斫,但是把直立的树(柴草)弄断后,再进行加工,能说砍,却不能说斫。所以说,斫的意思指把立在地上的树(柴草)弄断,和斩、劈、剔、削、剥、剁、割一样是个意义明确具体的刀斧动作。同样,从立着的树上砍树枝,可以说“斫”,但从放倒的树上砍树枝,一般不用“斫”。所以说,本地方言有时候恰好保留了某些更细化的意思表达。
   同样,菜畦、地垄、菜疄坂这三个词意思非常相近,但有细微的区别。以前,我不会写本地发音的“疄”,就用“畦”代替。但是,本地有关的字中根本没有“畦”这个说法,所以我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改为“垄”,虽然音不同,但本地有这个音,且意也相近。为了更加确切地表达,我利用拼音输入法输入“lin”逐一排查,最终锁定了“疄”,从形旁“田”和声旁“粦”两点来看,都能断定就是这个字了。
   汉语拼音的声母中有四个翘舌音zh、ch、sh、r,本地方言中,chang(长、尝、裳)、shang(上、裳)的声母发音是一样的,类似rh。也许从中可见古代“裳”的发音由cháng逐步演变为shang的过程:cháng—rháng—shang。如此,当然我们吟诵杜甫的“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时,就不会总是纠结于裳是读cháng还是shang了。
   我想以上现象,既有语言分化的方言差别,又有对古代汉语使用的保留现象。如本地周边的黄墓话,把“他(她)”说成“其”或“伊”,把“是”说成“系”。但是把“自己”说成“系喜”,可能是小孩咿呀学语的反映。
   当然,像本地话称小孩为“小把戏”、称小女孩为“小妹妮”“小丫头”,则是别一种方言现象,不是本文所重点讨论的了。
   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既不影响交流,又兼顾乡土气息,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勤查资料,多走访民间,适当考证,找到方言更加贴切的对应文字,这样方能尊重地方文化,树立地方文化自信,维护语言生态的规范性、多样性、统一性。
   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

共 1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从文章内容看,是非常敬业的。方言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但是方言有它的历史由来,许多方言具有很得体的表示能力。因此重视方言,就是研究语言表述的基本方法。本文用精辟的内容,表述了方言的意义和由来,值得我们重视。在普通话大量普及的今天,一些方言正逐渐被普通话湮没。但是历史上的方言,要是研究得好了,写文章就会表述得更贴切,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方言的研究。这样的文章很特殊,我建议朋友们都读一读。【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20-04-23 21:07:02
  非常感谢河杨老师的编辑与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