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曲径通幽(随笔)
退休之后,常常会有种怀旧情结欲罢不能自拔,不知不觉悄悄地油然而生。几十年前的一些往事却记忆犹新,尤其是回忆起生活困窘仍然读书时的情景,似乎像极了电影片断,清晰再现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一般。
那时侯,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期,父亲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奇缺期间,是让人羡慕的县百货公司采购员。每次因公出差回到家,他带回来的不是我们小孩子期待的吃食,而是刚新出版闻着阵阵墨香的各类书籍。
因为买书的次数多了,母亲有时会忍无可忍不高兴地说:“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带点孩子们吃的东西多好,花钱买那么多书又不能当饭吃!”父亲笑了笑,不置可否,仍旧节衣缩食我行我素。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培养我们几个兄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材。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和督导下,我开始读一些古典诗词和一些唐诗宋词,但都不求甚解。每每令我诵读,都是生呑活剥,或只是一知半解。及至步入瞢懂的青涩岁月,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地无病呻吟,没有什么感受,亦然怨春叹秋地为文矫情而已。
尽管如此,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文革”之初,学校停课;中期,父亲不幸蒙冤入狱……若干年后,我直至步入到解事的青年时期,咀嚼文学知识大餐之余,方寸间才算有了一种似乎参透世事的清凉蓦然生起。
回顾过去,往事如烟。惜时如金的勤奋读书,是知识殿堂的阶梯,是人生奋进的轨迹。那些不懈汲取知识养分的人,会在人生旅途中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身临时代大潮才能踏浪前行,面对知识的高峰却能从容攀登且从不气馁。
仿佛文学世界是座庄严巍峨、宽敞宏伟的知识宝藏。其中蕴涵着任你汲取无限的琼浆玉液,当你思维的潮汐汇入浩瀚的文学海洋时,心灵深处顿时会涌溢出洁净的涧泉,琮琤而悦耳。当生命之树获得了充足的阳光和营养时,于是枝繁叶茂起来。每逢这时,才会迸发出蓬勃的生机。
圣贤论述,昭如日月,伟人事迹,凡人梦想,智圆行方,发人深省。一部精美、优雅、纯净好品的书籍,宛如一瓶温润的醇厚美酒,浅酌慢饮间,定会醍醐灌顶,会令你逸兴冲冲,感觉通体舒畅。
筚路蓝缕启心志,腹有诗书气自华,犹如一幅水墨画徐徐舒展。读书明理,胸罗万有,个中滋味,古今亦然,诚以为文经验交流之谈。
我早年曾写过一些感受类文章,有《“笔耕”之乐》、《独处的乐趣》等随笔,叙述读书之趣事,曾在市报刊发表。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过万卷,义理必自现。“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那是平凡人变成名符其实的学者所必备条件。
有人说:“没文化真可怕!”但什么是文化?一个人的学历、阅历、经历?我认为都不是!梁晓声却为“文化”两字概括道:“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想,一个人只有自己优秀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人。
广闻博采,曲径通幽!人生旅途,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时,还无法完全懂得和感悟;当到了真正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