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村姑(中篇小说)

精品 【流年】村姑(中篇小说) ——桂香、梅妞、彩霞


作者:寒江蓑翁 白丁,7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829发表时间:2020-04-24 17:19:35


   村姑梗概
   从远古奔涌而来九曲十八湾的颖河由西向东流经古禹州东南角时,突然折回头绕着一大片土地几乎转了一整圈,然后又继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颖河使这块的土地既有着得天独厚生存条件,又让进进出出极为艰难,并给这里的一切披上神秘的面纱。先前的历史无法考证。元末,余氏一族为避战乱由湘江边历经千难万险来到此处。疑惑之时,受一仙道指点最终落脚生根,在此生息、繁衍近六百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代初,省城中州的一批知青来到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机会接触到传承了数千年神秘的颖河文化,与村民们共享了那段平凡时光的喜、怒、哀、乐。
   这批“老三届”最末一届六八届初中生下乡时大多只有十六七岁。当一批批“接受再教育”受到认可的招工离开农村后,留下那些处于苦闷中年龄较小少知世事;知识贫乏狂妄轻浮;外表强悍内心极为虚弱者在寻找解脱时,自然少不了与纯朴、善良、美丽、热情的村姑擦出爱和爱情的火花。
   村姑一《桂香》。叙述了一直不谙男女之事的知青曾若虚在患感冒之后,得到大队女副支书素以“铁姑娘”著称的桂香的几日精心呵护,让懵懂少年眼中一贯“再农村人不过”的支书姐突然无比的诱人,情不自禁一把将真实、生动、富有女性柔情、有几分姿色的“铁娘们”搂进自己怀里……
   村姑二《梅妞》。一次到河坡地种树,曾若虚恰好被分配与梅妞配对搭班,若虚有机会近距离接近公认村里最漂亮的村姑。若虚惊奇地发现梅妞不仅天生丽姿、清纯恬静而且和自己有相同的古诗词爱好,有相近的思想认识和共同语言,难免心出生爱慕之意。梅妞对若虚典型的男子汉气派、雷厉风行作风、聪明好学、敢做敢当性格颇有好感。善解人意的桂香在若虚最孤独时把梅妞介绍给若虚,想成就一番美好姻缘。虽然若虚与梅妞没有花前月下的香槟咖啡,没有公园的陌陌小径的浪漫,只有梅妞闺房的夜灯和一橱书籍相伴,但二人的爱情依然甜甜美美,日益加深。令两人兴奋不已的若虚招工消息却引来灾祸。桂香的亲姑、梅妞的婶子村子里的最令人费解的“烂女人六婶”突然杀出。梅妞主动投入若虚怀抱一番缠绵后,毅然决然断绝了与若虚的爱情关系,最终留下了一曲悲歌。
   村姑三《彩霞》。极富传奇色彩的彩霞落地让亲娘不敢相认。幼小奇丑无比的彩霞只有邻家“小叔”真诚相待,形影相随。十年后,彩霞惊人地出落成北方少见的“南方型小家碧玉”。令众多男性垂涎欲滴的彩霞心中只有自己“小叔”。同样心中只有彩霞的“小叔”强抑止自己的真挚情感,最终选择了一个与彩霞形象相似的贤惠女子,利用彩霞外出机会草草成亲。彩霞悲痛欲绝。
   下乡知青来到村子里,参与知青管理的大队团支部的彩霞感受到从没有的清新和愉快,一段时间后与体形健硕、勇武超人、直言快语、无私无畏,对她也是一片真情的铁鸣悄悄建立了爱情关系。由村里“比与儿媳有着不白关系的狗来还坏的”道貌岸然的彩霞爹老冬量精心策划、亲手制造一场牲口院草料屋大火不仅掩盖了所有的肮脏事实,也带走了为抢救集体财产奋不顾身跃身火海的铁鸣的鲜活生命,葬送了自己女儿的甜美爱情。之后老冬量对自己最心爱人的百般诋毁让重新获得并又失去了甜美爱情的彩霞再也无法忍受,用同样的一把烈火“烧出”仇人亲爹的乱伦丑行,又用自己与“小叔”的乱伦彻底结束了一个家族虚伪尊严。
  
   村姑
   一九六八年只剩下不足十天。这天早上,坐在教室里回校闹革命等待恢复部分课程上课的中州某铁路中学六八届一个班的同学,怎么也等不来上课的老师,突然学校各教室的广播和校园大喇叭同时播放出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和全校所有的同学一样,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约而同冲出教室,冲到办公楼,把工宣队办公室围了个水泄不通。
   同学们终于赶在这年的最后一天,把户口迁出了中州,迁到了广阔天地。
   翻开一九六九年新日历没有几张,解放牌大卡车把一群十五六岁的知青拉到了古老禹州的一个个村庄。
   九曲十八弯的颖河用它清纯的甜汁养育了它身边世世代代的儿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未也同样滋润了这批知青年轻的生命,见证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步。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来去匆匆的这批知青已经步入了人生的黄昏,但那从远古奔流而来的颖河;颖河畔的那如诗如画的原野;那貌似平静其实激烈动荡不安的普通村落;那些平实、善良、质美、聪慧的村民;那几年的生活点滴;那里曾经的恩怨情仇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而是清晰犹如当时。
  
   桂香
   经过三个来小时的颠簸,解放牌大卡车把这批十六七岁的大孩子送到这个他们期待数日的广阔新天地。按理说这里的一切应该不是那么的陌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州和当时中国的许多小城市一样,无论是城市面貌环境,还是人们的装束打扮、生活习惯和中原地区的县城没有太大区别。之前这些知青居住的生活区、就读的学校紧临村子和庄稼地,几乎每天与农民碰面,总能看到村民在地里到忙于各种农活儿,还有同学结交了农民朋友,个别同学与农民朋友关系甚是密切,再加上从上小学开始,学校每年都要安排一、两次学农,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去参加拾麦穗、捡红薯、推车往地里送肥等力所能及的各种农事活动。上初中后遇“三秋”学校更是要停课一周,由班主任老师带领背上行李卷到离家较远的邻县农村,住进农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其实,真正“下到”农村之后,大家才发现农村现实生活和城市学生学校学习生活几乎有着天壤之别。
   大队支书把从公社领回的四个男知青安排到村西头一座由旧庙改成住所,留下负责专管知青的村干部,撂了句“过会儿再来”,就和其他几个村干部匆匆忙别的事去了。
   知青们四下打量了一番,还真不错。屋前没有院子,有一块空地还不小。正对大门口,走十几步一口辘轳水井,用辘轳取井以前学农时接触过,也挺新鲜。一时,“呼嗵”、“呼嗵”辘轳上上下下,几个人你一桶,我一桶把个能装十来桶水的大缸装的水直往外溢。挺好玩的。还别说这儿用水真方便。
   庙屋的房顶笘着青瓦,尽管屋子内墙全土坯的,但用石头打的基础,外墙用青砖砌了一人多高。虽然很陈旧,但经过之前的简单修缮,比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的房屋还算可以。遮风挡雨应该不成问题。房子还不小,内外隔成两间,外屋砌个大煤火,放了口大水缸,还空好大块地方,除可以堆放柴火、煤、粮食还可以放农具杂物什么的。里间横竖排着四张用土坯砌起的“床脚”,凳着还散发着新鲜河杨气味的框架上铺着高粱秸席的床。知青刚把各自简单的行李卷摊开,还没铺好床,热情的村里人就不断涌进屋子里来。有实诚的或用粗布手巾包一卷烙馍,或端一碗芥菜丝,或掂着几块红薯……尽管大多数人是攒着两只空拳头。出于礼貌几知青只好先停下手里的活儿,忙着招呼这个送走那个。来人多又坐下来不走,聊东扯西。尽管所问所答几乎千篇一律,可初来乍到的,人家又是那么的热情,之后还要长期相处,况且人家是这的主人,是“老师”,是可能决定你命运的主儿,怎么能待之不热情呢?
   本来村子大,人多,再加上有的人来坐一会儿走了,过会儿又来了,就这样从前半晌一直到后半晌络绎不绝。可仔细理理,来的人除了小孩和上了年纪的婶子大娘之外,基本上全是男性。
   天色渐渐暗下来,屋里只剩下两三个住在附近的搞不清是叔叔还是哥哥的。知青们也都趁机把自己的“床”整道整道。
   刚说消停下了,由远而近传来了夹杂爽朗大笑的女性叽叽喳喳逗趣声。笑声、逗趣停留在屋外继续着。一村哥说:“肯定是桂香她们来了。”桂香去接知青,大家都见过的。“她们是谁?”知青有人问。那哥答道:“进门就知道了。”然后向屋外喊了一嗓子,“来了还不赶紧进屋,咋还要人去请啊!”
   “谁让人去请了,这不都进了门!”随着高八度有力的女声和嗵嗵的脚步,不小的内外两间房子里,顿时便挤满了年轻的村姑,至少也有一二十人人。令知青们奇怪的是,这些年轻女性的穿着打扮与先前来过的大娘婶子完全不一样。大娘婶子们都穿着和村里大多数男性一样一身的灰黑色的宽身粗布棉衣棉裤,只是上身的棉衣与男性棉衣正面盘扣儿开口不同是侧身盘扣开口,下身棉裤和男性一样的掖腰、长裆、收腿。这种穿戴像电影里解放前的人一样。
   这群村姑们清一色的酱红色方块头巾有系在头顶上的,有叠在一起围在脖子上的,还有搭在肩上的。上衣有穿咖啡色春秋外套、有蓝底碎花盘扣中式小褂子罩着小棉衣的,也有光穿新红底、蓝底碎花棉布棉袄的;下身则清一色黑色条绒裤。可以看出来,她们身上衣服都是崭新的,有的可能是第一次上身。衣服的质地样式也是很流行的,即便在当时中州也绝对是较高档次的,可不知咋的穿在她们身上的这些衣物让人看上去总觉得不知哪有些别扭。
   进屋后,大部分人都很收敛地悄悄立在那儿,瞪着眼睛直盯着说话的人,甚至有的一直低着头显得很羞涩的样子,只有先前跟支书一道去接知青进村的那个被称作“铁娘们”的副支书桂香和大队团支部书记彩霞不咋拘束。桂香进门大着嗓门几句话就毫不客气地把那个想在嘴头上占她便宜的村哥训刮的败下阵去。接着,桂香把随她一同来的大姑娘小媳妇一一叫到呆坐在一张床上的四个知青跟前,逐个介绍给,这个是秀枝姑,那个是改梅姐,这个是春林嫂子,那个是冬梅姐,这个是汝昌婶……最后强拉过个一直躲在门口恨不得把头低到腰上的细条女孩骄傲地说:“这是我家妹,梅妞儿,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也是今年从县上中学毕业回来的……”眼尖的发现这个女孩子是这群来者中唯一个没有穿新衣服的。一身发旧的蓝布学生装罩在合体的棉衣棉裤上,一条粗黑的大辫子上扎着一块绘着彩色图案的手帕,红红的脸庞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没等桂香继续再介绍下去,这个叫梅妞儿的村姑强挣脱了桂英的手扭头跑出屋门……
   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年轻的农村女性,几个知青小伙了不能不拘束,谁也不敢大胆地看清楚这些村姑,但出于男人的本性和好奇,还是忍不住悄悄打量打量这个,瞅瞅那个。
   可以说这群村里的“花儿”包括桂香在内,不仅穿着相似,长相、个头、形体也大致没有太大的区别,圆圆的脸庞黑里透红,眼睛还算大且明亮,个头在女性中都属于中等的吧,形体较结实,该凸出的凸显该凹的凹进去,说话大着嗓门,动作也比较大,尽管在从未见过面的陌生男性面前显得很有些拘谨,但绝没有丝毫的做作。都有着一种原始的粗犷的美。
   桂香,应该说是这群村姑中很具有代表性又很特殊女性。
   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在娘家就是远近闻名的“铁姑娘”,干起农活儿敢和村里所有的男性一试高低,只要动了劲儿不超过对手绝不罢休。能干、敢干、又愿意干,还有文化能说会写,人还正派,自然成了妇女们的好带头人,小小年龄就当上了大队干部。嫁到这个村子后,仍然不减姑娘时威风,新婚期间就脱下新鞋带头跳进初春冰冷的粪坑出肥,一干就是一个上午,让这个村里女人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当然一个人光凭能干活儿,能吃苦是远远不足于树立自己威望的,之后方方面面的表现不能不让众人信服。
   就说知青进村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吧。一直爱说爱笑,嘴里总吭着豫剧小曲的汝林家媳妇秋草突然失去了往日的欢悦,变得寡言少语了。热心的人一追问才知道,结婚两年了春草的肚子一直没有反映,婆婆这几天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让她好生难过。问清了原因,大家又为难起来,农村媳妇总不给婆婆生个的孙子孙女的搁谁家也不好说话。不过这事搁在谁家也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事儿,村里管事的让跑腿的把她家当家的叫到大队部训斥一顿;再不背后啜叨秋草回娘家,不等三请六接不回来,看当婆子的还敢不敢上脸?可汝林家情况不一样了。大队干部会上说到这事时,只有桂香一个人义愤填膺,其他人都不接话茬。啥原因?汝林家人惹不起,汝林弟兄六个,老一辈也是人多势重,再加上汝林大伯在县公安局当革委会主任,汝林他爹又是个平时不和人说那些的主儿,也不把队里干部当回事。别派人叫不来他,就是上门去说这事,他高兴了不答理你,不高兴了直接赶出院门。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惹这个不是。秋草呢,人长的漂亮,也精明能干,娘家条件也挺好,但比起汝林家还是差不少呢。不光汝林被他大伯安排到县机械厂工作,除了老小他爹想让他多上点学没安排,其他几弟兄全在县上公社吃皇粮。队里处处事事格外照顾,汝林爹娘身体还扎实又能干。所以秋草压根不敢跟婆婆置气,怕把事弄僵自己不好下台。
   队里别人要不就不想管,要不想管的又没办法。可心地善良、一身正气、心直口快的桂香坚决不干。她容不得自己周围有任何有悖常理的事情存在,也不会无视自己小姐妹受委屈,不管牵涉到谁,就是天老爷她也不怕。这事儿她非得管。不过桂香管事是不会干傻事的。

共 57341 字 12 页 首页1234...12
转到
【编者按】在落后的农村,因受环境的影响,人所受的教育有限,使大部分人愚昧无知。特别是在婚姻与爱情上,在男女关系上。愚昧与贫穷,是一对孪生姐妹。这对孪生姐妹,不知使多少人为了性欲,不顾伦理道德,做出了有损亲情,不要颜面的事情。狗来与儿媳乱伦,老冬量与儿媳乱伦,真是丧尽天良,猪狗不如。无知的“烂女人六婶”,棒打鸳鸯,还有无钱娶妻的光棍们与寡妇的是是非非,还有彩霞失去心爱的人后,以报复的形式,毁灭了一个家族的声誉。这些,都验证了一个道理,是愚昧与无知种下的恶果。此篇小说,由三个村姑与知青相关的故事组成。以爱为焦点,描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里的一些人和事,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42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0-04-24 17:25:03
  感谢投稿流年,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寒江蓑翁        2020-04-26 06:25:27
  衷心感谢老师,诚恳期待指教!
2 楼        文友:寒江蓑翁        2020-04-26 06:24:09
  衷心感谢!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0-04-27 22:05:08
  祝贺获精!精心构思的杰作!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3 楼        文友:寒江蓑翁        2020-04-28 14:39:35
  衷心感谢,请多指教!
回复3 楼        文友:寒江蓑翁        2020-04-28 14:42:08
  衷心感谢,欢迎指教!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