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这样理解名言警句 (外一章)
这样理解名言警句(外一章)
最近,我读到了许多名言警句,受益匪浅。深深感到,名言警句是对纷繁事务和繁杂学问,作了抽象与萃取的表述,都是干货、精华。然而,细细想来,对名言警句,心灵鸡汤的理解也不能盲从,要全面辩证地学习理解。尤其是应依据不同的时代,把握住不同的势,恰当确定相应的度。这是做人,处事,特别是做大事的重中之重。例如,名言“宽容是美德”这句,一般情况下,对待普通的人和事,这是无比正确的,也是在社会交往中最应该如此做的,是社会的人最好的选择。但若遇到大是大非问题上,再以“宽容”来左右言行就显得迂腐可笑了!1911年,一场反对帝制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江南北爆发。取缔封建王朝,建立人民共和的诉求已成为大多数仁人志士的共识。面对清庭里可怜的“孤老遗少”,假如再用“宽容”来允许他们这些封建残余“留任”,恐怕这种“美德”就是对社会进步的“没德”,对人民大众的“缺德”了。这更是全国人民不答应的。当时的态度就应是坚决果断地予以取缔,结束腐败落后的封建统治。
另一方面,在某些问题上,“宽容是美德”又是非常值得发扬光大的。安徽“六尺巷”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名句。“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多么深刻的美德阐述。既是谦让,更是宽容,终成为中华民族礼、仪、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精神莘火相传的美谈。
像以上两方面的例子,在中国文化的大篮子里,随便能拿出很多,这里不再赘述,能说明道理即可。
名言警句,语言是优美的,反映的思想是富有哲理的。只是人们在学习和运用时,要全面辩证,张弛有度,适时合势。在势的汹涌澎湃的大海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善把机缘,成风化人,有机鲜活地应用好名言警句,恰到好处地弘扬光大中国优秀文化。
要是,不要但是
如今很多写手和领导讲话,对文字的应用可谓非常的娴熟。想说某种意思的时候,不直接明说,而是绕个弯子,先给予肯定一下,再用“但是”或“当然了”予以否定。比如,想批评某个同志时,先说,某某近来进步不小,成绩还是有的,但是,关键的时候总是定不上去。出洋相,丢份子的事都摊上了他。
又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当然了,不是要去当“苦行僧”,像过去那样去过“苦日子”。
一个“但是”,一个“当然了”,把前面的意思就给于了否定。弄得人们一片茫然,无所适从。
改变作风的事情很多,而改变文风应该是首当其冲,重中之重。文风的好坏,小则影响语言的表达是否健康,大则波及到社会风气的真伪。如以上所言,仅仅是应用文字,又不是文学作品,说得直接点,更具有针对性和了然性。不然,说过“紧日子”只是提倡一种精神,而不是真正的过紧日子,大家会感觉说话者是叶公好龙,故作君子,表演伪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