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爱读信的女人 (散文)
这个标题是我借来的。那位作者一定是一位可爱的女子,她兰蕙般的语言如同柔荑巧手拨动了我的心弦,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也是极爱读信的女人啊!
小时候住在乡村小镇,九兄妹有六个在外面工作,分布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每个月,我家都会收到两三封家信。
刚开始读家信,不觉得有何新鲜,无非“来信收悉,十分想念”之类。直到当地质队员的三哥给我单独来信,描述他沙漠探险、莽原露宿、倒淌河饮马、青海湖濯足的传奇经历时,我小小的闭塞的心灵,一下子打开了一扇窗,外面的精彩世界一齐向我涌来,丰富着我,滋润着我,我才真正感到了书信的魅力。慢慢体会到写信是一种心灵的扣问,情感的交流,惠人惠己。
家乡有一位耕读挚友,讷于言而敏于行,热衷于古体诗词的创作,不问寒暑不知魏晋。可惜我俩认识只一年多,我就离开家乡来到湘潭了。那一年里,他务农,我在代销店当店员。相距三五里吧,见面并不太多。但他会经常给我送书,给我讲古典文学常识,讲古往今来的文人逸事,他其实不善言谈,讲得并不生动。但他乐此不疲,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他一肚子文采鲜有人知,人们只见他日子过得凄惶,却无人识得他精彩的精神世界。和他相处的日子,我们不关心政治时局,那是食肉者的事儿,不讨论柴米油盐,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儿。而我心里总是春暖花开。因为一直都是他在讲,我在听,他在义务教我,我是他唯一的学生。在那知识缺乏的年代,他给予了我许多珍贵的精神食粮,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
我离开家乡后,接到他第一封信竟然是一首长长的古风体诗歌!
他坦陈我俩关系:“彼何人兮我何人,文墨知己兄妹情。”
他陈述目前境况:“父亲中风母病深,米无半碗钱无分。纵有文章不能煮,一枕空阶风雨声。”
他感叹我俩命运:“红杏碧桃各争春,杨花柳絮飘入云。我未成名君未嫁,未必都是不如人?”
他鼓励我穷且益坚:“发扬文章平生念……指日天池洗笔砚!”
他抒发离情别绪:“呜呼!人生天地唯有情难绝,欢喜相逢恨离别。情长堪传千古话,情热解溶满天雪!不能阻隔于关山,不能忘怀于岁月,寒风,斗芳烈,凌污秽,表高洁。虽然此生不相逢,到老也应心似铁!”
想不到如此木讷之人,竟有着我岩浆般滚烫的内蕴!我被震撼了,视他为终身知己,常以散文体书信赠之,他则用古体诗曲词赋唱酬。此情此趣,难为外人道也。他大我一轮,我尊他为师,将其所赐,合订一册,取名为《原上草》。
有同窗郭某者,少小离家,到河西走廊讨生活。先教员而记者而主编,雄姿英发,一路青云。他爱用毛边纸信笺写信,黄黄色,竖版,颇有古意。但他不耐烦用毛笔,嫌麻烦。其钢笔字一味狂草,和他本人一样,如脱缰野马。语言也随心所欲,称呼往往一个“彭”字,这算是客气的,更多的时候是直呼其名,或一个“喂”字,率性得很,我却很喜欢,仿佛他就在我身边。我俩就是这样,有时一年也未必联系,心从来就没疏远过。虽远在天涯,却近在咫尺。
此君大概从不记得我是个女人,只当我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哥们。心里没事是不会给我来信的。一有事儿了,心里有块垒了,不管我愿意听否,兀自将他的官场情场得意失意一股脑儿倾将而来。读他的信,有如读传奇小说,时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而今夜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从不为他担心,他本性情中人,有心事如鱼梗在喉,一吐为快,吐了就舒服了,而我,当听众就好。
我特别感动我生命中有人对我如此信任,特别欣赏他天马行空,不事权贵不媚世俗的不羁个性,特别欣赏他那一手行云流水文章,想他若在魏晋,怕也是阮籍嵇康之流吧。
他的信,我一封都舍不得弄丢,将其片片拾起,连缀成厚厚两本,取名《西北风》。
春城有位朋友,某工厂情报室翻译。一个工科生,翰墨文采却十分漂亮,漂亮得令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怀疑人生!他与我常有书信来往。每有鸿雁飞来,仅信封就使人陶醉半天!那美丽的字体经常被我同事传阅。
他的信可谓字字珠玑,每篇都是优美的散文。叫你不忍释卷。最为感人的是,他长我十八岁,却一本正经地称呼我“正辉先生吾兄左右”。将近两年时间,他一直在向我倾吐他一个美丽而无望的秘密。幸福而痛苦。
他在信中不断解剖自己,不断批评自己,而不能解脱自己。一支笔把自己反复肢解,满纸血淋淋的,却又散发着爱的芬芳。我知道他是在道德和爱情的分岔路口徘徊,失去了方向,要我指点迷津。这是对我极大的信任。感动之余,同情之余,我以道义相规。必要时泼点冷水,使他清醒清醒。就这样,我伸出友谊之手拉他走出那粉色的梦魇。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
两年的文字交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力图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获益匪浅。为纪念他那段心路历程,我将其来信结集为《滇池雨》。
现代人都行色匆匆,忙于稻梁谋,日新月异的发达通讯又提供了种种说话的方便,谁还会写信呢?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手写书信比现代通讯工具来得温馨。
《原上草》和《滇池雨》的主人早已离开人世,《西北风》的主人还是在无忌无羁地享受人生。没人给我写信了,有些失落,有些怀念。想他们时,便沐浴焚香斜倚床头,或《原上草》,或《西北风》,或《滇池雨》,捧出一本做友谊重温。其滋味之甘美之隽永,不是微信视频可以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