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暴雪联想(随笔)
一、天气预报-雪雨小,实是昼夜风雪暴。
楼看雪埋家车顶,湿雪横飞树干摇。
如今世纪天变暖,曾记儿时冬雪飘。
草鞋垫着靰鞡草,小绳系着空心袄。
雪球打破糊窗纸,逃骂钻雪雪进腰。
回忆童趣为对比,异常天气非祥兆。
地球变暖罪要遭,爱护自然真重要。
二、《说说对防疫“常态化”的理解》
常——不变的,一般的,经久的。
态——形状,状态,样子,范畴。
化——变为不同原来的状态、性质。
常态化——变化为“正常”的状态,变化为“日常习惯”状态。常态化:就是要求经常做的、要求成为习惯性做的。
近义词是“制度化”,制度化:就是按制度要求而经久做的。
反义词是“动态化”,“特殊化”。动态化——指事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要求。特殊化——不同于一般的、与普遍事物表现不相同的状态或现象。
现在,国家要求我们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措施要“常态化”,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
1、防范意识常态化。(思想、决策、文化教育等等)
2、防范能力常态化(科技基础、物质基础等)。
3、防范措施常态化(管理、医疗、生活等)。
我只说说老百姓需要知道的、应该做的“常态化”:
1、防疫的思想要重视,且要常备不懈。心理上要习惯宅居隔离生活,思想上要有加强体质、免疫力抗性、饮食睡眠锻炼等等的适应防疫的思想准备。
2、防疫的家庭物质准备要常备不懈:如消毒用品、口罩等。
3、要有适应防疫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出门戴口罩,回家要洗手,家居要定时开窗,不聚餐,不聚集,少做家庭客串往来,保持社交的1.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要尽量多使用数字货币交易,不食用野生动物食品,进户物品消毒等等。
4、要养成出门戴口罩、带手机、带身份证的习惯,要养成听从防疫人员扫码、测温、登记等要求的习惯。
5、遇到突发事件或发现有关疫情传染的社会现象,要首先想到和政府部门报告联系的觉悟,要有自己不信谣不传谣的心理素质等等。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防疫常态化,供大家参考。
三、《口罩简史》
在全国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时期,戴口罩是出门必备的防护。口罩有什么样的历史呢?
口罩的古时候是“面罩”、“纱罩”等以遮蔽别人视觉功能为主。到元代宫廷中,也就是说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接触到皇帝的食物上,必须遮上自己口鼻,戴上口罩才能为皇帝服务,这是以防护传播功能的“口罩”使用。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要求医生在手术时,戴上口罩。
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改成把医生遮口鼻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后来又改成可以用带子挂在耳朵上、便于封闭装上细铁丝支架,或增加纱布层数等样式的口罩。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肆虐。院长卡普斯提出给患者戴上口罩,这是明确地为控制病源主体而戴口罩,可以大量减少传染面的发生。
1910年末,“伍氏口罩”的设计者,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也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伍连德,他在哈尔滨鼠疫大流行时,他出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工作。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纱布做内外层的中间放一层棉花的口罩,也很快被民众所接受,口罩进入寻常百姓家。防鼠疫取得了胜利。
1929年一场在上海爆发席卷全国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成为了带动了全民戴口罩的大规模行动。南京的鼓楼医院开始了手工生产、并销售口罩,这是中国第一次口罩的生产。
到今天,发展到有静电吸附作用的静电棉、熔喷布的口罩。
历史上从面罩、纱罩、口鼻遮布、后系、挂耳、内充铁丝、简单纱布、棉花填充,高级的静电棉、熔喷布口罩等等。从2003年抗击SARS,再到今天的新冠肺炎预防,口罩带给我们的是简单安心的保护。
四、《今年始泳晚》
堤路廿里骑车练嫩江水瘦多沙滩。
已近五一劳动节,才见杏花开两三。
老草护送出新叶,江鸥不多翔飞懒。
手机自拍偶抬头,网鱼竟有小船远。
常态防疫泳友少,大风偏偏送凉寒。
疫情让人更谨慎,泳者今年始泳晚。
五、《防疫莫松懈》——蔡伯实
君可见我省白衣又披甲,绥芬河再赴战疫瘟。
援鄂刚回家中亲,新冠病毒又入侵。
英雄本有四方志,再战病毒外输进。
防疫松懈疫又起,一人多传哈尔滨。
当官安能不尽职,守土无责遭人恨。
防疫常态化这是中央示,履行初心莫忘为人民。
——见齐齐哈尔医护又援绥芬河,看电视哈尔滨副市长被点名批评两个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