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难报慈母恩(随笔)
退休了,往往在夜深人静时,总会回忆起往昔的岁月,荣辱且当不论,只是有些切身经历与体验,就是永远忘不了的。
我一生中主要从事监管改造教育工作,面对各种犯罪成因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教育固是有其区别与难度。服刑人员中时有违反监规纪律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为了拓宽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监狱也依照上级方针,不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社会帮教活动。根据教育改造中个案情况与普遍性有关联的典型事例,让服刑人员亲属到监狱与服刑人员进行交流的帮教活动。
我还在二监区分管教育改造工作时,因一个服刑人员比较严重的违反监规,经会议研究,决定让其母亲到监狱进行一次以大会形式的帮教活动。
那是1997年3月15日晚,在服刑人员们热烈的掌声中,一位45岁,但却已显得衰老了的母亲,迈着蹒跚的步履,慢慢地走上了讲台。她的容颜很憔悴,到了讲台上坐定以后,她那期待与企盼,充满着慈母般深情的眼神,看着台下几百名服刑人员,很多服刑在这位慈母的眼神下,不敢久视,愧疚的低下了头。当她那满含深情,略带沙哑又近乎是哭泣的声音说出:“各位服刑人员,亲爱的孩子们,凡是做娘的,时时都想着你们啊!”这时,全场悄然无声,许多服刑人又低下头,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这就是服刑人员谭松的母亲郑惠珍老人,一位平凡、勤劳善良的母亲,她对大家讲述了她们家的故事。早在谭松年仅十岁时,她的丈夫就不幸去世了,郑惠珍就独自一人担负起了抚育谭松兄妹二人的生活重担。她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帮老板看商店,早晨还要去洗车。就是这样含辛茹苦地抚育着谭松兄妹二人。谭松的妹妹谭婕很懂事,也很听话,懂得和体会妈妈的辛苦,奋发读书来报答妈妈,考入了贵州师范大学。由此,郑惠珍还要供谭松妹妹上大学的费用。老人经济负担之重,就可想而知了。尽管生活是这样的艰辛,仍忘不了鼓励谭松好好改造。坚持每周末到监狱看谭松,捎带一些书籍和孩子喜欢的食物。有时,经济上极度困难,就只好去卖血,换了钱后,再来看望谭松。这位母亲就是这样,勤劳刻苦,节衣缩食,忍受着生活的不幸与艰辛,为了儿女,也更为了谭松这不争气的儿子,十几度春秋默默地奉献劳作。她对大家一一讲述着这些经历,有时是忍不住哭泣的,台上台下,无不为之落泪。
人终是有灵性的,谭松的良心再现了,他快步走上讲台,在母亲面前跪下,万分内疚哭泣着说:“妈妈呀,我错了,我对不起您老人家啊!我再也不违反监规纪律了。”然而,母亲的心胸是无比宽广的,她颤动的双手,把儿子扶了起来说:“娃娃,知错了就好,我们家命苦,你爸爸走得早,你要晓得当妈的辛苦,要供你妹妹上大学,又要照顾你,以后要好好听干警的话,不许再做出违反监规的事了。”这情景,好伤心、好动人,整个会场,这时只听到服刑人员的哭泣声了。
这位善良平凡,吃苦耐劳的母亲,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对儿女抚育的经历后,又深情地对服刑人员们说:“孩子们,我所讲的并不单是我们家的故事,难道你们就没有一些相同的经历吗?难道你们没有为了你们还在辛苦操劳,已经是很苍老了的父亲母亲吗?孩子们,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好好听干警的话,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狱,为了爱你们的人努力呀!”
这是千千万万个母亲当中的一个代表,是母亲的期盼与呼唤。这时,我想起了民间极辛酸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当母亲背着孩子时,孩子笑了;当孩子背着母亲时,孩子哭了。”我也有慈爱、勤劳、含辛茹苦的母亲,我无法有世间最美的的形容词汇来表达对一切慈爱母亲的尊敬,也无法用文字再现当时那感人至深的情景。那种情境是人世间一个慈母对失足孩儿灵魂的救赎,同时也是对众多服刑人员一次灵魂的救赎!
这时,我才最深切体验到了唐代著名诗人孟效《游子吟》那感人千古,对慈母深情爱敬的诗句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呀,谁能说,儿女对母亲的那一点孝心,就象小草难以报答温暖春光的恩情一样呀!
愿天下做儿女的人们,都能记住——难报慈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