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四月十四轧神仙(散文)
在姑苏,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有个大型的民间活动,叫“轧神仙”。前后共三天,人山人海。
“轧神仙”的“轧”,是姑苏方言,本义是“挤”的意思。“轧神仙”,差不多,就是挤来挤去找神仙的意思。姑苏人,喜欢“轧”个闹猛(闹猛,姑苏方言,热闹的意思),“轧”个开心。
一
“轧神仙,轧的是哪位神仙呢?”小时候,我拉着父亲的衣襟问。
父亲说:“是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父亲还说:“就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里的吕洞宾。”我歪着头一副深思的样子,这条狗怎么就要去咬吕洞宾了,怎么个不识好人心了?好人坏人,脸上又不写字,怎么看得出来呀。想了一会,还是没想通,就缠着父亲讲明白。原来,这条狗是二郎神的“孝天犬”,吕洞宾怕孝天犬被“布画”化成灰,就好心放孝天犬出来,不知好歹的孝天犬就咬了吕洞宾一口。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轧神仙呀?”我又继续问。父亲很有耐心地说:“这吕洞宾呀,那天要化成乞丐、做小生意的,混在人群里做好事,谁找到他就会得到仙气,交好运。”父亲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清朝末年状元郎陆润痒在进京赶考前,去轧过一次神仙。他看到一老年乞丐躺在草席上,手里托着一个茶壶正在喝茶。乞丐的嘴和茶壶的口相接,这口对口的情景,让陆润痒想起了一个“吕”字,便说了一句:“他就是神仙吕洞宾呀。”吕洞宾看了他一眼,回了句:“你这个末代,本事象个状元啦。”没想到,一语成谶,陆润痒成了姑苏最后一个状元。
父亲的故事,也不是给我灌输一些神话色彩,而是让我学会善待每一个人,哪怕是生活最底层的乞丐,也不能歧视,说不定他就是你命中的贵人,说不定他就是给人类有贡献的神人。
“为什么要在四月十四这一天去轧神仙呀?”小小的我,一脑袋的问题。父亲告诉我: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的生日。我们姑苏人,喜欢吕洞宾,因为他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最亲近民众的神仙。吕洞宾得道后,遍游民间,广施善事,扶贫济困,度厄解难。他医学高超,姑苏人奉他为中医祖师。神仙庙里有仙方店,可以看病配药,穷人也看得起,因为抓的是中草药……
原来,轧神仙的目的是为了沾点仙气。谁都愿意有仙气,可以有超越常人的思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对父亲说:“姓吕的有仙气,以后我长大了,嫁个姓吕的。”父亲轻轻地刮了我的鼻子说:“不害羞。”
从那时起,我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便会拉着父亲去轧神仙,一直到1969年下放农村,暂停了十年。
在这十年里,虽然不能去轧神仙,但是我会抓住回家探亲的大哥二哥问个不停。大哥二哥总是说我长不大,我反驳道:“你们大人也是喜欢轧神仙的,不是么?”他们笑笑,不言语。
的确,轧神仙里最不缺的就是大人,以大人为主,带着小孩子一起去的,当然也不少。大人想轧的是神仙,小孩子想轧的是闹猛,其乐融融。
二
回城后,我是大姑娘了。到了四月十四那天,我在想要不要去凑个热闹。父母说,要去,一定去,一年就这么一次。那时,我们住在大哥家,中街路,属于城里头,离轧神仙的地方很近。
阊门内下塘街,有个“神仙庙”,这个神仙庙叫“福济观”,听听名字就能感受到这是给普通百姓带来福运的地方。每年的轧神仙人满为患,因为这条街实在是太挤。
我拉着父亲的手一起去,眼中的情景跟小时候的回忆大不一样。从上塘街的中药房开始就人头济济了,街道两旁的小店门口竖有小蟠旗的,上面写着店名,差不多也算是打个小广告的意思。店门口各色小贩蹲在地上,或自带小凳坐着,口中不停地吆喝着自己的物品,大有“王婆卖瓜,自卖自亏”的意境。
父亲喜欢朝花花草草的绿植摊位上挤,端起一盆细细地看。“爷叔(姑苏方言,大叔的意思),买一盆神仙花,来年发大财。”小贩的嘴涂过蜜,甜得让你心暖,让你手放不下来。父亲将手伸向口袋,乖乖地做了“俘虏”。我端着已经有了花骨朵的茉莉花,不由自主地将鼻子朝上凑,清香,入心,入骨,真喜欢。
四月十四的午后,有些热,走在热闹的街道上,前心贴后背的人群里,汗慢慢地沁了出来。父亲拎了拎领口,似乎想将风灌进衣服里。我看了脸红红的父亲一眼,伸出手想给他解衣扣,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摇了摇头。父亲从不穿短袖,再热的天,他的衣扣也不会松开一粒。母亲曾说他是:不识几个字的老学究。
“笃、笃、笃”,我看到了卖冰棍的小贩。“妹妹,来块棒冰吧,赤豆棒冰,神仙棒冰。”只要是那天卖的东西,都能随意加上“神仙”两字。父亲随了我的心意,买了两支,父女俩边吃、边笑、边走。
朝前走,那些郎中卖药、花农卖花,小贩卖自产自销的物品,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神仙小馄饨”、“豆腐花”,买上一碗边走边看,也是一道风景。最热闹的地方除了“神仙糕”的摊位就是卖“皮老虎”的地方,基本上每个孩子手上都有一只,没几个钱,能让孩子乐上几个月。那“皮老虎”是泥巴玩具,做成老虎的形状,留有空洞,中间用“牛皮纸”连接,抓住头尾,一拉一合,声音便会从虎尾小洞里发出来。这“皮老虎”经不起摔,摔完后,哪怕看不见裂口,也不会再响。
父亲紧盯着“皮老虎”看了几分钟,然后对我笑了笑。这笑,让我脸红,因为有个关于我的故事。小时候,我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一天,去邻居家,“阿有人”喊了几声,没听到回音,我便走近客厅,看见条台上供着一菩萨,浑身泥巴,感觉好脏,我就拿起来,放进水里洗了一会,然后水淋淋地放回原地。回家后告诉母亲:“姆妈,今天我做了件好事,给隔壁邻居家的泥菩萨洗了个澡。”我还得意洋洋等着听表扬的话,谁知母亲立马站起身来,到邻居家赔礼道歉。我再看那个泥菩萨,已经落了形,基本成了一堆泥的样子。这个故事,被全家人当作笑柄,几十年里,常常拿来说,逗我开心,让我的脸红红的。从那时起,我不再喜欢泥巴玩具。
三
姑苏百姓热衷于轧神仙。所以原先的下塘街已经无法满足轧神仙的人群需要,轧神仙的地方一换再换,越来越宽广。从下塘街搬到了阊门南浩街,后来扩展到石路一带。
轧神仙的活动也渐渐的成了商机活动,不再是小商小贩的自推自销,而是有了规模的营销参与。有关部门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商业气氛,就重建了南浩街,既保留着古色古香,又新建了神仙庙,请进了八大神仙。南浩街不单单是轧神仙时热闹,平日里也是人满为患。我们单位同事也会利用吃饭时的短短几十分钟,去那里走一走,逛一逛。特色食品,传统风味小吃,民间工艺品,日用小商品等等深受广大市民喜欢,特别是来姑苏的游客,走一走南浩街似乎就逛了大半个姑苏。
轧神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前后的三天里,有八仙开道,唐僧师徒,舞龙舞狮,仙女仙姑,花船荡漾,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还有民俗表演等等,若是小孩子感到好奇去抓住那些演员穿的古代衣服,演员们不会生气,有互动的会抱起孩子放在肩头走上一段,做父母的或爷爷奶奶带出来的,不急不慌地跟着一起走,孩子在人群里似乎有种“高高在上”的幸福感,满脸的欢笑。人群里,有人拿起手机“咔咔”地照上几张,孩子也会相应地摇几下手。
记得有几年,轧神仙就在我单位门口。我们上班时不用出门,就能看到轧神仙的热闹。门前有一摊位是卖床上用品的,小贩站在小凳子上喊了三天,嗓子都喊破了。我们下了班,脑子里还是他的声音。
那三天里,女儿被老公带来,全当是上班了,陪着我。一会儿老公便带着女儿去转一圈,买来几样“神仙”东西,孩子也不多要,开开心心的。同事问我老公,轧到神仙了么,老公自豪地说:“我们是神仙的后代。”没想到,我小时候的一句玩笑话,如今当了真,真的找了一个姓吕的嫁了。
轧神仙的人群,似乎不怕热,农历四月中旬的天,说变就变,今天三十几度,说不定一场雨一下,明天就是二十多了。而且这天气说变就变,一片乌云,天黑了下来,接着便是一场雨。而这突如其来的雨,人们都不当是一回事,不用躲避,说是“神仙雨”,越“笃”(笃,姑苏方言,差不多是淋的意思)越开心,每个人都像个小鸭子,喜欢在雨中享受着快乐。
年年轧,年年神仙不一样。白天的“神仙”有点累,不太愿意出来,怕太阳晒,怕晒黑吧。傍晚时,神仙大聚会,人们吃了晚饭,蜂拥而出,都来轧神仙,看表演。三天里,人流量有几十万。姑苏成了“空巷”。忙坏了交警,忙坏了管理人员。封路,封车,连公交车都改道。这种场景,连我们这种“老苏州”都“叹为观止”。无形之中,给石路商圈带来了利好,石路银河广场,夜晚七点半,文艺节目连续不断,其中有“八仙”的表演,有民俗曲艺的演出,有姑苏特有的音乐专场,还有姑苏的民族歌舞。站在那广场上便可以欣赏到姑苏的大部分传统文艺曲目,一直要热闹到近十点才散。
有官方报道,总结出四句话:“轧在南浩街,食在老街坊,购在新石路,游在古山塘。”可想而知,轧神仙的民间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四
又是一年一度的“轧神仙”活动快要来到了,可是今年因为疫情,怕是无法轧闹猛了,八百年的民俗轧神仙只能开启云模式。有关新闻报道里表示,民俗活动将于5月6日至5月8日亮相,开启云模式,推广七大“云”主题线上活动。这是一种新奇的活动,一种神奇的“云逛街”,把神仙庙、石路广场、南浩街、北码头、以及阊门搬到了线上。
如何将传统民俗通过线上展示,催生无限商机,成为江南水乡最盛大的民族狂欢节,这成了一个难题,也考量着姑苏有关部分的硬实力。
姑苏轧神仙,是民间的一种传统,也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更是姑苏的一种文化标识之一。云模式下的轧神仙,也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姑苏的民俗,了解姑苏的人文以及政治经济,这也算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