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抬举(散文)
早上乘地铁去省人民医院检查,满车厢的乘客佩戴着或白或黑的口罩,各自低着头划动着手机屏。我像坐着的乘务员用好奇的目光四处打量:不用说,这些人基本是城市里的上班一族,日复一日地在固定的时间走固定的路线,跟着感觉走;只有大爷大妈才气定神闲地坐着,不时眨动眼睛,耐心等待车子到站,好下车奔自己的前程。十几站路够我坐的,我也掏出手机,用安康码应用程序打卡,顺便查阅当地的电子报。周五有副刊,看今天哪些熟识的文友被编辑慧眼相中位列同版。“瘦出健康”的标题似曾相识,我放大字号查询作者,居然是在下。它投出去一直杳无音讯,我随后又构思了一篇千字文发出。如今,写手如林,高人济济,都盯着报刊有限的版面,予夺大权掌握在有操守的编辑手中。读书日、母亲节等节点,副刊免不了要发挥其独特优势,常规稿展台逼仄。事过境迁,我断了它能见天日的念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兴奋之余,我截图发给坐我对面的女儿,让她分享我迟来的望外之喜。她回复我一串鼓掌的表情,附言“养成健康的习惯”,并无只言片语的交流。孰轻孰重,谁不清楚?这不过是跌倒在地,抓到手中的一把泥土而已。
忽略养生酿成恶果的惨痛教训,令我珍惜余生。我向来内敛,不愿招摇过市,这回,特意模仿勾践卧薪悬胆之举,难得潇洒走一回地将用稿图片发朋友圈。片刻工夫,表妹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我愈后恢复状况。都是过来人,流泪眼观流泪眼,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健康的重要,我避重就轻,调侃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还是共勉,轻轻松松地向前走,不必一味地舔伤口,徘徊庭树下。在福建打工,久未联系的堂弟看到朋友圈,也与我视频,要验证我是不是面容清瘦,锁骨凸起。点评的除亲友同事同学同好外,反馈平平。想想也是,我一介草民,谁犯着关注你,为你拥趸抬举。这我不难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欣慰的是,已是耄耋之年,不会玩微信的贺老支书,骑着电动车到街上取报纸后,特意发来短信:“今看报,大作发表,特祝贺!文章,文意都好,说实际还须营养。请多保重身体。祝创作丰收!”屏短情长,体贴入微,读罢心里暖烘烘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回电话款款道谢。纠结的是,人抬人高,水抬船高,我常为你点赞,你却一再忽略我。试玉已烧三日满,辨材早过七年期,以后用不着犯贱,热脸凑人冷屁股。
去年,收到鼎鼎大名的作家林先生的签名书,因手头琐事困扰,静不下来细品,写书评自是无源之水,我索性推荐给同事阅读。他打开阅读后欲罢不能,一个劲地称赞:的确是当今的一部好书,待人接物的座右铭。这更坚定了我写读后感的决心。防控疫情期间,我宅在家里,捧着它围炉细读,每每颌首击节,仿佛老友抵足夜话,不知东方既白。就着手机以食指勾画敷衍成篇,斟酌词句,将它私发给同道把脉,怕才疏学浅唐突美人。“写得很用心!喜欢。”文友的肯定,促使我爽快地交卷。一周内,我在某知名的公众号中读到了自己撰稿的书评。拙作只是波涛汹涌的浪潮中最不起眼的一小朵浪花。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人脉资源匮乏的时候,犯不上怨天尤人,紧要而经久耐用的做法还是自立自强,在滚滚红尘中炼就被广泛需要的能耐。你一旦拥有了强大持久的凝聚力,自带光芒,还会在意别人是不是关注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