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夏】额尔古纳河之夏(散文)
2019年7月24日,大暑节气的第二天,“三伏”天的中伏,一年里夏季最热的几天。手机上显示,家乡石家庄当日气温28-36度,已是连续5天的桑拿天气了,你尽可以想见,此时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乡亲们的生活。然而,乡亲们却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蒙古高原的一个叫做“室韦”的边境小镇上,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上午8时许,木栈道上的我们,都不得不穿着防寒服,戴着帽子,缩着脖子,来抵御来自额尔古纳河上的瑟瑟寒风。手机上显示当地天气:多云,气温0-9度,风力4-6级。——哦,那是怎样的一个三伏天道!
室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据知,室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称谓,西方有人考证,这两个字应该是“鲜卑”的同音字。史料记载,在汉代,室韦是匈奴东胡的一支,是现代蒙古人的祖先,而今,人们就将这块紧邻额尔古纳河的地方叫做室韦。
站在额尔古纳河高高的岸边,脚下宽广平坦的河滩地里,绿草如茵,“蒙兀室韦”四个白色大字以及一把马头琴的形象,异常鲜亮地矗立在蓝天与碧草之间。从经过大字旁边的牛马判断,每一个字估计都有四五米高,一间房子那么大,只要你放眼望向对岸,无论从哪个角度,“蒙兀室韦”都会率先映入你的眼底。蒙兀室韦,也叫“失围”“失韦”,唐朝称之为“鞑靼”——这里是蒙古人的源头,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岸边小广场上,一尊金色蒙古马雕像高高跃起,基座上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录——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今天,我们要从室韦到满洲里,沿着国道301,紧依美丽的额尔古纳河,驱车400余公里,开启我们一天的夏日旅行。——哦,那是怎样的一段美妙行程!
在传统的观念里,皇天后土,天公地母,天行健,地势坤,早已是习惯性的认知,而到了蒙古高原,这个习惯似乎得要改变一下。有一首德德玛老师唱的蒙古族歌曲,叫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词是诗人席慕蓉题写的。德德玛老师的歌声悠扬,情思深远,荡气回肠,显然,这里的人们,更愿意把柔美多姿的河流比作母亲,额尔古纳河也自然就成了人们神往的地方。
我的心爱在河湾
额尔古纳河穿过那大草原
草原母亲我爱你
深深的河水深深的祝愿
……
额尔古纳河是蒙古高原的母亲河,其正源是海拉尔河,贯穿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河,蒙古语意为雪水之河,大兴安岭漫长冬季的积雪,造就了这条河流的源头,形成了额尔古纳河的滥觞。海拉尔河由东向西,绵延七百公里,涵养了整个呼伦贝尔大草原,鼎鼎大名的呼伦贝尔市,就在海拉尔河边,去过的人才会知道,其实,呼伦贝尔市政府,就坐落在海拉尔区。海拉尔河一直流到中俄边城满洲里附近,折返北向,这才正式更名为额尔古纳河,一直到漠河,估计也就是北红村吧,汇入黑龙江。
请让我先说说国道301。就跟黑河到漠河的331国道紧紧依偎着中俄界河黑龙江一样,301国道紧紧傍依着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沿着边境线,随着河流的走势,跟着丘陵的起伏,蜿蜒曲折,迂回盘桓。只是,没有了331大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森林遮挡,而换成了浩渺的天空,广袤的草原,连绵的山丘,蜿蜒的河流,视野更加开阔,画面更加丰富了。
今年夏天这里雨水少,本来闻名世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此时的青草才能勉强护上地皮,好在天地辽阔,我们根本无需近观,尽可遥看,弥望的依然还是绿色主宰的世界。山丘是绿色的,山脚下绿色的麦浪翻卷,山坡上绿草连绵,一直到浑圆的绿色的山顶;河滩是绿色的,脚下的浅绿,渐远的翠绿,水边的油油的深绿,还有一座座葱绿的沙洲;树木是浓绿的,只是不多见,只在路边、水岸或者绿草的深处,一丛或几簇或一带,做绿色的点缀和边缘。
额尔古纳河流域没有崇山峻岭,水位落差不大,因而水流平缓,虽然风很大,也应该是丰水季节,然而,一路上从没见到过波浪翻滚汹涌澎湃。再加上河流多回环婉转,这也是造成水流平缓的必要条件,就跟盘山公路一样,为了降低坡度,因而多了许多迂回。如果在源头,那些称得上河流滥觞的地带,这样多的河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曾到过新疆天山南麓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其中一处著名的景点就是十八道弯,景色确实美丽神奇,只是,那毕竟是源头,河流规模毕竟还是小得多了。额尔古纳河已经形成泱泱大河,如此多湾,不能不说,这才是真正成就她美丽与神奇的地方。
额尔古纳河上有多少湾?我不知道,反正跟她接近的时候,从来都不是一条平铺的大河,一直就那么蜿蜒漫迴,画着各种各样的美妙的曲线的。女子的柔美曲线,我也不知道在面对额尔古纳河的时候,会逊色多少。这里“S”形随处可见,“U”形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几处都是大大的“Ω”形,估计只有练瑜伽或者柔术的女子才能做出如此的造型吧!我们不得不且行且驻,走走停停,一次次投入到那一个个温柔多情的湾里。我也一直在责怪自己摄影设备的不足,不能配上一个更大的广角或者蛙眼镜头,一张照片摄入全景,纳入全貌。无奈之下,只能分区域拍摄,指望后期拼接了。
没有雨,但云却很多,很厚,很丰富,加上视野开阔,我们又像在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一样,看遍从头顶一直到天地尽头的满天云朵。只是,这里的云有温柔多姿的弯弯的河水映衬,还有起伏连绵的山坡草原的陪伴,不像北大荒那般清一色的庄稼地,只会油油的无聊和寂寞罢了。
还有草原上的马、牛、羊的呼应呢。绿草虽然不甚茂盛,但从成群的牲畜一个个滚圆的肚囊上看,它们显然已经很满足了。天地接壤处,漫漫云层下,绿草覆盖着的山坡倾斜成一个绿毡子一样的斜面,牛羊马都是一个个红的白的或是灰的小花,点缀在绿毡子上,毫无声息。一位牧人,就一位,骑着一匹红马,单人独骑,远远的,正好站在那条斜线上,像一位将军一般,漫不经心,而又镇定自若地调动着自己的千军万马。——哦,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空旷的滩涂上,几十个草捆子随意也是有秩序地排列着,像是散落在田野里的碌碡,也像是造纸厂巨大的纸卷子。是去年的没有用上的干草吧?或者就是今年打下来晾晒在这里的?草地上分明还保留着刈割后的痕迹。
我们无法靠近去辨识,就在301国道旁边,五六米远的草地里,永远都会有一道铁丝网,若隐若现;也不时会有一蓝色标牌,明确告诉你,这里已是边境线,不得擅入。即使是比较广阔的河滩地吧,你已经从山坡上下到几十米远的河道里了,马上就要到水边了,那道铁丝网就会毫不留情地出现,将你跟河水隔开。额尔古纳河毕竟是界河,只可远观,绝无亲水亵玩的可能。——哦,那是怎样的一条河流呀!
1689年9月7日,正值清康熙年间,由于沙皇俄国的扩张,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屡有边界冲突,康熙皇帝在平定了南方的“三藩之乱”以后,腾出手来,给来犯的俄罗斯军队以坚决的回击,并且几乎是大获全胜,后来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让大清的谈判陷于被动局面。为了镇压噶尔丹,清廷被迫让步,与俄罗斯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独立国之间的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此,将包括贝加尔湖在内原属中国的大片土地,割让给沙俄,额尔古纳河也从此成了中俄界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大清帝国全权大使的索额图,头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使用的国家名称是“中国”,《尼布楚条约》里,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都是“中国”与“中国人”,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记载下来,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我忽然明白了,著名作家毕淑敏给她的一篇游记取名《在海参崴闭上眼睛》的用意了,她写道:在海参崴面对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时,我们无话可说,只有闭上眼睛,听凭血液澎湃地涌动。
我不想拉仇恨,可历史就在那里明明白白记录着,任凭你怎样去躲避,都无法绕开,你必须要面对。所以,我不能闭上眼睛,我要看这美丽的河山:云层很低,很厚,翻滚着,漫卷着,偶尔在云朵的缝隙,露出块块蓝天的肌肤,蔚蓝蔚蓝的,俯瞰着绿色的草原、山坡,还有如镜子般平整、如母亲般温柔多姿的额尔古纳河!
哦,忘不了,额尔古纳河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