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罕井访古(散文)

精品 【流年】罕井访古(散文)


作者:柱杖敲夕阳 白丁,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94发表时间:2020-05-14 09:49:03


   古城在罕井镇的西北五公里处,与白水县城沟壑相望。
   三面环水谓之渚,三面环沟谓之卓。古城三面环沟,从空中俯瞰,状似龟形,前厚后薄,头向东北,尾向西南,与古城村相接,构成了古城唯一通向外界的平直通道,此处建有古城唯一的一座城门。
   古城的南门依城墙墩夯筑有一个小庙名曰高山媒母庙,俗称娘娘庙,始建于民国,是乡民求子索药祈福护佑之地。古城的沟东是南河,有一座高架铁路桥横贯东西,从古城东的沟壑半腰蜿蜒向南而去,这座铁路桥高达八十多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当时是全国最高的铁路大桥;古城的沟西是营房沟,传说是过去年代护佑古城的军队驻扎的营地;沟北是西河,遗有“西河遗址”和碗窑遗址群。有时地名就是这么奇怪,这儿有南河、西河却无北河、东河。从南河、西河远眺,古城雉堞嵬峨盘旋于千寻之上的沟畔。
   古城现存是明朝初年的城墙残留,四周雉堞清晰可见,从古城东、西、北三面远观三个方向都似有五个雉堞,位于城北的一个雉蝶向东北方向突出孤立于千寻沟畔,这个雉堞就是龟形古城的龟头。古城的古名叫南临川,我一直思考为什么会叫这个地名,大概原因一个是这个地方统称临川而居于沟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龟形古城南部的龟尾与东党川相连,取南临东党川之意吧。
   当地人说古城曾是古粟邑城,现存的是明代南临川县旧城遗址。古粟邑县县城遗址究竟位于什么地方?历代志史均无明确记载,当代编纂的志史说古粟邑县城在在白水县城西北七十里处,是根据考古推测的。当地人传说县城选址时最先是南白牙(彭衙),但此地是凤凰的栖息地,人鸟相争,凤凰怒不可遏,用利爪刨地,一飞冲天,这就是白牙坳的来历,因此故,南白牙而废设县址。古城周围村民则说县名一叫粟邑,二叫白牙,三改白水,这儿才是真正的古粟邑县城遗址。给出的理由是先有粟邑县治,这个城址位于经济重心地带,一直到明代以前罕井地区都在白水管辖之内。
   乱世修险城。古城三面环沟,壑深千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在古代选择城址多以军事要塞俱多,先驻军后移民,因城而市;古城西邻东党川,东西南北道路通达。有志载:元末兵乱,同佥、陆大用两位县衙知事,建县治至南临川城,故今日古城村。明朝开国之初,以丁华兼摄县事。后记随官兵来到古城遗址,视目古城疮痍,房倒屋塌,民众迁移,后又迁址龙门洞旧址。但仍有许多民众不愿离去。后丁华顺从民意,放弃北迁之事,率民众修复焚毁的城池和庐舍;修筑城墙、天坛、地坛等80余处古址,南临川县城再现昔日辉煌。
   古城修复后的几年里,雨僝云僽,洪涝频繁,南北两地往蹇来连,时任县令张三同将县城又迁回龙门洞。随着县城的北迁,白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北移,这为沟南的罕井划为蒲城县治埋下了伏笔。由此推测罕井辖权的划分与白水县治从古城北迁有很大的关系,时间也较为契合。昔日古城几经岁月拷打,只留下如今空城池文化遗址,古柏、雉堞、残墙等多处古文化遗产,城内及沟畔上仍散有许多残破的古砖瓦片。当地村民说前些年他们在古城翻耕土地时曾挖出过长达两尺的完整的古代瓦片。
   志载白水历史上曾有南泉县之称,县址在县南数里,具体不详,至今仍无定论。志载的南泉县年代时逢五胡乱华时期的五代十国,县南数里而建的南泉县城址推测有两个地方为宜,一为罕井,二为古城。即为乱世,当选险城,罕井无险可守,沟深地险的古城才应是南泉县城址的理想选择。
   “西河遗址”位于古城的北部西河村南湾的舌状台地,西高东低,三面临沟,有十四个台埝。沿古城西河一带,陶土储量丰富。《王志》载:“雷祥……能医善陶,所造瓷器,精工绝人,世谓雷公器也。”。《梁志》载:“窑器,出西河坡。”又有志载曰:“碗器,出县西河。瓷器,出西文化河。”
   上世纪在台地断崖上的灰土层中,挖掘出土了一批陶罐残片,其中出土的带纹灰土夹砂陶残片极具考古价值,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居住点。十多年前,我陪同北京的一个摄制组拍摄白水河铁路大桥,那个导演的爱人是个考古专家,耳濡目染的他也具有了这方面的专业现场经验,他当时在古城的半腰高埝上挖出了石斧和石钵残片。
   “西河遗址”的发现佐证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在此生活居住,并能烧制陶器。在传说中尧帝凿井以前,人们逐河沟水源而居是最理想的选择,沟畔可凿洞居住,河水即可解决饮用,肥沃的河滩地也提供了从游猎采摘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良好条件,古城周围的西河、南河等为古人类提供了最为理想的栖息地,类似于“西河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古城周围还有四十多处。
   在西河,当地大人至今教小孩子不准说“贼”字、“偷”字。西河碗窑上还有硬规矩,有人来偷碗,也不能喊“贼”,只能不出声地追。据说这是为了避讳雷公当年在西河偷釉子土的事,这些规矩从古一直传到今。雷公所在部族生活在大雷公小雷公一带,因意外失火而发现抹在藤筐上的泥巴变得坚硬而发明创造了碗,因其击打时发出嗡嗡的响声,雷公称之为瓮,这也是今天我们将大的陶器产品称之为瓮的来历。但是用泥巴烧制的碗有一个至命缺陷——沙眼太多渗水太厉害。一次远行出猎雷公来到了外族居住的西河老崖下,就地取土捏碗烧制,所制之碗不但光亮还不渗水,这些崖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釉子土,俗称瓷土。西河人说雷公当年就是在西河“偷”的釉子土制成了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食用容器——世界上第一只瓷碗。当地村民言之凿凿西河才是传说中的陶圣雷公的造碗地。明、清时期,古城周围陶瓷业繁盛,仅西河坡一带就有窑场一百多家,产量达千余万件。现在西河仍存有古陶瓷窑群址,当地的村民随便用锨就能从土埝中刨出大量的碎瓷片,田间地头到处散弃有烧用过的碗笼。分布在西河的碗窑,规模名气较大的有后窑,南台窑,嘴嘴窑,当中窑,窑神庙窑,北坡窑等。西河碗窑千百年来手工制作,所制陶器虽属粗瓷,但制作精美,传统彩绘,以白色为底,蓝釉着花,粗旷有力,拙美可溢。当年西河碗窑可制品种达二十多种,现在随着碗窑产业的消亡,民间老艺人的逐渐故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年西河碗窑著名的瓷品主要有黑沿白元碗、猫沿碗、福字老碗、苜蓿花碗、马蹄碗、梅花碗、盘子碗、黄碗、大品、窝弓碟子、七寸五寸的碟子、猫头罐、拳头罐、大罐等,其中以苜蓿花碗最为流行和精美。民国时期,随着陇海铁路线的开通,江西等地的瓷器大量运销陕西,古城瓷窑遭到几近毁灭性打击,最少时西河的碗窑仅存四五家。建国以后,西河的碗窑生产得到恢复,八十年代达到顶盛,以县办企业八一陶瓷厂为代表,西河建有轮窑达140多个,从业人数近两千人。
   千年炉火十里碗窑,繁盛的市场交易和众多的从业者造就了古城在当地的经济中心地位。钮琇诗云:“版屋仍遗俗,高低缀远岑。窑村瓷五色,煤井繘千寻。马习沟行险,人安穴处深。秋来看似锦,柿叶满霜林。”
   一幅极富画面感的古城西河秋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古城的深秋,飒飒秋风,层林尽染,漫山遍野黄澄澄的柿叶就像给西河铺上了一层金色的锦缎,关中风情的用土木搭筑而成的房屋随台埝梯次建筑,远近高低分布在崖畔之上。在西河的瓷窑中煅烧着五光十色精美的碗器,南河沟中从深达千寻的深井中用辘轳提索着煤炭。繁忙的马队穿梭于险峻的沟壑之间,深谷中的碗窑和煤井才是商贾们的目的地。
   “古城九窑十八卓,窑卓不同各特色”。先说“九窑”,我们看看古城周边的自然环境就会明白——古城东部是桥沟,北边是西河,东、南是南河,白水河贯穿其中,而这些“窑头”村,原来的老村庄都是位于沟掌或者沟窝之中。他们在沟崖下面挖土窑、修院落,依崖而居,既经济又实用。至于这些处于沟边由窑洞构成的村庄为何叫“窑头”?有一种说法,这些村庄大多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村一品”,手工作坊加上居地为窑,比如做豆腐的叫豆腐窑、烧石灰的叫石灰窑、烧瓷碗的叫碗窑等等。那么,“九窑”都包括哪些村庄?坊间普遍认为“九窑”是指梁家窑头、董家窑头、胡家窑头、陈家窑头、王家窑头、郭家窑头,窦家窑科、苏家窑、窑科等九个村子。
   究竟为什么称为“卓”,而不称为村、庄、堡、寨等呢?通识认为三面环沟称为“卓”,但有人认为“卓”是高地的意思,按此意“洼里卓”则无法解释,还有人称“卓”是“庄”的土音,与山西移民有关,那么山东等省也称“卓”难道与古城当地口音相似吗?有人考证古城一带将村庄称为“卓”初始为民国。至于“十八卓”应该是泛指,古城周围其实只有和家卓、西和家卓、范家卓、小卓、上徐和卓、下徐和卓、富卓、李家卓、刘家卓、耀卓、洼里卓、卓子、新卓、卓卓等十四个称“卓”的村子。
   古城周围川塬沟壑,山峁河洼,丰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周围村落独特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村名。除了叫村、庄、卫、堡、寨外,多以地理地貌特征命名。从罕井响石盖一路向北,依山丘而聚居的像红土“坡”、官道“畔”、高“埝”、任家“山”、故现“岭”、槐树“梁”、山东“头”、张家“洞”、傅家“窑”;有沿河川而生活的像朱家“河”、田家“湾”、兰家“洼”、薛家“圪”、杨家“沟”、秦家“滩”、张家“船”;三面环沟居住在高地的如刘家“卓”、台“塬”、云“台”、云“门”;有的地方显然是平川,像许“道”、潘家“原”、史家“坪”;有的地名干脆走象形路线,黑豆“嘴”、马蹄“畛”、井“耳”、南白“牙”、北白“牙”、南鹿“角”、北鹿“角”;有方位之称的如“东”方里、“西”方里、杨“上”、杨“下”、西史家“塔”;“凉水泉”、“悦耳”、“落雁”、“禾背”、“放马”、“百草”则显的很有诗意。还有的地名简直一点“底”也不摊,显得很是随意,如“上峁”、“下峁”,“上河”、“下河”。最有意思的两个地名一个是“鼻子梢”,另一个则叫“圪蚤腿”,还有一个更牛的村子叫“富平”。
   在罕井响石盖附近有两个村子一个叫上尧科,一个叫下尧科。其实这两个村子最初的名子应为上“窑窠”,下“窑窠”。古城周围的村子凡叫“尧”的,都是由“窑”字转化而来的,叫“科”的都是由“窠”字转化而来,“窠”字有村、庄之意;禾由壑转化而来,如尧禾,本名应为窑壑,建国后以同音字代之而改为“尧禾”。
   俗语云:身边无风景,这其实是一种审美疲劳。中国人当前的旅游理念还停留在观景购物上,在一些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目前的旅游还不能叫旅游,而是满世界到处“乱窜”。旅游其实是一种深度的身心体验,观风景、品饮食、看建筑、问风俗、研人文,需要一种静慢时光的心灵歇息。
   一幅辋川图,千年诗画情。“临川烟雨”就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胜景。古人将其誉比于王维笔下居住的“辋川”。明人黎世和《临川烟雨》诗云:“一溪细雨一溪烟,点染春光花柳天。花以淡浓时半醉,柳因轻锁日三眠。山腰溟漠青疑断,渡口迷离碧自连。散步却从溪上望,辋川曾否胜临川。”临川位于现在的罕井北三公里处的南桥,旧为乡士大夫居处游宴之地。每当春夏山谷阴雨时,南河之上烟水相连,引翠凝光,笼花罩柳,川桥亭馆,在远近淡浓间如水墨泼画,堪比辋川之图景。
   “白水东流感岁华,小桥乱石径横斜。天涯知己今何在,逝者如斯逐浪花。”清人的一首《过南河桥》使人顿有一种物换星移几度秋,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感慨。锦瑟华年勿余恨,莫等秋悲忆枉然。珍惜当下,流年似锦,光阴不负,静默如初,不怨过往,不畏将来,人生没有永远,来日也并不方长。
   近处风景无限好,临川烟雨胜辋川。
  

共 45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了作者的文章,很自然地就想到了一句:不是我们身边无风景,而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是啊!“近处风景无限好,临川烟雨胜辋川。”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真实情况的描述。作者不急不缓,有张有驰地从罕井镇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地方特产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引今据古的证明,把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镇写得栩栩如生。最主要作者还从这些叙述中,找到了中国人旅游的弊端“乱窜”;作者认为:“旅游其实是一种深度的身心体验,观风景、品饮食、看建筑、问风俗、研人文,需要一种静慢时光的心灵歇息。”我很赞成作者的观点,觉得他太能看出问题的症结了!另外整篇文章文化底蕴深厚,有纵深的历史感,思路清楚,描写生动。是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个人推荐阅读。感谢赐稿流年!【编辑:嘉禾】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51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嘉禾        2020-05-14 09:51:13
  作者文笔老练,思虑深厚,是一个成熟的文字工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柱杖敲夕阳        2020-05-17 14:49:25
  非常感谢您的点评和编辑,期望今后更多的帮助与交流。
2 楼        文友:奉先草民        2020-05-15 14:50:42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娓娓道来,认真考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柱杖敲夕阳        2020-05-17 14:53:46
  感谢点评,多多交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