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邓正罡:竭力土家文化的传承者
邓正罡,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心、身、言、行皆有四正。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为了传承土家文化,始终有一股倔劲儿穿插在他的骨子里。
还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听说长岭公社有个叫邓正罡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是书法了得。那时候我还没有参加工作,及至我参加工作以后又因为工作的缘故未能拜见。过后的几年,大概是我准备写《水布垭风情》的时候下乡采风,终于谋面。恰如他的名字一样给我一种干练才气的印迹。再见正罡是在2020年5月的一天,因为采风发现了清乾隆皇帝钦授给川陕巡正从一品邓书“三百甲子”的扁牌,打听了好几个人,都推荐我去找邓正罡。当我打通他的电话,热诚的言辞让我感动,约定时间他一直陪同我走完采风的全过程。串乡的时候我问及他的年纪他才告诉说今年72岁了,让我惊讶而惭愧!
近距离几天的接触,这位已越古稀的老人(姑且称作老人)对土家文化的研究和执着追求让我不得不钦佩。
1948年出生的邓正罡,老三届高中毕业。下学后,随父母耕耘土地,在乡土中寻找快乐,用琴声拉出生活的旋律、用毛笔书写人世的沧桑。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他要从文字中找回属于自己的爱好,以此来慰藉疲惫的灵魂。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覆盖人们的视觉,土家文化渐渐失传,甚而被人遗忘。从小喜欢文艺的邓正罡却认为,社会发展前行,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富裕的人们精神却不断贫瘠,从此他就有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挖掘土家民族文化。劳作之于走村串乡,虽然辛苦却其乐融融。在山水中游离,激发他潜在的灵感,创作出华丽的绝章。诸如:《首登石桥王家堡览胜》
荧台深山不觉深,松为近友雀为邻。
每逢佳节迎亲至,信手可拈一片云。
武陵山峰映蓝天,龙桥石门锁云烟。
驻足墓台览四野,山走龙蛇漫一川。
邓正罡生活的沃土似乎就是他创作的灵性。因为在他家乡有着厚重的土家文化,一旦挖掘绝对是对社会的奉献。所以当邓氏家族倡导叙谱的时候,众推他为理事,并主笔修谱。几年的时间,一部洋洋几万字的《邓氏家谱》问世,这对他的创作又是一次升华。
谁也不能想象,在没有一分钱的薪资甚至还要倒贴旅差费的现实中,邓正罡几十年的坚持让人不可理喻,只有业内人士方解过中滋味。对于一个灵魂富裕的人哪怕是金钱上一无所有,依然生活得倘然。邓正罡用坚持实现了他的夙愿,终于在2013年与人合作编著了《巴鹤民间》,这是一本在巴东、鹤峰以及清江沿岸民间流传古老几乎被人遗忘了民间故事,可以说他们是在拯救文化或者已经拯救了土家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五年以后的2018年,又与人合作结集编著了《巴山乡土文集》。几十万字的文集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心酸。不为别的,为的就是那份追求和执着!
艺术源于生活,其实生活无处不是艺术。这就是邓正罡几十年在生活中完美他所崇尚的艺术的源泉。
一直以来,对生活的态度,邓正罡都报以严谨。不管经历什么样的磨砺,但对于土家文化的追求依然是孜孜不倦。
和邓正罡一起采访,目睹了他的书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锋利的着笔,哪怕是一点、一撇、一捺中饱含刚毅和柔性,正如他的人格,不管外人怎样评价他对文化的追求,他始终如一坚持着他看准既定的路子。在他认为,民间故事、谚语、诗、赋、对联无不是文化。为了生活,他抢抓季节劳作;为了追求,他抽空挖掘采访,正如他自己为自己写的一幅对联:“田有嘉禾时望春风时望雨,家无别物半藏农器半藏书”。
现年72岁的邓正罡并不以他的年迈而放弃对土家文化的追求。在我采访挖掘民间文化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陪同我爬山坡、下沟壑、冒风雨、顶炎热,用他的话说只要是传承文化的举动,他从来就没觉得苦过。
西下的夕阳总是把它的余晖播撒在苍穹的大地上。晚年的邓正罡仿佛就是夕阳,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土家文化挖掘发扬的传承路上。正如他自勉的诗文:
土家文化永流芳,
先贤多越万仞山。
吾今古稀未作闲,
但将余热放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