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新生】“偏心”婆婆(散文)
我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偏心”婆婆是我的婶娘,其实严格地讲,她应该是我的伯母,只因婶娘的大儿子是我的二连襟,而大连襟却是我的二哥。因为这个原因,伯父便同我父亲商量,认我父亲为兄,伯父则甘愿为弟。而他们老兄弟的这个私下协议,竟然得到了我岳父的赞同,于是伯父便成了我的叔父,无论是在私下场合还是公开场合,我们都只能把伯父叫“叔”,也只能把伯母叫“婶”了。
一
婶娘的“偏心”,是二连襟弟兄六人私下和公开“抱怨”出来的。
认真究其原因,竟然是婶娘一直以来总是偏向于几个儿媳妇,哪怕她的几个儿子是占理的一方,在婶娘面前却总是无理的。就因为这个原因,二连襟兄弟六人经常“叫苦连天”,抱怨他们的母亲是天下最偏心的婆婆。
婶娘的娘家姓杨,但是我不知道婶娘叫啥名字?在我们那个地方,晚辈也没必要知道长辈叫啥名字,只要知道他们是你的长辈就行了。
婶娘的娘家兄弟叫杨旮旯,真名我不知道叫啥,只听到大人们都这么叫,我们自然也随着大人们这么叫。好在杨旮旯并不生气,谁叫他“杨旮旯”他都脆生生地答应。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的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假如人类一开始都叫什么牛啊猪啊狗啊什么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婶娘是个薄嘴唇的贤惠女人,做事比较麻利,性格也是叫嘎嘎的。尤其是一张巧嘴能说会道的,几乎能把死人说活,能把凉水说得当煤油点灯。这话并不夸张,婶娘的一张巧嘴的确是村子里劝架的利器,无论哪一家发生矛盾,村干部劝不下来时,都会请我婶娘出面调解。说来也真是怪了,有些看似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只要我婶娘出面说几句话,顿时变得风轻云淡、和风细雨了。
婶娘那个村在没有与我们天宝山合并之前,叫城门沟村,当时城门沟村村长王学兵多次求我婶娘当村妇女主任,我婶娘总是笑着说:“王村长这是抬举我了。我年轻的时候都没当干部,现在都快七老八十了,咋会去背那个‘葫芦’?”婶娘眼见王村长很失望的神情,接着又说:“不过也请王村长放心,劝架劝和的事情我还是会做下去的,因为这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哪个不愿家庭和睦呢?不过也请王村长放心,如果有王村长都劝解不下来的矛盾,只要王村长说一声,我还是会去劝解的。”就这样,我婶娘成了城门沟村的编外妇女主任,村里但凡有吵架闹事的家庭矛盾,都会请我婶娘去主持公道,直到两村合并到一起,我婶娘也随着二连襟迁往随州居住,才结束了婶娘的编外妇女主任的使命。
二
婶娘虽然特别会劝架,但是我却发现婶娘特别偏心,每次都会偏向于女方,只在少数时候偏向于弱势的男方。特别是在她几个儿子儿媳面前,她这个偏心的倾向便特别明显。哪怕她的儿子再怎么占理,她也会训斥得儿子们抬不起头来。
我在私下里曾经总结过婶娘的劝架技巧,那就是婶娘始终偏向于弱势一方。在婶娘的心里,女人总是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始终都是弱势的一方。好在婶娘的几个儿媳都不怎么霸道,性格也都是柔柔的,不然的话,婶娘便有了助纣为虐的嫌疑。说来也真奇怪,婶娘虽然每次都把自己的儿子收拾得服服帖帖抬不起头,儿媳妇们却并没有借此长势,反而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和和睦睦。
其实,婶娘在劝架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味地偏向于女方,遇上那些弱势的男人,她同样也会偶尔改变一下偏心的方向。我记得婶娘到城门沟一组宋学存家里劝解夫妻矛盾时,就狠狠地把宋学存的妻子徐化美给收拾过一通,收拾得徐化美当着我婶娘的面,痛哭流涕地给宋学存道歉订保证。那次劝解之后,徐化美再也没同宋学存拌过一次嘴。
宋学存是个上门女婿,也是个病退回乡的退伍军人,体质比较弱,干不了重体力活,所以经常被徐化美训斥得像个灰孙子一样。那次王村长之所以请我婶娘出面劝解,主要是因为宋学存被徐化美训斥得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婶娘从王村长那里了解到矛盾的起因后,对徐化美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深刻地分析了徐化美同宋学存之间的矛盾根源,促使徐化美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敦促徐化美向宋学存诚恳的道歉。
二连襟曾经私下里跟我说过:“我妈这人最见不得强势的人欺负弱势的人,我们弟兄之间两口子闹矛盾时,我妈总是主观地认为是我们的‘不对’,总是‘偏心’地批评我们。即使明知道是她儿媳的问题,也会偏向于她的儿媳。我妈常给我们说的是,媳妇是用来哄的,不是用来欺负的,有本事你到外面使去,别在媳妇面前逞能。过后我们自己一反思,证明我妈说的很有道理,夫妻之间本来就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应该互相理解的。”
有一次我去婶娘家做客,遇上老四余兴富同他媳妇李明翠吵架,吵得非常凶。老四的女儿海霞来找她奶奶哭诉,婶娘去老四家里一看,两口子还在吵个不停,婶娘二话不说,把老四余兴富拽过来跪下。狠狠地批评老四。老四的儿子根娃把奶奶拉到旁边,悄声对奶奶说:“明明是我妈妈的问题,奶奶你咋批评我爸呢?”婶娘把孙子拔拉到旁边,照样训斥着老四:“咋啦,老四你认为你现在混得有出息了是不是?能在媳妇跟前作威作福了是不是?有本事你出去办个工厂让我看看啊!办不起工厂吧,只能种地吧,种地你就好好地给我种地,要跟媳妇好好地商量着种地,不要为了一点屁大的事情跟媳妇争长论短,这不是一个男人的本事,男人的本事是让老婆娃子跟着你享福而不是跟着你受穷受气。”
经我婶娘这么一通训斥,老四有理也变得没理了,老四媳妇呢,也觉得自己不怎么占理,心里对婆婆对丈夫愧疚得很,在老四被迫向她道歉时,也愧疚地向老四和婆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三
婶娘的“偏心”,二姐体会得最深。二姐是我妻子的亲二姐,二姐的脾气有点暴躁,一两句话不合她的心意,就跟二姐夫大吵大闹。他们两口子一吵架,直接受害的是几个孩子。大侄女倒还胆大一些,二侄女和侄儿子往往吓得直哭,跑着去找他们的奶奶,他奶奶一来,就把二姐夫收拾得浑身挑不出半点优点。尽管二姐夫当过民办教师,一张嘴也能说会道的,但在我婶娘他母亲面前却说不出半点占理的道理来。
有几次明明是我二姐的不对,但在我婶娘的“偏心眼”里,尽是二姐夫的错。二姐觉得是自己害得丈夫挨训挨骂,心里也愧疚得发慌,把婆婆拉到一边悄声承认错误,可婶娘却不买媳妇的帐,照样训斥着二姐夫,最后还逼着二姐夫给二姐道歉。有一次,就连我岳父都看不过眼,认为婶娘这个婆婆太过“偏心”媳妇了,可我婶娘却有她的道理,她认为儿子是他生的,儿子是个啥德行她最清楚,“儿媳妇离开自己的亲爹亲娘,到婆家伺候公婆丈夫,为丈夫生儿育女,本来就够辛苦受累了,现在不仅得不到丈夫的敬重,还经常受气受委屈,我不向着媳妇还能向着谁?”几句话把我岳父说得无言所对,因此对我婶娘更是佩服得心服口服。
婶娘经常跟我说:“什么叫和谐社会?那是大道理。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我晓得一些做人的小道理,和谐就是和睦就是快乐,只要每家每户都和睦快乐了,我们这个国家也就太平了。”
这就是我的婶娘,一个“偏心”婆婆的生活哲理。
2014年,享年八十六岁的婶娘在随州二姐家病逝,我闻讯前去吊唁婶娘时,家居随州的二姐、三嫂和六弟媳还在传诵着婶娘的“偏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