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追电影(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追电影(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322.1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76发表时间:2020-05-21 08:59:50


   我的老家在一个边远偏僻的山沟里,从小到大,我最时髦的文化生活就是追电影。只要听说晚上放电影,无论是在本大队或邻近的大队甚至在10多里远的集镇上都要赶去看。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里,就是这一场场乡村露天电影给了我们乡下人精神上的愉悦。
   记得第一次跟着大人们到大队去看电影《槐树庄》,那时年龄还小,根本看不懂剧情,只感觉社员们在晒场上扬麦子那个热火朝天的场面很好玩。
   有一回,我们大队放映《铁道游击队》,我和二弟上气不接下气地爬上屋侧边的山梁,远远听到高音喇叭在唱歌,我们猜测可能电影已经在放了,心急得要蹦出来,我们不要命地奔跑,一会儿就到了放映场上。
   这是解放前一家大地主修建的四合院,宽敞的院坝里架着放映机,对面屋檐上悬挂着雪白的银幕,放映机旁边的竹竿上挂着一颗电灯泡,顺着灯光看去,整个院坝里黑压压地挤满了人。
   附近的人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从自家带来板凳,早已占据了场坝里最好的位置,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只能挤在院坝边上站着。电影一开始,后面坐着的人就不停地挥手吼着要我们蹲下来,可是人群像插笋子一样,挤得没一点儿缝隙,哪里蹲得下去?当看到银幕上飞车夺枪、打票车那些紧张激烈的场面时,我们激动得忘乎所以地大声喊叫,立刻遭到了来自周围的一片责骂声。
   《铁道游击队》终于在我们意犹未尽的感觉中谢幕了,当银幕上现出“再见”两个大字的时候,人们潮水般地向四合院外面涌去。这时候,在人群里找不到父母的孩子们哭着喊爹叫娘;跟丢了孩子的父母、爷奶焦急地高声呼娃唤崽,还有无数凳子的相互磕碰声,闹得院子里一塌糊涂。
   挤出院坝,有人在地上捞一把杂草点燃,立刻就有几十根火把杵拢来接火。一根根杉树皮火把呼呼呼地舞动起来,很快燃起了明火。一时间,红艳艳的火焰,乳白色的烟雾,把漆黑的夜空染成了亮晃晃的粉红色彩,借着光亮隐约可见远处的山峦、近处的院落、人们的脸庞和四散流动的人群。
   火把从四合院向四面八方漫延开去。站在高处回望,无数的火把像一条条火龙在田埂路上,在陡峭的山间羊肠路上滚动前行。越行越远,火焰就变成了一束一束的烛光。几十年过去了,这充满原始野性的“火把龙”舞出来的乡村夜景,一直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一路上,我们挥舞着火把,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完全忘记了劳累了一天的疲劳和腹中的饥饿。
   在那些年代,即便是露天电影,一个大队一个月也轮不到一回,看电影比打“牙祭”(吃肉)还要难。”
   记得我们在上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吃完饭要上山砍柴或者打猪草,往往是忙完活路就耽搁了看电影,后来每次看电影,母亲就不安排我们做这些活路了;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时,每逢大队放电影,队长也总是安排下午早点收工。可见乡下人对看一场露天电影的机会是何等看重啊。
   乡村看露天电影,经常会遇上跑空路的恼火事。有时候我们上气不接下气大汗淋漓地赶到放映点,场坝里黑灯瞎火,也没有听到电影发电机的声音,一打听,这次放映又被取消了。等了好大一会儿,近处的人呵欠连天,骂骂咧咧地回家睡觉,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不甘心白跑一趟,仍然三五成群地站在坝子里等待,直到感觉彻底没戏了,才极不情愿地往回走。
   后来新修了学校,我们大队的电影放映场就从那个四合院转移到学校操场上,这才是真正的露天电影。
   夏天的夜晚,蚊子专找人的脸上、脖子上叮,男人将孩子托在肩膀上(打马马肩),女人在旁边不停地给孩子驱赶蚊子。
   冬天的夜晚,坝子上的刀子风呜呜呜地直往操场上的人缝里钻。人们把一双手笼在衣袖里,一个劲的跺脚,还是冷得直打牙磕。
   那时乡下没电,放映员启动发电机就是用一根绳子绕在发电机的传动盘上,使尽猛力一拉,发电机就轰隆轰隆地响起来,发电机一响,电灯泡一亮,大人小孩都欢呼起来。
   有时候发电机的脾气犟得很,任凭放映员拉得满头大汗,它就偏偏不吭一声。一些力气大的社员帮忙拉,这发电机还是不买账。遇上发电机罢工,这场电影自然就成了“泡影”。
   看电影最让人恼火的就是换片、烧片和等片。一部电影一般有六卷拷贝,放映中途要换四次片。技术熟练的,三毛两招就换好了;遇上生手,手忙脚乱好一会还放不出来。这时,场上的埋怨声、口哨声不断,放映员越是着急越出错。更让人沮丧的是,由于片子老化,不光是雪花点和划痕多,还经常烧片,等到片子接好,电影的故事情节也被“烧”掉了一大截。
   我们乡下人习惯把电影拷贝称为片子,有时候一部新片刚上映,同一晚上要在几个放映点上轮流放映,要是前一个点上放映耽误误了时间,后面的放映点就要等片。有一次记得是放映《英雄儿女》吧,放完第一张片子,第二张片子还没送来,那种眼巴巴的等待,最是难熬的。
   我们一帮心急的年轻人打着火把跑到公路上去接,不一会儿,前面一束手电光射过来,随着一阵自行车铃声,送片人已经来到我们面前。看到送片人在火把的簇拥下进了放映场,全场响起一片掌声、欢呼声。朴实的乡下人就以这样的方式,感谢那位汗流浃背的送片人。
   小时候追电影,也体验了什么叫流浪生活。记得有一次,我和二弟翻过荒无人烟的核桃观大山,跑到邻村八台去看电影,散场后,才发现我们带的杉树皮火把被人顺手牵羊拿走了。别看乡下人的杉树皮火把,既可以照明,更能够驱邪壮胆。眼看场坝里的人都走完了,望着夜幕下耸入云天的核桃观大山,我们坐在在场坝边无助地哭了起来。
   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来到我们面前,佝偻这腰问我们哭么子?在朦胧的月光下,我看到他那一张臃肿得近乎恐怖的脸,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心里十分害怕。
   当那人听说我们的火把丢了不敢回家,说道:“人到黑处,自有歇处,怕个卵!”说着就把我们带到场坝边,这里有一排牛圈,他吩咐我们爬到牛圈楼上去,然后他自己也爬了上来说道;“怕个卵,我陪你们滚一晚上包叶壳算哒。”
   我们躺在温暖的包谷叶壳里聊了一会,才知道他叫蒲东清,家住这个村的二队。他还说公社中心小学前几天到各大队演出,学校特邀他饰演杀害越南抗美英雄阮文追的“胖头局长”,怪不得我在看演出的时候见过他。
   我想,他虽然演过坏人,说话也吊儿郎当的,但他真的是一个好人。今晚要不是遇上他,这深更半夜的我们还不晓得啷个办呢!
   这晚,我们穿着衣服钻在包谷叶壳里,像蛆一样的包谷虫钻进衣服裤子到处爬,扰得奇痒难受无法入睡,躺在我们旁边的“胖头局长”却鼾声如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进城当上了县广播站一名记者。县广播站旁边就是电影院,差不多每天晚上要放几场电影。
   电影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以前是我们村的教师,论辈分还是我的远房侄儿。他热情地说:“运爸,我晓得您也是个电影迷,今天晚上我招待您看个够。”当晚,我真的连轴看了三场电影。
   从小到大我在乡下追露天电影,一直追到了城里的电影院。看着这宽敞的电影院,望着前面的巨幅银幕,不由得感慨万千:这就是城乡差别!
   遗憾的是,自从干上记者这个职业以后,我却很少有时间去电影院看电影了。
   时代的进步抹去了许多记忆。如今,坐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追电影,追电视剧,但我还是没有忘记当年乡村露天电影带来的那一个个艰辛而又美好的夜晚。
  
  
  
  
  
  

共 29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追电影,作者难忘的记忆,年少的岁月,当年的山村生活,看电影是最大的乐趣。文中生动详实地叙述了当年乡村的露天电影,童年的自己第一次看电影,一次次追电影的经历和心情,那是一个个艰辛而又美好的夜晚。优美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05-21 09:02:39
  优美的散文,生动详实地叙述了当年乡村的露天电影,童年的自己看电影是最大的乐趣,追电影是作者难忘的记忆。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劳神        2020-05-21 09:10:09
  感谢编辑老师精彩的编案推荐!上了年岁的人,才感觉儿时的许多记忆是那么的美好!
3 楼        文友:陕西西安张昆        2020-05-21 14:33:25
  走的路越远,心就会越宽;遇见的人越多,就会发现世界就越大;书读的越多,越懂得包容。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